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李鸿章五日瘦身汤多少钱,以及李鸿章五日瘦身汤官网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李鸿章一生签下的条约中,究竟给外国送了多少银子?
- 2、那个开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被判死刑?
- 3、刺伤李鸿章的日本愤青的结局如何?
- 4、李鸿章瘦身汤有用吗? 是不是骗人的?
- 5、李鸿章明知日本的野心,为何在甲午战争时表现的不积极?
- 6、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的时候,中弹之后说了什么话?
- 7、开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被判死刑呢?
- 8、有人曾建议李鸿章乘日本羽翼未丰时抢先登陆日本,这是个好建议吗?
- 9、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好评)
- 10、求:李鸿章的诗,越多越好。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李鸿章一生签下的条约中,究竟给外国送了多少银子?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王朝,拥有过无比灿烂的时期,但当统治者还沉浸在王朝美梦,盲目的自信的时候,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随后将这个闭关困守的国家卷进了更为汹涌的洪流之中。而作为清朝的统治者此时已经无力再对抗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列强,不得不任人宰割,被迫同意无数辱国条约,而签下这些条约的人,就是晚清的重臣,李鸿章。也正因为此,他的历史风评并不好,被后世人骂了百年。据统计,李鸿章一生大大小小的合约签了30多个。
这些条约将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一步步推向了深渊。里面除了《中日修好条规》还算是相对公平的外,其他的都属于不平等,都在各领域侵犯了我们的国家利益,让我们逐步丧失了自主权,而且这些条约还涉及到大量赔款,清政府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搜刮,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疾苦。今天我们就看看李鸿章签下的这些条约,到底给列强送出了多少银子。其中数目最大的要算《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和11国签下这个条约,约定我们要赔偿他们4.5亿白银。
对于落败的清王朝,自然是无力赔偿的,于是最后约定这笔赔款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保,分39年还清,年息4厘,算上利息总共9.8亿两,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据说当时的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才有8000万两银子,这笔钱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了。而且以税收作保,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丧失了自己的经济命脉。其次是《马关条约》,1895年和日本签订,向日本赔偿军费库平银2亿两,可是当时一下子拿不出这笔钱,不得不算利息分期,无形中更是加重了负担跟损失,《马关条约》签订6天后,“三国干涉还辽”,但日本要中国以白银3000万两将其“赎回”.所以《马关条约》日本一共勒索了中国2.3亿两白银。
最后是1874年签订的中日《北京专约》,以赔偿日本50万两银子为代价,换日本撤离台湾。也许这笔钱和上面相比算是少的,但对于当时已经末路的王朝来说,这也是天价。后来日本政府曲解《北京专约》称,清政府已经承认琉球是日本属土,1879年,日本以武力非法吞并琉球,并改为冲绳县。算起来,李鸿章签过的条约加起来,至少赔偿了外国12亿两银子,当时大清委托德国建造定远舰才约140万两白银,12亿两可以购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舰艇857艘,组建20多支顶级水师,如果清政府强硬一点,用这些赔款建设军事,这军事阵容足以威慑各国列强了,可惜就这样白白的送人了,可想而知,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软弱到何种程度。而李鸿章最为这些条约的签订人,也一直被人痛斥谩骂。
其实这里小编倒想多说几句,其实当时的情况并非他一人所能左右,就算他不签,还会有别人,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这就是历史,无人可以阻挡他的潮流。
那个开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被判死刑?
因为日本方面负责此事的院长认为行刺者罪不至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一切都要从李鸿章遇刺的四年前,俄国皇太子尼古拉访日也遇刺后的遭遇说起。尼古拉被刺后,明治天皇先派御医赶紧医治,然后又亲自登门探望。外交部门也向俄罗斯保证又保证,绝不会让这家伙逍遥法外。
日本很多国民还写了很多封信表示道歉,日本举国上下都认为:这个行刺的想挑起日俄战事的人应该死。但是大审院(最高司法部门)院长儿岛惟谦可不这么认为。他说,日本既然已经维新,那就应该依法办事。他认为:那个所谓的加害皇室罪,针对的只是本国皇室,其他国家的皇室到了日本,不应把他国皇亲国戚,应该把他看成日本的平民,以刑法不当扩张解释。所以,该行刺罪应当以谋杀未遂来办,罪不至死。
他这样讲,好像也有理有据。首相松方正义等人按照他们自己的立场,怕引起战争,就以总检察长和法务大臣联合发布命令,称刑法第116条可以扩张解释。谁知,他们这点举动根本难不倒岛惟谦,他说:你们的命令发布在后,刺杀案发生在前,不能往前溯既往,收手吧消停点吧。
后来,行刺者被以谋杀未遂罪判处终身苦役。而俄国这时候也是外强中干,不想挑起战争,自认倒霉没加追究。同时,西方列强看到日本向自己学习,态度诚恳,也放松了对领事裁判权的控制。这三方面,让此事不了了之。所以,后来李鸿章遇刺,他们日本依然依葫芦画瓢,防照旧案应付了事。
刺伤李鸿章的日本愤青的结局如何?
