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隋珠和璧)隋珠和璧绛树青琴

导读和璧隋珠是什么意思和璧隋珠的意思: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读音:hé bì suí zhū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极名贵的东西。出处:《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隋珠和璧,以及隋珠和璧绛树青琴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和璧隋珠是什么意思

和璧隋珠是什么意思

和璧隋珠的意思: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读音:hé bì suí zhū

词性: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极名贵的东西。

出处:《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之美,物不足以饰之。”

翻译:和氏之璧无须用五彩来装饰它;隋侯之珠,无须用白银黄金来装饰它。因为它们本来的质地已经美得无与伦比了,没有什么东西足以用来装饰它们。

和璧隋珠的典故

传说古代隋国姬姓诸侯看见了一大蛇受了伤,药敷之后痊愈;后来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恩,因曰灵蛇珠,又称隋侯珠。楚人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他们都以为是石头,并以欺君之罪砍断卞和双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然为夜光宝玉,因曰和氏璧。后来将隋侯珠与和氏璧并称为“隋珠和璧”。后来就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绛树青琴殊共妍,随珠和璧异质同妍"出自哪里?

出自《书谱》: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殊和璧,异质同妍。

《书谱》,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论,内容广博宏富,涉及中国书学各个重要方面,且见解精辟独到,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从而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理论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著述,标志着中国书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的阶段。孙氏主要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书谱》中一以贯之,对中国书法的"表情"本质做了科学而鲜明的揭橥与反复而深入的论述。

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绛树青琴殊共妍,随珠和璧异质同妍"出自哪里?

出自

《书谱》中一句好像是这样说:“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璧,异质同妍……”

后有沈衡集“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随珠和璧异质同妍”

意思是:绛树、青琴这两个女子虽然不同,但美丽相同。

而随珠、和氏璧两样宝物虽然不同,但他们的质地都是非常好的。

隋珠和璧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隋珠和璧

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泛指珍宝。

隋候之珠的典故出自《搜神记》

从前,分封在隋地的一个诸侯国君出使齐国,路过深水的沙滩边,他看见了一条小蛇,在沙滩上痛苦地扭曲身子,头部受伤流血。隋侯怜悯它,下马用马鞭将它拨入水中。一夜,隋侯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宝珠,见到隋侯,他边拜边说:“当初我蒙受你的大恩大德,救了我使我得以生存,现在我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到了早晨,隋侯看到床头有一颗宝珠,光辉灿烂耀人眼睛,世称为“隋侯珠”,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和璧的典故就是和氏璧

如何理解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要大量材料!~

讲“中和之美",首先得从“中和”这一范畴说起。

“中和”,由“中"、“和”两字组成词组,“中",《说文解字》云:“中,内也,从口l,上下通也。”段玉裁《注》日:“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中庸》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谈到“中”这一范畴时说:“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日,何为天理日,去得人欲,便识天理。日,天理何以谓之中日,无所偏倚。"陆象山说:“中之为德,言其无适而不宜也。”可见“中"之涵义,是与两端相对而言的。从道德上说,“中",就是公正、而合乎天理人情之正道;从方法上说,“中"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状态;从行为上说则是合理、合宜、恰如其分。总之,“中”可以看作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标准。

“和”,《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和",相应也。《广雅》日:“和,谐也”。《辞源》中解释“和”有和顺、和谐之意。“和’’这一范畴早在西周末年就已出现。据《国语·郑语》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把“和”与“同"加以区分。所谓“和"就是性质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后来齐国的晏婴又进一步对“和"之涵义加以解释,据《左传》召公二十年记载:“公日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日‘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日:‘和与同异乎’对日:‘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由此看来,“和”与“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同”是多件相同事物的相加,事物不会得到质的飞跃,而“和"则是强调不同事物的有机组合与统一,与多件相同事物的相加及不同事物的简单拼合是有很大分别的。因为它是在保证各样事物同步发展的同时,加强它们之间的和谐统一性,不会造成此消彼长的局面。

儒家学派继承了春秋时期的“和"之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讲:“孔子的整个美学就是强调‘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尚义,所以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和则固无乖戾之心,只以无乖戾之心为和,恐亦未尽。若无中正之气,专以无乖戾为心,亦与阿比之意相邻……中正而无乖戾,然后为和。”固实际上,孔子判定入的德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合于“和”的标准。

