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以及秀才不出门求下句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就知你肚事。
- 2、“秀才不出门”的下半句是什么?
- 3、“秀才不出门”俗语的下半句
- 4、上联是秀才不出门下联是什么
- 5、“秀才不出门”下一句是什么?
- 6、“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下一句是什么?
- 7、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
本文目录一览:
1、“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就知你肚事。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是什么?就知你肚事,原句是:“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就是说有知识的人不出门就可能知道全天下发生的大事情。原因是秀才能从各媒体间接得知天下之事。
2、“秀才不出门”的下半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全知天下事。”
3、“秀才不出门”俗语的下半句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时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词目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发音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释义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4、上联是秀才不出门下联是什么
俗语: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对句:鸭子没下水;
出句:秀才不出门。
鸭子没下水便知水冷暖。
出句尾字平声宜做下联。
5、“秀才不出门”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下一句是:全知天下事。
拼音: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
释义: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出处: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6、“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下一句是什么?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
这两句谚语最早出自春秋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走得越远,对道就知道得越少。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7、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
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通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究其根是老子说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②。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③,不为而成④。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指的是秀才博学多才,具有洞察世事变迁和预测未来的能力。过去,读书人不多,人们出门不多,见识少,对读书人很尊敬,把读书人的话当真理。事实上,读书也比一般的人懂得更多的道理,因而,愿意把天下事托付给读书人,也说产生了这句名言。
关于秀才不出门的下一句和秀才不出门求下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2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