公元1895年3月24日下午,日本马关,李鸿章刚结束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第三轮谈判,随后乘坐一顶轿子,从春帆楼返回他所居住的接引寺,结果这时候路边人群里突然窜出一个日本人,手持手枪,两步就奔到李鸿章轿子前,对着轿子里的李鸿章开了一枪。
幸运的是,李鸿章并没有死,子弹只是打入李鸿章左颊骨两寸,虽然流了很多血,但却不致命。
不过当时李鸿章因为年龄太大,还是被吓晕过去,好在护卫将其迅速送往医院,还特意采用当时刚被发明出来的X光观察伤势,由此李鸿章也成为第一个使用X光观察伤势的中国人。
至于这位凶手,当场被李鸿章的护卫们为擒住,随后交给了日本警察局。根据审讯,这位行刺李鸿章得凶手,叫做小山丰太郎,出生于1869年,当时刚满26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
这位小山丰太郎属于当地的门阀士族,父亲曾是一名高级武士,后明治维新后又担任议员,他十六岁肄业于庆应义塾,翌年因病休学,后成为激进主义者,后加入日本右翼团体“神刀馆”。
这个神刀馆是一个民间成立的日本军国右翼黑社会组织,社团成员都是一些战争狂热分子。
在甲午战争之时,小山丰太郎一直非常关注甲午战争的进展。在这之前,他像其他日本人一样,对日本能否战胜中国持有疑问。
可是,当战事取得节节胜利后,他立马变得狂热起来,期待日本军队能够一鼓作气,将整个中国都给征服,让日本的旗子在北京城挂起。
但是,甲午战争后日本却没有趁势扩大战果,也没有想要进攻北京的想法,反而开始和清朝展开和谈,尤其是等到李鸿章亲自来到日本与伊藤博文展开谈判时,小山丰太郎非常失望。
于是,小山丰太郎在横滨买了一把五连发手枪,怀揣李鸿章的照片来到了马关,准备刺杀李鸿章,他的目的就是阻止日本与清政府和谈,并通过杀死李鸿章来加深日本与清政府的矛盾,最终将中日战争继续进行到底。
据说在刺杀前,小山丰太郎还特意前往东京最著名的风月场所花街芳园,因为这可能是他此生的最后时刻,所以他又特意找个让自己不留遗憾的美女。尽管对中国充满厌恶,小山丰太郎在出发时,却还是引用孟子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乎”来自我激励。
但是,小山丰太郎没有想到的是,他刺杀李鸿章的行为,非但没能让中日战争继续进行到底,反而加快了中日和谈的步伐。
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谈判时,中方希望能够立即停战,但日本却提出割让天津等四项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停战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一度处于非常被动之中。
但是,李鸿章被刺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一片舆论哗然,原因很简单,李鸿章虽然以战败国代表的身份来日本马关谈判,可日本政府有责任保护他的人身安全。现在,日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如何跻身于西方列强之林呢?
更可怕的时,日本政府担心,清朝会以此来博取西方列强的同情,通过他们来压制日本:“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
由此,伊藤博文在谈判中获得的优势,在汹涌而来的批评浪潮中瞬间荡然无存,日本天皇甚至亲自派遣医生,对李鸿章进行医治;最终,再下一轮谈判中,日本做出让步,答应中方提出的休战请求。
对于小山丰太郎的这个行为,伊藤博文自然时恨得牙痒痒,所以他要求对小山丰太郎处以死刑。毕竟,他捅了一个天大的娄子,判处死刑并不过分。
不过,审判此案的法官却顶住了伊藤博文的压力,没有判处小山丰太郎死刑,而是判了无期徒刑,此后他便关在禁北海道网走郡得监狱中。
等到1897年,小山丰太郎因天皇大赦而获得减刑,改判有期徒刑二十年。但等到1907年,小山丰太郎获准以假释的名义出狱。算起来,他其实只被关了12年,此后他一直在家乡居住。
再等到1938年,小山丰太郎应《日本与日本人》杂志的邀请,在杂志上连载他的回忆录《旧梦谭》。
他在回忆刺杀李鸿章得场景时写道:“从我的手伸向轿子,到我的肢体被绳子捆住,时间大概只有两分钟,为了这两分钟,令天下骚动,真是抱歉万分,而我自己,也被不遗余力地处以岛流极刑。”
这一年,小山丰太郎已经69岁,再人生即将进入古来稀的时候,这位当年的激进狂热分子,终于被岁月抹平了菱角,认识到自己当初的冲动和错误。
后来这位小山丰太郎一直活到1947年才去世,享年78岁,他也亲眼目睹了的日本的全面侵占中国的过程,以及两颗原子弹的爆炸和日本帝国的崩溃。
此时,他心里恐怕才真正明白:中国真不是你日本想占领就能占领的!
李鸿章瘦身汤有用吗? 是不是骗人的?
我已经用了5天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但也没有特别的感觉
李鸿章明知日本的野心,为何在甲午战争时表现的不积极?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1期:
光绪帝跟慈禧太后,举全国之力,历经万难,终于赶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前修好了颐和园。
随着慈禧太后的寿辰临近,本想安安稳稳过个生日,结果朝鲜那边东学党起义了。袁世凯一再要求清朝廷增兵,终错过了最佳时机,待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日本和清政府同时派兵到了朝鲜,而且日本是8000人,清军只有2000多人。
这种情况下,袁世凯忧心忡忡,不断写信给李鸿章,请求出兵朝鲜,中日大战一触即发……
杨角风谈《走向共和》第31期:日本进军朝鲜,明摆着要与清朝开战,李鸿章为什么不积极备战?
