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以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相近的诗句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类似“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有哪些?
-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与这句古诗最接近的现代解释是什么?
-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类似的句子有哪些?
- 4、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 5、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相近的诗句
- 6、急求 与“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和“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类似的诗句
-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类似一样意思的诗句
- 8、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近义诗句
- 9、除却巫山不是云同义诗词
- 10、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相对应的诗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类似“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有哪些?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玉楼春〉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张生〈千秋岁〉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虞美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云案*元夕〉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 秦观〈鹊桥〉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宫曲*春情》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题》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黄増《集杭州俗语诗》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曹雪芹《红楼梦》
相思树下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国;梁启超
几次细思量
情愿相思苦! 胡适〈生查子〉
人生自古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宋;欧杨修《玉楼春》
哎!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古人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希望帮得到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与这句古诗最接近的现代解释是什么?
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诗人元稹的诗作《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现代解释是: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莺莺的原型,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二十七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出处】
《离思五首·其四》——元稹
【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若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关键词注解】
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作品鉴赏1】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作品鉴赏2】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类似的句子有哪些?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代柳永的《蝶恋花·柳永》
释义:人消瘦了,衣带显得越来越宽松,但我始终不曾懊悔,为了思念她,我宁可自己容颜憔悴。
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出自先秦的《越人歌》
释义: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你啊你却不知此事。
3、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宋代的《生查子·元夕》
释义: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
4、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宋代柳永的《忆帝京·薄衾小枕凉天气》
释义:我将一生一世地把你系在我心上,却辜负了你那流不尽的伤心泪!
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释义: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相对的那首诗是什么?
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
本诗的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是作者因为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就是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的情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从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崔双文。
由此可见:元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在哪里?元稹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展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曾经沧海难为水意思相近的诗句
离思五首·其四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急求 与“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和“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类似的诗句
1、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出自南北朝范云的《送沈记室夜别》
桂水澄夜氛,楚山清晓云。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
寒枝宁共采,霜猿行独闻。扪萝正意我,折桂方思君。
释义:
秋水漾桂香,晚风多清朗,楚山清幽幽,晓云映晨光。托萧瑟秋风寄去异地的乡愁,在千里之外共对皎洁的月亮。枝头凄冷怎能共折兰菊?猿啼哀号孤旅哪堪悲凉。手抚松萝你当念我曾相依伴,采撷桂花我正思君文才无双。
2、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出自宋代宋祁的《落花》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释义:
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
我这流浪的人儿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泪流满面,这种心境犹如繁华的街头游人离去一样空荡落寞,只有落花的残香还飘散在空中,引来了两只美丽的蝴蝶,把它们的爱情全部酿成甜美的蜜。
3、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出自唐代张曙的《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枕障薰炉隔绣帷,二年终日苦相思,杏花明月始应知。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
释义:
枕边薰炉的香烟在帐幕飘袅,两年来我整天苦苦地怀念你。明月和杏花明自我的心思。我为了寻你走遍天上人间,终于与你重新欢聚在一起,醒来才知道这又是在梦里。如今正是小雨纷飞的黄昏,画帘默默无声凄清地低垂。
4、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释义:
我问这江潮和海水,哪里像郎君的深情和女子的心意。男女互相埋怨的时候认为对方不如潮水守时有信,互相思念的时候才发觉海并不算深。
5、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出自唐代李白的《长相思·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释义: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夜里想她魂欲断,孤灯伴我昏暗暗;卷起窗帘望明月,对月徒然独长叹。如花似玉美人呵,仿佛相隔在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肝肠。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类似一样意思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近义诗句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稹〈离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 ;刘禹锡《竹枝词》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杜秋娘〈金缕衣〉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李白《清平调之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桐》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李煜 《更漏子 金雀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山查子〉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玉楼春〉
除却巫山不是云同义诗词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有相对应的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一、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二、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三、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四、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而他无心去观赏印入眼帘的盛开花朵的原因,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五、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
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者,即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艳情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显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下嫁给24岁仅为秘书省校书郎的诗人元稹。婚后他们如胶似漆,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年仅27岁温柔贤惠的妻子韦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爱妻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爱妻病逝一年之后。
六、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关于曾今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相近的诗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