老子也讲“和”。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音声相和”,都是讲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达到和谐的程度。这与儒家所讲之“和"有所不同。在这里,老子所讲之“和"应该有四层含义:“和”,和谐,阴阳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促成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或对立面的和合体;其二,“和",调和,不同的因素协调、和解,用之维系着事物从内到外的有序运转:其三,“和",则是此后本文将要涉及的“中和”之说,正是强调“适度”、“中节”,也是讲求“以他平他"的制衡功效;四,便是“和合”之意,即:“天人合一”、“阴阳有序’’之意,是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的变异,是矛盾双方运动转化的目标与归宿,既相反又相成,既相竞亦相用的结果,是矛盾双方合而归一的新的结果。

在先秦典籍中,“中”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是指适宜、合适、恰到好处、符合一定的标准;三是指人心、内心,泛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而“和",也有着四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整体中的平衡,二是差异中的协调,三是纷繁中的有序,四是多样性的统一。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中”与“和"是密切关联的。“尚中贵和”的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所在,其精妙之处就在于通过“用中”、“执两”来达到和谐之目的。这样看来,可以把“中”当做手段与方法,“和”则为目的,也是衡量“中"之标准所在。

“中”、“和"二字的内涵源远流长,但二者首次结合却是在《中庸》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着,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谈到的中和思想,是针对人的情感来说的,喜怒哀乐未表现于外就是“中”,将感情抒发而符合一定的礼数,就称之为“和",假如能够保持住“中和"的态势,则会社会秩序井然,万事万物得以兴旺发展。从抒发感情的角度来说,儒家所倡导的“中和’’观反对极其极端的情绪,而是更为提倡一种含蓄的,有节制的感情抒发。道家之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应自然之发展,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儒家讲“中和”,是“中庸"的一个分支范畴。“仁"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以“仁义"之心去爱人,“推己及人”以成“仁”,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总的目标;而“礼”,则是儒家规范各种思想、行为的手段。作为儒家学术的核心,“仁”包容了众多道德条目,并不仅仅局限于“爱人”这个狭义的范围内。引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作为内心自觉的要求,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旨在说明要达到“仁”的境界所须做的努力。

为了能行“仁”,让天下百姓都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通过艺术这一媒介,来感染人心,达到对人精神的影响,这就显示出儒家对于礼乐教化的重视。《礼记·乐记》里提到的“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敦和,礼者别宜”谈到了一个问题:艺术与礼教紧密相关。一定的艺术手段,赋予它道德内涵,传达给受众时,使大众的心灵接受到道德的洗礼,从而合乎儒家所倡导的“仁”的要求。孔子在《论语·八佾》里说道:“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认为真正的美应该是和“善”相统一的。

由此,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命题——“文质彬彬”。《论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可以把它理解为人内在的道德品质,“文”则可以理解为文饰,一个人缺乏文饰,那么这个人就粗野了,而外表的文饰超过了内在的道德品质,这个人会显得浅显。只有将“文"与“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此人方才能称为君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质",指的是质朴的品质,“文”,指的是文化修养的外在形式。真正的君子既有文化修养,又不会迷失本性,所以做人要“文质彬彬"。“文"与“质”的范畴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文质彬彬,是经由修业而达成的均衡和谐的状态,而内容与形式的均衡状态,“修业"取“中",均衡和谐达“和’’,正所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当然,孔子也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孔子看到了“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到达最后“中和"的状态,往往不得不使用一些偏激的方式,这正是“中和观"中平衡与协调的特征所在。

儒家讲“中和",道家也讲“中和”,道家所谓“中和”与儒家之“中和"不同。对于“中”之含义的叙述,《老子》中就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说法。天地之间仿佛是一只大风箱,内中虚空,一旦鼓动起来气流生生不息,政令教化繁多,还不如静守无为。《老子》第四十五章中说道:“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朱谦之案:“大盈若冲,‘冲’虚也,此大盈若冲,即大盈若虚也。”“‘盈’,满也。大满若虚,实则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同样的道理,看似虚空,但“虚心无物,无所不包也。"以此形容“冲”之大德。

道家所谓“和”与儒家之“和”是有区别的。“儒家所讲之‘和’谓‘中和’,系扣其两端,以求其中‘中行’思想。老子及庄子所说的‘和’,则是以‘至一’来泯灭差异。"

《庄子·齐物论》中说道:“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何谓和之以天倪日:是不是,然不然。"《庄子·山木》中记载:“一上一下,以和为量"《庄子·天道》中记载:“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所说之“和"是以顺任自然、与自然齐一为原则,讲求顺应天道的自然而然,忘掉生死年岁忘掉是非仁义,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邀游于无穷的境域。