一、
袁世凯当时坐镇朝鲜,当时的身份类似于商务大臣,但真实身份类似于朝鲜的太上皇。
最早朝鲜1882年爆发壬午事变,袁世凯跟随吴长庆的淮军东渡朝鲜,镇压叛变,也就是从这时候起,袁世凯开始在朝鲜崭露头角。
1884年,甲申政变爆发,当时的金玉均等人代表的开化党叛变,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劫持了朝鲜国王。当时的袁世凯,在朝鲜还不是老大,两个大将领吴兆有和张光前均表态要等朝廷消息,不愿意担责。但那时候电报还没能铺到朝鲜,等个朝廷命令要半个月时间,袁世凯当机立断,主动担责,带头冲锋,粉粹了叛变。
此战一举奠定了清朝为朝鲜宗主国的身份,但也把袁世凯推到了风口浪尖,不仅他的上司和同僚嫉妒他,日本人也恨他入骨:“憾之刺骨,百计排陷之。”
于是就有了《走向共和》一开篇,袁世凯落魄到被一名妓女收留的地步,还是李鸿章力挺袁世凯,以“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为由,再次把袁世凯派回了朝鲜。
可以说,袁世凯坐镇朝鲜的这十来年,有效遏制了日本及俄国对朝鲜的渗透,也招致了日本更加刻骨铭心的恨!
但1885年,李鸿章在跟日本谈判的时候,也就是《中日天津条约》留下了这么一条隐患:
“朝鲜有内乱,双方无论谁派兵都须预先通知对方。”
二、
正因为有这么一条,于是日本驻朝鲜临时代办杉村俊,就去给袁世凯解释日本出兵的理由。并且建议,袁世凯请示清朝廷也出兵朝鲜,其目的很明确了,就是要在朝鲜制造摩擦,两国开战。
当消息传到李鸿章耳朵之后,他又在做什么呢?
大清朝的人啊,尤其是当权者,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还是自己的权力和威严能不能得到保障。
盛宣怀建议李鸿章听从袁世凯的请求,出兵朝鲜,以维护自己在朝鲜的利益。马三俊则表示,小日本哪有那么厉害,这是袁世凯夸大其词,并没有那么严重。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李鸿章拍板,同时也警告袁世凯,到底谁才是老大,谁听谁的命令:
“袁世凯毛病也有,见识也有,他的话要听,又不可全听。”
这种道理也类似于《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不听从邬思道的建议,推掉刑部冤案的主审差事,回头自己把自己弄病了一样。
但邬思道的情况跟袁世凯可完全不同,袁世凯可是就在第一线盯着呢,李鸿章远在千里之外。而且李鸿章也是靠袁世凯提供情报,他的判断,哪有老四胤禛亲身经历判断的准?
由于朝鲜是清朝仅剩的一个藩属国了,里面有大量的利益纠纷,而且也跟朝鲜签订了很多有利于清朝的条约。丢掉它,就如同到口的肥肉丢了,不仅袁世凯不愿意,盛宣怀也不愿意啊,他还指望在朝鲜做生意了,清廷同样不愿意。
三、
其实,越怂,日本越进一步,不要觉得当初不管朝鲜,甲午战争就不会爆发了,那是痴心妄想。
日本国从明治维新的那一刻起,注定野心得不到满足,1887年就制定了征讨清朝国策,这一点在《走向共和》开篇,李鸿章也好,慈禧太后也好,就已经清楚。
日本的设想是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从而称霸世界。
后来在执行的过程中,先是进攻台湾,被英美两国调停,再加上清军抵抗,日军实力不咋地,失败,但此战之后不久,其吞并了琉球国,第二步就是吞并朝鲜了。
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很奇怪的,一旦制定了计划,他们会不遗余力的促成实现。未来的几十年,甚至近百年,日本就是这样走过来了,直到挨了两颗原子弹。
李鸿章知道,跟日本开战,必然要压上自己的北洋水师,这是他的立身之本,对比日本舰队,并无必胜的希望。
所以,他一方面少量派兵增援朝鲜,一是表明态度,朝鲜有事,宗主国朝鲜是要管的。二是少派点兵,以免刺激到日本,反而增加摩擦,增加战争的风险。三是给袁世凯一颗安心丸,给他增兵了,让他继续保持警惕,与日本人周旋。
另一方面,他则结合上一次西方列强调停成功的经验,再次把希望放到了调停上面,而没有积极备战。
同时,面对其他人对其派兵太少的质疑,李鸿章还反劝对方安心:
“日本国体制与我不同,像大举出兵这种大事,一定要经过国会批准。”
四、
其实李鸿章的意思就是说,日本国跟大清不同,清朝是皇上(太后)说得算。而日本,天皇说的不算,内阁又跟国会不合,他们不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的。
况且征讨清国这么大的军事行动,日本国的财政根本支撑不了,国会怎么可能会同意这个愚蠢的决定呢?
结果,他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日本还是向朝鲜派兵8000,并试图挑起跟清军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提出来要跟日本同时在朝鲜撤兵,显然,这种请求日本是不会答应的。
李鸿章为了避战求和,又提出,清军单方面从朝鲜撤军,以避免刺激到日本。
那么,让我们奇怪的是,李鸿章为什么一直避战呢?
第一个原因,也是后来甲午战争过程中,主战派一直抨击他的原因,那就是李鸿章想保存实力。毕竟这场战争消耗的是李鸿章的军队,也是他的立身之本,仗打赢了,那是清朝的胜利,打输了,那是李鸿章的失败。不管是输是赢,最终消耗的是李鸿章自身的力量,这一点上,他是不愿意的。
二是,跟日本开战,主要从陆战和海战两个方面展开,而北洋水师不过是徒有其表。虽然号称亚洲第一,但其实就是表面,真实实力李鸿章自己是清楚的,是打不过日本舰队的。一旦开战,即使勉强打胜了,也是惨胜,北洋水师也将元气大伤,这是李鸿章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三是,此时正是慈禧太后要过寿辰的时候,慈禧太后是主和的,光绪帝是主战的。李鸿章毕竟是太后的人,他主和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太后之事无小事,打仗会让太后不高兴,过不好寿辰,这是李鸿章更担心的事情。
再有,清朝的财政很困难,甲午中日战争,与其说是清朝跟日本的战争,不如说是李鸿章一个人对战日本国全国人。以一己之力,对抗一个国家,怎么能打得了?
五、
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是一直避战的,一方面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调停,一方面寄希望于日本国内部的争斗,在犹犹豫豫,左右摇摆的前提下,根本没有积极备战。
有人讲,李鸿章单方面从朝鲜撤兵是可行的,至少在国际舆论上置日本于不义之地,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呵呵,此观点着实可笑,想想九一八,想想卢沟桥,想想南京,日本但凡要点脸面,后面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所以,光绪帝面对李鸿章提出要撤兵的想法,提出了反对:
“彼顿兵不动,我先行撤退,既嫌示弱,且将来进剿,徒劳往返,属殊非计。”
其实,光绪帝的意思很清楚,我们不能一味的避战,一味的求和,我们得两手准备。如果对方没有按照我们设想的走法走呢,我们岂不是陷入被动了?
后来光绪帝又给李鸿章下御旨:
“现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免,朝廷一意主战。李鸿章身膺重寄,熟谙兵事,断不可意存畏葸。著凛遵前旨,将布置进兵一切事宜迅筹复奏。若顾虑不前,徒事延宕,驯致贻误事机,定惟该大臣是问!”
由此可见,李鸿章确实一直在避战,并没有积极准备,后来光绪帝又给李鸿章下御旨:
“若待事之决裂而后议战议守,势已无及,不可不先事筹备。著李鸿章预为筹划,水陆各军如何分进,粮饷军火如何转运,沿海要口如何防守,一切事宜,熟筹调度,谋定后动,方可迅赴戎机。”
由此可见,光绪帝对李鸿章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主和是一方面,但是备战也得准备起来,言辞之间,是对李鸿章战备不足的责备。
倒是袁世凯,苦苦求李鸿章增兵朝鲜无果后,于1894年7月19日偷偷溜了。几天后,日本进攻了朝鲜皇宫,抓住了亲中的国王,随后又不宣而战,袭击了清军运兵船,至此甲午战争正式打响。
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的时候,中弹之后说了什么话?
在日本的下关市,有一座日清讲和纪念馆,记载着中日甲午海战之后,1894年清朝日本双方在这里签署下《马关条约》的事情,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备受屈辱的血泪史,《马关条约》的签订严重的加大了中国的负担。签署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作为清朝廷代表,在日本谈判的,遭到刺杀中弹,晕厥前说7字,日本人听了减少一亿白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马关条约》签署的主要原因就是是甲午海战的失败,而失败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了节省经费扩充军费的时候,每天只吃一顿饭,饿着肚子来做出表率,而在旧历甲午年,甲午海战开始的前夕,北京的慈禧太后为给自己风风光光的过60大寿,轻描淡写地就花去了原本给北洋舰队准备的数千万两军款。
此战过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包括慈禧在内,清朝廷大臣都清楚,日本人为此次行动已经是蓄谋已久,不可能善罢甘休,如果想要和谈,势必会狮子大开口,大肆向中国索要利益。
可这对于慈禧而言,损失并不算太大,毕竟日本人要的只是钱和土地,她的实际统治权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她将自己的得力干将李鸿章推到前面,派遣他“全权处理与日和谈事宜。”自己则是称病不出,躲在了富丽堂皇的宫殿里。
李鸿章深知,自己代表清朝廷出使日本和谈,是被慈禧推上了风口浪尖的顶端,此次去东瀛,一定会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年逾七十的他,虽然无可奈何,但是依然毅然踏上了前往日本的轮船,下决心尽可能地将损失减到最低。
果然,在1894年3月份李鸿章在到达日本之后,在有名的日本料理旅馆春帆楼会见了早就等待已久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双方展开了激烈交锋。
在会议期间,伊藤博文提出了极其苛刻的条件,要求清朝赔偿三亿两白银,并且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等土地,李鸿章等人据理力争,但日本人软硬不吃,在此期间,日本的部队已经集结,准备登录旅顺,直捣北京。
惊恐万状的慈禧赶忙传来指令,让其无条件接受日方的代价,李鸿章此时已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由于双方会议期间一直长时间达不到共识,因此休会,改日谈判。
当心力憔悴的清使团在回自己的驿馆途中,却突然发生了意外,一个面向凶狠的日本人突然拦住了去路,在众人错愕之时,他对着李鸿章面部开了一枪,李当场倒下,血流满面,护卫急忙将这个刺客制服,再转过头来看李鸿章,他已经是身体虚弱。
在李鸿章晕厥之前,他大呼了七个字:“此血可以报国也。”此事一出,中日两国皆为哗然,经过调查,刺客是一个叫做小三奉太郎的日本极端右翼分子,对此伊藤博文日本政府感到非常狼狈,气急败坏。
他们承认“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
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日本的天皇听说后,亲自派遣医生对李鸿章进行治疗,并且停止了日本在此期间的军事行动,天皇的皇后亲手编织绷带,让首相伊藤博文带着登门慰问。
在后来的谈判当中,日本人和还缠着绷带的李鸿章谈判,多少感到一点理亏,在双方激烈的辩论之下。总算同意将三亿两白银减少为两亿两,李鸿章用自己的流血,多少挽回了一点腐败的清王朝给中国造成的损失。
开枪刺杀李鸿章的日本人,为什么没有被判死刑呢?