《老子》第四十二章:“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回万事万物都包涵着对立的两极,并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和是化异为同化矛盾为统一的力量,是矛盾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老子》中还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己。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中充满了这种看似矛盾对立的因素,虽然它们性质不同,但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处理阴阳两极的矛盾中,道家更遵从于天地之间的自然生成之道,讲求顺应天道的自然。

“中和之美”在儒家学说核心范畴“中庸”看来,与伦理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孔子曾指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先秦时候的中庸观实则是一个伦理性的概念。“中和之美"体现儒家之“仁”,并且在内容上也体现出“大德”,而这个“大德",正契合着中国古代美学另一个命题——“崇高”。

《说文解字》解释“崇”字:“崇,山大而高也。"“高,崇也。“崇高"进入美学范畴,经历了从“崇拜”到“崇高”的演变过程。

“崇拜”来源于对宗教的敬仰。宗教与艺术是紧密相关的。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表现出了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之情,人在神与天面前显得渺小,对于神和天的崇拜,其实是对于“德"之崇拜,包括对自然现象、自然事物的崇拜,便形成了敬天事神,先神后礼的文化,人们出于对神的敬仰与崇拜,想顺应神的“旨意"取悦于神,于是宗教应运而生。“宗教的本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或再度丧失,是人格的廉价甚至无价出售,其表现方式是人对自己造出来的偶像的崇拜。在这种崇拜行为中,当宗教信仰的狂热取代理智的时候,或者说当人在精神上狂热地崇拜偶像的时候,也就是他自己在肉体上彻底消失或承受着巨大痛苦的时候。"于是崇拜当中也包含着崇高。

“崇高”一词,在中国古代代表了一种审美思潮,“又与‘多’、‘盛’、‘厚’、‘尊’、‘敬’、‘尚’等相通形容建筑物的高大、气派、宽阔则云‘崇厦’、‘崇城’……描绘壮观的自然景物为‘崇天’、‘崇云’……赞颂人品的高洁、尊贵则云‘崇正’、‘崇信’。”可见“崇"所包涵的审美之意,不仅涉及建筑物、自然景物还涉及到了人的精神领域。《孟子·尽心》说道:“充实之谓美。

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与“大"不仅表征了一种人格力量,而且它们与“崇高”之美的意思相近,表现的都是一种区别于一般平淡的美。中国的“崇高”,兼具本体论和形态论或范畴论的意义,不仅仅指对象在体积、数量、力量上的巨大和威严,还在于审美主体将主观意识与审美属性赋予对象。审美对象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它承载着审美主体的主观意识。“崇高”被注入伦理道德的含义。“在儒家看来,善就是崇高,崇高就是善。”在“美"之中又包涵着“善”。这样就把对“崇高”的认知从对自然事物的崇拜,上升到人的言行举止、精神领域的范畴。

“中和之美”作为中国和谐美的最高境界,其内涵包括了儒家“善”、“至大”、“至德"之道德范畴,蕴含着对浩然正气的大丈夫气概、乾健刚强不息之进取精神之精神美、人格美的赞扬。“一方面,作为北方美学思潮代表的‘崇高’,在传达对自然界高大俊美的事物产生力的恐惧和量的敬畏时,还传达对人格尊严、茂行美德的崇拜。”

“中和”要“尽心”、“尽性”。“心性的基本规定是‘仁’,是善。一个人能尽仁,尽善,达到了‘践形’的境界,则其现于外的一言一行莫不是和,所谓‘一团和气’。因此中和这一审美形态的内层是仁,外层是和。"“在中和美的外层的后面,是深层的善——仁。孑L子说的‘尽善’是‘尽和’,‘尽善’是指‘尽仁’,尽善尽美就是尽仁尽和。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仁中有乐,乐中有仁一一人生人格皆审美化;而审美则道德化。”“美与善,和与仁的统一,就是审美与道德在其最深的根底上,同时,也是在其最高的境界中所达到的自然而然的融合统一;道德充实了审美的内容,审美加强、巩固了道德的力量。”道家之“中和观”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应自然之发展,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之“中和”具有“和而不同"之意,“从美学思想上看,要求对立因素在审美对象中应该和谐、统一。”讲求合适的节度,达到极处,毫无偏倚。“中和之美”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儒家之“中和"观符合儒家“礼”的标准,合乎“仁”的要求的,道家之中和观则反射出更多“顺其自然"的法则和“超然物外”精神实质,这对于民众的社会教化以及后世审美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千百年来,人们用“中和观’’作为审美的标尺,符合这种“中和"之美的艺术形式就得以盛行,不符合的则很难被人们所接受。