1895年3月24日下午,日本马关。春日午后的阳光,慵懒地照耀着大地。
李鸿章结束了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第三轮谈判后,乘坐一顶轿子,从春帆楼返回他所居住的接引寺住所途中,突然路边的人群里窜出一个日本人。他手持手枪,三步两步就奔到李鸿章轿子前,手按轿夫肩膀,对着轿子里的李鸿章开了一枪。
幸运的是,李鸿章没有死。子弹虽然射入李鸿章左眼下,流了很多血,但没有致命。
这件事,在日本国内外引发轩然大波。在前三轮谈判中,日本代表坚持强硬的态度,赢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在伊藤博文面前,李鸿章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今,伊藤博文在谈判中获得的优势,在汹涌而来的批评浪潮中荡然无存。
道理很简单,李鸿章虽然以战败国代表的身份来日本马关谈判,可日本政府有责任保护他的人身安全。现在,日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如何跻身于西方列强之林呢?
日本政府更加担心,清朝会以此来博取西方列强的同情,通过他们来压制日本:"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使或将立即归国。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
为此,日本一方面由明治天皇、皇后亲自派遣医生,对李鸿章进行医治;另一方面,主动在下一轮谈判中让步,答应中方提出的"休战"请求。
最重要的事情则是,处罚刺杀李鸿章的日本凶手。
这名日本凶手叫小山丰太郎。小山丰太郎出生于1869年,时年26岁,正是年轻气盛的年纪。
小山丰太郎很关注甲午战争的进展。在这之前,他像其他日本人一样,对日本能否战胜中国持有疑问。可是,当战事取得节节胜利后,他立马变得狂热起来,期待"一路追击毫无骨气的支那兵,铁鞭遥遥北指……用不了半年,就能让四亿支那人在北京城的日章旗下跪倒了。"因此,当日军并没有进攻北京,李鸿章又来到中国与伊藤博文展开谈判时,小山丰太郎很失望。
于是,小山丰太郎在横滨买了一把五连发手枪,怀揣李鸿章的照片来到了马关。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
如何处罚小山丰太郎呢?如果按照伊藤博文的意思,是要对小山丰太郎处以死刑。毕竟,他捅了一个天大的娄子,判处死刑并不过分。不过,审判此案的法官顶住了伊藤博文的压力,没有判处小山丰太郎,而是判了无期徒刑。
随后,小山丰太郎被禁锢于北海道网走郡。1897年,小山丰太郎因大赦而获得减刑。1907年,小山丰太郎获准以假释的名义出狱。算起来,他只被关了12年。当他出狱时,李鸿章早就撒手人寰了。
1938年,69岁的小山丰太郎,应《日本与日本人》杂志的邀请,在杂志上连载他的回忆录《旧梦谭》。小山丰太郎写他刺杀李鸿章的前因后果,甚至还写他见到李鸿章的场景:
"比起照片上的形象,眼光更是炯炯射人,的确是伟人的风貌。年龄约有七十,真是老英雄的典范。从眼睛看其人悠扬不迫的态度,不由得佩服这眼睛比照片上还要犀利。真不愧是睥睨东洋的眼睛!"
1947年8月4日,小山丰太郎病逝,时年78岁。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一次次陷入狂热的对外战争,又亲眼见证日本帝国的崩塌,不知临死一刻,作何感想?
【参考资料:《秘书类纂》《旧梦谭》等】
有人曾建议李鸿章乘日本羽翼未丰时抢先登陆日本,这是个好建议吗?
张佩纶因为中法战争中的失误,断送了福建船政水师,被世人骂作“两张无主张”。因为此事,张佩纶后来被罢官,当了李鸿章的幕僚,后来还成了他的女婿。
张佩纶在李鸿章幕下时,曾经献计认为日本
“无战将,内无谋臣。问其师船则以扶桑一舰为冠,固已铁蚀木窳,不耐风涛,余皆小炮小舟而已,去中国铁船定远、超勇、扬威远甚。问其兵数,则陆军四五万人,水军三四千人,犹且官多缺员,兵多缺额。近始杂募游惰,用充行伍,未经战阵,大半恇怯,又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
所以建议李鸿章先发制人攻打日本
有些人认为甲午之败证明了日本的威胁,因此张佩纶的这个建议值得一试,不过他们忽略了两个问题。
首先很多人对晚清政局有一个错误的认识,就是李鸿章有着很大的权力,可以左右朝廷决策。实际上慈禧是个权力欲非常强烈,而且擅长权谋的人,连恭亲王奕都斗不过她,被赶出了中枢。
奕是满清皇族尚且如此,李鸿章作为一个汉大臣更不可能被慈禧完全信任了。事实上李鸿章连军机处都没进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有限的很。只是因为李鸿章熟悉洋务,在和列强打交道时,慈禧也不得不咨询一下他的意见而已。不过最终拍板做决定的,还是慈禧。
在晚清时节,李鸿章只是重臣,从来不是权臣
因此是否对日开战,决定权在慈禧而不在李鸿章。很明显,慈禧这种人只会关心自己的权力和享乐,并不真正关心国家利益,因此绝对不会冒险和日本开战。而且对于李鸿章来说,提这种建议还会引起慈禧的猜忌。李鸿章一直知道自己作为汉大臣身份的尴尬,因此他也不会听从张佩纶的建议。
从这点来说,张佩纶真的是太幼稚了,和李鸿章相比差远了。
更重要的是,即使抛开这个因素,张佩纶的建议也存在极大的问题。
张佩纶的这个建议到底什么时候提出的有多种说法。但是既然他提到了“定远”,那么肯定是在中法战争以后。在“定远”、“镇远”服役、北洋水师成军一直到1890年之前,北洋水师确实一度强于日本海军,但是这个优势并不明显。北洋水师劳师远征的话,并没有把握击败炮台掩护下的日本海军。
而且日本海军的“浪速”、“高千穗”两艘防护巡洋舰服役以后,北洋水师只有“定远”、“镇远”的火力强于它们,但是却不如对方。唯二上能和“浪速”、“高千穗”相比的“致远”、“靖远”两舰在火力上又远不如它们,无法与之匹敌。因此日本海军依靠“浪速”、“高千穗”两舰袭扰渤海湾,就可以牵制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很难彻底夺取制海权。
“浪速”的260毫米巨炮
更何况要击败日本光靠北洋水师还不够,需要陆军登陆日本才行。此时的日本陆军已经彻底按照西方军制完成改革,建立了七个师团。根据西南战争中日军的表现来看,其战斗力虽然还无法和老牌陆军强国的军队相比,但是已经远远超过了清军。张佩纶所谓日军“去中国准、湘各军远甚”这个看法不过是痴人说梦话而已。
甲午战争时的日军
所以即使不考虑清军运输能力的限制,如果真的按照张佩纶的建议直接攻击日本,那么估计清军要以惨败收场。而张佩纶这种货色在晚清还算才子,可见这清政府已经无知到什么程度了。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好评)
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好评)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古今中外有很大不同。赞之者,如梁启超称之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美国人认为:“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中国人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贬之者,则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那么,这种种评价是否就能准确地概括李鸿章的全人呢?以往由于史料的限制,对准确评价李鸿章带来了难度。新编《李鸿章全集》,披露了大量新史料,为正确评价李鸿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依据。
“使当日尽用其谋,知成效必不止此;设晚节无以自现,则士论又当何如?”这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也是曾经当过李鸿章僚属的严复在李氏去世时作的挽联。从那时起到现在,李鸿章死了已经整整一百年,但对他的评价仍然是毁誉不一,盖棺尚未论定。
“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真正使李鸿章声名扫地的是甲午战败,当时弹章盈廷,国人一片唾骂。于是,就有号称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的桐城派名士吴汝纶挺身而出,为李鸿章辩诬止谤。他在给友人潘黎阁的信里说:“自倭事起至今,傅相为中国士大夫所唾骂,此由政府扬其焰,而后进之士闻声和之。弟以傅相经营远略三十年,前十年事俱在奏稿;中十年则奏稿尚或假手幕僚;至总署信函,则全系亲笔。后十年则机要事件,皆在电报,亦不肯请人代办,必出亲裁。现拟将此三书辑录成册,则历年支持危局、力求富强之苦心,俱在简册,亦止谤之一道也。”这就是传世的刻印本《李文忠公全集》的由来。吴汝纶编这部《全集》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把李鸿章在当政期间所做的业绩展示给世人,为此他把幕府历年保存下来的文稿逐一考订,分为详、简两套本子。但一来李氏后人拿出的经费有限,二来有些文稿在当时出版还有禁忌,三是吴本人因病早逝,所以后来由他的侄女婿廉泉完成编印出版的这部全集只是简本,尽管字数已经不算少,但它只占详本的三分之一强。另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稿未刊,详本解放后几经辗转,得到已故顾廷龙先生悉心收集保护,到八十年代中期前,一直尘封在上海图书馆的书库里。
“只见李做事,不见其为人”