第二节中和观进入书法领域

早在《系辞传》里就曾提及: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在这个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阴柔美"与“壮美”两个美学范畴。然而中国古典美学却并不把这两种美割裂开来,而是力求将它们进行有机的统一,只是有所偏胜,然而并不是偏废,这才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来。

“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中,壮美的形象不仅要雄伟、劲键,而且同时要表现内在的韵味;优美的形象不仅要秀丽、柔婉,而且同时要表现内在的骨力。”这其间,就是体现了一种“中和"的思想。中国人极看重“中和"思想,它指导着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对于艺术更是如此,绘画、诗词、小说、音乐、书法都深深受它的影响。在创作与审美的过程中,“中和’’思想占据了重要的指导地位。如绘画讲求“寓刚健寓婀娜”,诗歌讲求“雅颂之声”,音乐要讲求“宫商角徵羽并响”等,由它也产生了重要的美学范畴,如“风骨"等。

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作为美的载体,并且带有政教功能。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感染受众,从而影响到精神境界,再来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使之更符合一定的行为要求。“中和”的标准,带着“道德”的要求,政教的需要,进入到艺术领域。唐太宗在谈对艺术的看法时就说道:“释实求华,从人以欲,乱于大道,君予耻之。”@而应该是“节之于中和,不系于浮放。”可以说符合儒家中和美的“文质彬彬”是他的审美理想。

“中和之美"不仅仅要求构成艺术形式的各要素和谐有机地统一受到“礼”的约束,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感情必定也是含蓄的,温柔敦厚的,“郑声’’以及“靡靡之音”等不属于“雅正”的音乐是儒家思想所反对的。诗歌、音乐是这样,它们不仅具有美的形式,而且也包涵了“美”的内容,那就是具有道德品质的“善’’。

“孔子对于审美人格以及反映审美人格的文学艺术所提出的中和、温柔敦厚的风格,被奉为普遍的、最高的、乃至于绝对的规范。"由此可见作为“最高规范”的“中和"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对文化如此、艺术如此、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中和之美"的思想对于书法这门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法讲究兼备“阴阳二气",讲究“雄"与“秀”、“力”与“美”、“强’’与“弱"、“速”与“涩"、“曲"与“直”的互相渗透,互相统一,不可有所偏废。

“中和"二字进入书法品评,是在中国明代书法理论家项穆的《书法雅言》中:“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瞰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

“中和之美’体现在书法艺术上,是要求在各种因素上分别把握适当的度,使之协调统一而达到总体上的‘和’。”所谓“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偏有所着即非中和,使楷与行真而偏不拘钝,即棱峭矣。行草与草而偏不寒俗,即放诞矣。不知正奇参用斯可与权,权之谓者称物平施,即中和也。”

“中和”观进入书法领域,首先对于书法创作之前的心态上有明确要求。中通冲,指内心保持虚静。唐太宗李世民《笔法诀》中就说道:“夫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敬,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书法创作之前的心理务必要保持虚静的状态,“心神不正、志气不和"都无法创作出具有“中和之美"的书法。

在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对书法创作需要的原料和工具也有所要求。只有工具与原料合乎一定的规格,才能使它们之间达到“和”的境界,能够协调合作。卫铄在《笔阵图》中说道:“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对笔、墨、纸、砚的要求都十分严格,每种工具和原料的选择都要在最合适的程度上。又如王羲之在《书论》中所言:“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王羲之所言是对书法创作中各种工具原料的搭配来说的。“虚”、“强"、“弱"充分说明了书法工具之间存在的矛盾取舍、协调冲和,能够搭配协调工具原料,是创作好书法的前提条件,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中和”条件。

从用笔上来说也有诸多要求。涉及到点画的偏正、大小、长短、粗细、干湿与运笔的迟急、曲直、藏锋、露锋等问题。王羲之说:“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鼓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也是不贵平正安稳的,在有偃有仰,有鼓有斜几种对立的因素中达到一种和谐。

萧衍在《草书状》当中谈到运笔中的迟疾问题时指出:“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则鹊厉……或粗或细,随态运行。”过疾或过迟显然都不得运笔要领。“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笔宽则书复弱;点掣长则法离澌;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萧衍的这段话涵盖了运笔中的技巧要领,还提到了点画的长短,及用墨的多少等问题,旨在说明在每个技巧上,都要达到适宜的状态。