这样一来,势必会给李鸿章的研究和评价带来很大的片面性。因为任何科学全面的历史评判,首要前提就是充分占有史料。一百年来,已经出版的四十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一千四百多篇论文,所依据的主要史料就是这部《李文忠公全集》以及于式枚编印的《李文忠公尺牍》和其它一些已刊的李鸿章文稿,总字数在七百万字。而研究成果数量竟如此之多,表明了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关键人物的高度关注;但史料的不足又使得研究结论不能尽如人意。例如,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先生说过一句名言:“一看李之全集,只见李做事,不见其为人。”其实这只能说他较准确地解读了吴编《全集》的原意,而不能说准确评判了李鸿章。
既见李做事,又见李做人
新编《李鸿章全集》是由顾廷龙、戴逸两位先生担任主编,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独家出资,组织全国三十多位学者于1992年开始启动编纂的。编委会首先从上海图书馆接收了吴汝纶当年所编详本共约1900万字的底稿、以及该馆馆藏的李鸿章其他函稿;接着又收录了各地陆续发现的散稿,和已经公开出版的李鸿章文稿约300万字。
在这些稿件中,数量最大的是奏稿。甲午以后,李鸿章到北京入阁办事,或是因为无钱,或是因为当京官体制上有规定,或更可能因为避嫌,没有再请幕僚,所以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五年的奏稿没有底本。到了光绪二十六年他出任两广总督,又有六册《督粤奏稿》,此外还有上图长乐路书库的两大册奏稿散页。这些奏稿,虽然都经过吴汝纶的圈阅,留下编选的痕迹,但有不少部分只有月份而无准确的日期。另外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发现了一套较完整的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期间的题本,即直隶总督督署,按照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由县、州、府层层上报的例行公文,在封套上盖上直隶总督的官印,以李鸿章的名义上奏。虽然严格说并不能算李鸿章本人的文字,但它对研究直隶当时的吏治和省情,颇有价值。
由于李鸿章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这批数量浩繁的新史料的即将问世,对于近代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乃至对李鸿章个人的评价,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从奏稿来看:吴汝纶刻本选取的折和片,多是按事抽样,互不连贯。新编全集通过和军录副档的对勘,一是校准了日期,二是军机处在收到奏折后,照录下朝廷所附在后面的谕旨,反映了最高当局对李鸿章呈报各事的处理意见,这在底本里是没有的;三是另外还有2300多件折片也是稿本里所没有的。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鸿章作为淮系集团的首领,是如何网罗人才,左提右挈,扭结成这样一个近代最庞大的实力集团的。再就是目前奏稿的整理已经尽量趋全,一折数片,加上附录上谕和其他大臣的折片(由清廷发下交给李鸿章“妥议具奏”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清朝官方在一些大政方针上的决策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说李鸿章是既做事,又做人。
随着新史料的大量披露,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细化,由以往宏观的定性的评判,转向微观具体的、有特指对象的量化分析。如李鸿章和淮系集团的研究,可以着重剖析这一集团在中国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功用和地位;李鸿章在近代军事外交每一件具体事情上的具体做法,都有详尽的资料可供研考;再如李鸿章的吏治手段,李鸿章的赈灾举措,李鸿章的富民思想和理财经验,李鸿章的人际关系,李鸿章的教育改革,等等,无论其成败得失,他山之石,对于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参照作用。
求:李鸿章的诗,越多越好。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靖,诸君莫作等闲看。 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经营庶富休羞我,纽握机权耻授人。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诸君努力艰难日,莫作龙华会里因。 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间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频年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藉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回思往事尽成尘,我亦东西南北身。白下沈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穷通有命何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华年逐水源。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遇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桑乾河上白云横,惟祝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待春明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趁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分宜。一入都门已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附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傥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瞰中州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半为好山川。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辙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巷士,残年兀坐守遗篇。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故人共赠纯仁麦,荆妇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惟望撤金莲。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揽鬓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又迍邅。山东旅舍题壁黄河东抱乱山流,迢递征途又暮秋。愧我年华同邓禹,飘零书剑未封侯。故园荆树隔三株,虎口知能脱得无。怕听荒鸡啼晓月,断人乡梦易模糊。丙辰夏明光镇旅店题壁四年牛马走风尘,浩劫茫茫剩此身。杯酒藉浇胸磊块,枕戈试放胆轮囷。愁弹短铗成何事,力挽狂澜定有人。绿鬓渐凋旄节落,关河徒倚独伤神。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遍地槁苗待霖雨,间云欲出又踟蹰。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九天阊阖叫能开,大地波澜挽得回。沟壑余生千里转,沙场战骨几人埋。风高劲草犹披拂,岁晚乔松待护培。怀旧苍茫尝独立,眼中多少出群材。元气鸿濛二百秋,潢池养寇孰贻忧。擎天才力云中翼,浮世功名水上沤。巢幕但闻嬉燕雀,农田那得劝尸鸟鸠。军前乞写监门画,呼吁民劳庶小休。日盼灵台振旅归,羽书十道疾如飞。楼船夜月江涛咽,铸骑秋风塞草肥。列郡纵横纷窟穴,数番徵调厌旌旂。玉关徒有刀环约,虮虱年年满战衣。六军饥怨竞嗷鸿,圣主临轩尚梦熊。独有夷吾霸江左,群思萧相运关中。海陵积粟沙量白,少府供钱铁铁红。征市榷酤无尽藏,弦高卜式有遗风。七年飘泊节旄存,追怆同袍烈士魂。谏草商量捍吾圉,伏蒲涕泣感君恩。猿悲鹤怨来舒国,寒水萧风下苏门。何事田横孤客在,摩挲故剑绣苔痕。朱家大侠报恩长,寒谷谈兵夏有霜。洪泽投鞭威尚赫,白沙裹革骨犹香。丹烬蜕羽遗经卷,黑塞归魂指故乡。苦忆春郊偕纵马,山阳残笛听凄凉。细柳将军百战经,儿童戴德姓名馨。曾攀槛角回天眷,重泣淮南霣将星。范老忧时头更白,郗生入幕眼常青。传烽今已连河朔,犹记豚鱼解效灵。一角江城恨未消,长怀楚泽佩芳椒。中原旗鼓声先震,半壁金汤土竟焦。蜀郡祠堂村社祭,赵州人士酒杯浇。当时愧乏蚍蜉救,投阁何须解客嘲。死者已矣存者散,故园惆怅不胜春。谏争袁盎新承召,坐啸孙登乐守贫。往事悠悠同逝水,诸公衮衮共扶轮。杜陵流落江湖久,老向人间逐后尘。蓬莱弱水路三千,献赋《长杨》几见怜。骏足绝群羞豆栈,蛾眉倾国怨华年。空谈玉尘真多事,小试铅刀不值钱。广武登临无限意,愁看直北旧山川。况瘁椿庭隔九泉,沈沈寒日坠虞渊。锦囊未敢忘三矢,荩箧何曾名一钱。江表伶俜悲弟妹,墓门荒寂賸园田。海枯石烂心难死,遗恨空将泪雨填。枢帅忠诚上格天,春明问字十年前。文章坛坫驱今古,气象沧溟罩万千。威憺江湘弥抑抑,腹藏兵甲亦便便。出师再表争形胜,知在龙蟠虎踞边。间关杖策夕阳红,录录平原十九中。春茧吐丝偏自缚,冻蝇钻纸总难通。筹边无术追王朴,从事多材尽马忠。旧雨开樽重聚首,未妨磨蝎命终穷。艨艟破浪用如神,天下安危寄此身。快马健儿争入手,票姚车骑岂无人。腐儒本欠封侯相,末座宜充较射宾。髀肉渐生豪气退,无家莫更厌清贫。何郎一纸报平安,冰雪诗篇背俗看。春草凄迷思北渚,秋坟哀艳唱南冠。匡时且制新亭泣,涉险悬知蜀道难。闻说江皋吊袁术,暗风吹雨打窗寒。方召桓桓轶盛周,壮游抵掌遍诸侯。南飞乌鹊争依树,东去蛟龙欲顺流。谋国裴公勤远略,庇人白传展长裘。投戈喜见升平日,虾菜烟波一舸收。龙潭阻风怀彭雪琴方伯秋风纵酒浔阳郭,夜月联吟赤壁舟。往事隔年如昨日,故人击楫又中流。万篙烟雨楼船静,六代江山画角愁。不见玄龙湖海气,卧闻凉吹撼汀洲。江州阻雪才过洛水流觞会,又近田家上冢辰。百五春宵金鸭睡,大千世界玉龙鳞。梨花雨落欺余艳,柳絮风来糁细尘。万绿丛中一蓑白,桐庐江畔老垂纶。晚江即事山气濛濛带雨昏,江潮滚滚挟雷奔。估樯簇笋滩头聚,野市编茅劫后存。愁似云痕浓不减,寒凭酒力醉难温。却怜渔艇全家住,一叶凌波笑语喧。登小姑山感怀岷峨东下数千里,吴楚中分此一拳。楼阁高低嵌竹外,湖山左右赴檐前。春风春雨妆台黯,江北江南画稿悬。绝顶俯临尘世小,便骑黄鹄挟飞仙。东南归路莽萧条,皖口千峰若为招。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灵风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汗马骄。孤客不堪回首望,苍茫一片劫灰烧。湖上遇雪卧病作峭风吹冻绿玻璃,浩浩平湖四望迷。雪压轻舠凉气重,云冲高岭远天低。菰蒲白战滩声乱,菜麦青埋野色凄。料得故园花事晚,玉缸春洒为谁携。雪霁登程将至宿松积雪沙堤似掌平,香泥浅趁马蹄轻。朔风来自阴崖畔,犹带枯林踏叶声。三月寒逾九九深,炎凉历惯不惊心。菜花满地黄金色,憔悴相看半不禁。鞋山阻风老去知无作赋才,马当那得好风来。宦情久与沙鸥狎,归梦潜随社燕回。远树黏天云一色,狂涛卷地雪千堆。茫茫彼岸登何日,愿借山灵觅路开。游鹿洞归途感赋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犹在阆风巅。孤筇暝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低徊朱陆论心地,忍使薪穷火不传。寄越南王诗河山表里本天成,寄语贤王建树宏。朝汉尉佗犹有志,帝秦新衍竟何名。雕题部落三关控,尝胆君臣奄虑生。垂老伏波犹矍铄,五溪南去不胜情。丙戌四月随醇邸巡海呈教雕弓玉节出天阊,士女如山拥绣裳。照海旌旗摇电影,切云戈槊耀荣光。佽飞禁旅严千帐,罗拜夷酋列几行。德协谦尊齐赞颂,力辞黄屋福威扬。万千气象蜃楼高,忽地齐烟涌六鳌。慈佛护持看献瑞,仙舟共济敢辞劳。自怜坚壁心偏苦,却愧屯田诏屡襃。无限临歧依恋意,漫吟潭水答云璈。荷兰夜宴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镫花喜报传。
关于李鸿章五日瘦身汤多少钱和李鸿章五日瘦身汤官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shbk/25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