诚如虞世南所说:“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运笔的缓急、笔锋的使用,都要把握好一个“度”,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书法上讲求的这个“度”,就是讲求如何取法于“中",以臻于“和”。

每种技巧的本身,无非是为了达到协调的状态而在两种极端的情况下,择其适宜的形式。而在同一层面的技巧之间,比如用墨多少,运笔疾迟,点画的安排、笔画曲直、用笔轻重等同一层面的技巧,又要协调合作,倘若每种技巧没有达到它本身最适宜的状态,那么也不利于各种技巧之间的和谐统一。

从笔画、结构、布局这三个层次之间,也要遵循“中和”的原则。孙过庭在《书谱》中有一段关于笔画、结构、布局之间相互统一合乎“中和美”的总结。“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则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壁,异质同妍。”回这段话的开始讲了“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说明了点画之间形态不同的事实。之后写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从点画、单个字到一整篇书法的整体来说都是合为一体的,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从开始论述点与画不同的事实入手,到强调点、字、整篇之间和谐统一的关系,以说明“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之意,实则是在强调和谐。“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合情调于纸上。"在迟疾、燥润、浓枯、方圆、曲直几组互为对立的因素中怎样协调达到“中和"的状态,而能“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异质同妍。"形容各种要素达到中和美的状态后,进入完美的境界。

孙过庭《书谱》原文及译文(十七)

原文:《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 浚 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绛树 青琴 ,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

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吝筌蹄。

译文:《易经》上说:“观看天文,可以察知自然时序的变化;了解人类社会的种种景象,可以用来教化治理天下。”何况书法的妙处,往往取法于人本身。假使笔法运用还不周密,其中奥秘之处也未掌握,就须经过反复实践,发掘积累经验,启动心灵意念,以指使手中之笔。学书须懂得使点画能体现情趣,全面研究起笔收锋的原理,融合虫书、篆书的奇妙,凝聚草书、隶书的韵致。体会到用五材来制作器物,塑造的形体就当然各有不同;像用八音作曲,演奏起来感受也就兴会无穷。

若把多个笔画摆在一起,它们的形状应各不相同;几个点排列一块,体态也应各有区别。起首的第一点为全字的定下范例,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全幅设定准则。笔画各有伸展又不相互侵犯,结体彼此和谐又不完全一致;留笔不感到迟缓,走笔不流于滑速;燥笔中间有湿润,浓墨中使出枯涩;不依尺规能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而致曲直合宜;使锋忽露而忽藏,运毫若行又若止,极尽字体形态变化于笔端,融合作者感受情调于纸上;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这样,自然可以背离羲之、献之的法则而不失误,违反钟繇、张芝的规范仍得工妙。就像绛树和青琴这两位女子,容貌尽管不同,却都非常美丽;隋侯之珠与和氏之璧这两件宝物,形质虽异,却都极为珍贵。

何必去雕刻鹤描画龙,使天然真体大为逊色;捞到了鱼、猎得了兔,又何必要吝惜捕获的器具呢!

注:文中部分字读音及字义

浚(jùn   xùn)

[ jùn ]

挖深;疏通(水道):疏~。~渠。~河。~泥船。

[ xùn ]

浚县,地名,在河南。

泯(mǐn)

消灭;丧失: ~灭。 ~除成见。

绛(jiàng)

深红色。

绛树 [ jiàng shù ]

1.神话传说中的仙树。

2.古代歌女名。亦借指美女。

3.珊瑚的别名。

青琴

1.传说中的女神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嫺都。”司马贞索隐引伏俨曰:“青琴,古神女也。”

2.泛指姣美的歌姬舞女。唐李贺《秦王饮酒》诗:“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元范子安《竹叶舟》第四折:“自有霓裳羽袖纤腰舞,自有绛树青琴皓齿歌。”

3.指琴。古代以青桐木制琴最佳,故称。唐李峤《乌》诗:“白首何年改,青琴此夜弹。”明杨慎《彩扇赋》:“瑶琴兮青琴,知音兮赏音。”

筌蹄 [ quán tí ]

1.亦作“筌蹏”。筌蹏 [ quán tí ]

2.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zhǔ wěi ]之类。

和璧隋珠的典故

和璧隋珠的典故:

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和璧隋珠: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和壁:和氏璧,隋珠:古传说中的夜明珠。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出处: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之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解老》

和璧隋珠的典故

和璧隋珠的典故是春秋时珠宝匠卞和发现一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这块玉叫“和氏璧”。“汉东之国”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颗大珍珠报答他,这颗珍珠就是“隋珠”。

和璧隋珠,汉语成语,拼音是hé bì suí zhū,意思是比喻极珍贵的东西。出自《韩非子·解老》。和:卞和。和璧:比喻极珍贵的东西。成语用法是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极名贵的东西。

和璧隋珠造句

1、恩师送的那件极其普通的生日礼物,他视为和璧隋珠一样。

2、一枚石质钱币,使刘天明意外获得了鉴宝异能,各种奇珍异宝,失传古物不断接踵而来,和璧隋珠,唐彩宋瓷,名琴绿绮,洛神赋图,元青花瓷,明宣德炉,尽在手中。

3、这荒古大地,无数珍奇异宝、和璧隋珠,数不胜数,可是好多人入宝山而空手归,为何?乃是所知所识甚少。

4、和璧隋珠、战国错金玉带钩,秦俑汉陶、晋帖唐画、宋瓷缂丝漆器秀,竹木牙角、花梨紫檀,包罗万象在手中。

孙过庭《书论》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

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

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 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然君子立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讵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

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 转纵横。

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

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

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蠹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 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

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

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详焉。

然今之所陈,务裨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

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目前,差之一豪,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

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其所作,或乃矜其所运。自矜者将穷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

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

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

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非其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

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 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奥;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

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

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恡筌蹄。

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语过其分,实累枢机。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

余乃假之以缃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盖有由矣。

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听惊其妙响;逸足伏枥,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不足称,伯乐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门生获书几,父削而子懊;知与不知也。

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余无取焉。垂拱三年写记。

隋珠和璧,蒟酱筇竹,寒不可衣,饥不可食。 盼文言文翻译

它出自《忍经》,

第 70章 无益之忍

原文

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此召公告君之言,万世而不可忽。

酣游废业,奇巧废功,蒲博废财,禽荒废农。凡此无益,实贻困穷。

隋珠和璧,酱筇竹,寒不可衣,饥不可食。凡此异物,不如五谷。

空走桓玄之画舸,徒贮王涯之复壁。噫,可不忍欤!

译文

不要做没有益的事情去损害有益的事情 ,不可看重奇异的物品而轻视

日常所用的东西。这是召公劝告武王的话 ,千百年后仍然具有深刻的意

义。

过分沉溺在游乐中 ,就会荒废事业 ;喜欢奇巧 ,就会做稀奇古怪却没

有丝毫价值的事 ;喜欢赌博就会浪废钱财 ;爱好打猎 ,就会荒废农时。这

些都是没有益处的事情 ,实在是导致穷困的根源。

隋珠、和氏璧之类的珍宝 ,酱、筇竹之类的特产 ,寒冷时不能当作

衣服来御寒 ,饥饿时不能当食物来充饥。这类奇异的物品 ,远远不如日常

食用的五谷。

桓玄战败时 ,径自坐着装有书画的小船逃离 ;王涯密藏于复壁的名书

画,待他被诛杀后 ,尽弃于道路。此两人的收藏对于家庭和个人一点益处

都没有 ,是一种徒劳的行为。唉 !面对无益之事时 ,人们怎能不忍住欲为

之心呢

活学活用 :分清主次 ,无益不为

一个人不要去做无益的事来妨害有益的事 ,这是千古训条。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用心去开拓事业 ,才会有所成。

沉醉于下棋、赌博 ,快意于赌马 ,甚至有人拿了衣服作赌注 ,这些人

往往不会有好的下场。放纵自己的行为 ,到头来害人害己。

埃及最后一任国王法鲁克 ,他拥有的财产无法计算 ,可他就喜欢在王族宠戚、达官显贵口袋里扒窃 ,以满足他的偷窃癖。每当王宫举办宴会时 ,他便穿梭于各国贵宾与他们的夫人女伴之间 ,看中目标 ,便下手行窃。

有一次 ,他相中丘吉尔首相的一块怀表 ,结果 ,这块怀表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落进法鲁克的口袋。后来丘吉尔对法鲁克这种夺人所爱的做法很恼火 ,让英国政府向埃及提出强烈的抗议和威胁这块怀表交还给它的主人。

断章取义 :一个人的追求如果过于偏激 ,失去的往往比得到的要多得多。轻视日常生活用品 ,鄙视平淡的生活 ,追求奇异的东西和奢侈的生活 ,生活绝不会生活的快乐。

———分清主次无益不为不不贵作异无物益贱害用有物益

关于隋珠和璧和隋珠和璧绛树青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6100.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