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什么意思,以及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的意思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是什么意思?
- 2、扬鬃风疾冲霄汉下句
- 3、鸣水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是什么意思?
- 4、“大浪淘沙“毛泽东诗词全文
- 5、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鸣水霜天红烂漫天。如何解释?
- 6、万木霜天红烂漫,什么意思
- 7、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 8、***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 9、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是什么意思?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是什么意思?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
该句出自现代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原文: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扩展资料:
一九三零年八月五日,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鄂湘赣三省剿匪总指挥”。何说,“各省从前剿匪,大都不免省界观念,能将匪共驱出省界即为了事。故匪等东击西串,不能根株尽绝,反而愈延愈广。
国府因见及此,特命行营负此专职,统筹兼顾,谋根本解决,以矫正前此之流弊。”自此从以前的各省“会剿”改为中央领导下的“围剿”。
一九三零年十月七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十二月七日,蒋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十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十二月三十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
扬鬃风疾冲霄汉下句
雄鹰展翅冲霄汉,家雀蜷身恋屋檐。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出自当代诗人毛泽东的古诗作品《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之中,其古诗全文如下: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此诗作于1931年早春,其时正值冬春交替之节令。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呈现出一派万千林木被霜染红,烂漫盛开之景。虽有寒意却处处给人有温暖如春之感,诗人笔下根据地的冬天生机盎然,就在这勃勃向上的画面中,冬日正义的肃杀之气正严阵以待。因为就在此时,在1930年的岁尾,蒋介石调集约十万大军以伪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18师师长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向我们美好的圣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此诗前二行正艺术地集中再现了当时的处境以及士气高昂之情。
鸣水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是什么意思?
这首毛泽东的词的原文是: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意思就是: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你想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大浪淘沙“毛泽东诗词全文
《浪淘沙·北戴河》
现代: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译文: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连天, 秦皇岛之外的打渔船, 在起伏的波涛里都已经看不见, 也不知漂去了哪里。往事已经有千年, 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 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 秋风瑟瑟到了今日, 人间却换了新颜。
扩展资料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时任大将军的曹操为清除边患,巩固后方,率大军北征乌桓。
八月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后凯旋回师,途经渤海口附近道德妈石山,乘兴登临,以一首千古传颂的《观沧海》诗,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
1954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一日时逢海滨风雨大作,浪涛翻涌,他顿起击水之兴,不顾身边警卫人员的劝阻,下海游泳,于风浪搏斗。
上岸后意犹未尽,有纵笔挥毫,写下了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
“诗的形象以使人惊心动魄为目的”(朗吉努斯《论崇高》)。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来,给人以雨声如鼓势如箭的感觉。
继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气势,写出浪声如雷形如山的汹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飞落,一腾起,相触相激,更兼风声如吼,翻云扫雨,推波助澜,真是声形并茂气象磅礴,这情景较之曹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晴日所见更令人惊心动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浪淘沙·北戴河
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鸣水霜天红烂漫天。如何解释?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作者: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译文
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敌兵又来侵犯,狼烟四起遮掩了半边天。我将唤醒千百万的工农大众,同心协力齐努力,那时不周山下红旗遍插迎风招展。
万木霜天红烂漫,什么意思
1930年秋冬之交,37岁的毛泽东率领4万红军,在中央苏区迎战国民党10万大军。
敌军大兵压境,长驱直入,红军召开了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写的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6天之后,红军在江西永丰龙冈全歼敌18师,该师9000余人无一漏网。
一次战斗,成建制歼灭敌军一个师。这是红军创建以来第一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捷报传来,毛泽东诗情勃发:“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毛泽东一生写下不少好诗好词,把一个敌军将领真名实姓写进诗词,惟有这首《渔家傲》。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1.“万木霜天红浪漫,天兵怒气冲霄汉”的背景是反第一次大“围剿”胜利。
2.“万木霜天红浪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出自《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作于1931年早春,第一次大“围剿”刚刚结束之时,作者目睹红军作战的胜利,写下这首词庆祝,同时表达第二次迎战之决心。
3. 原文: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4.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
5.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6.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7. 翻译:万千枫林被霜打过焕发鲜亮的红色,红军战士一腔怒火直冲云天。
8.大雾笼罩龙冈深暗的连绵群峰,我军齐声高呼,前线杀敌并活捉了张辉瓒。
***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作者自注】
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国语·周语》:“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韦昭注:“贾侍中(按指后汉贾逵)云:共工,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毛按: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题解】
“渔家傲”,双调,62字。上下阕各五句,五仄韵。
第一次反“围剿”发生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1月初。1930年9月, *** 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中央苏区又有扩大。10月4日,红一方面军占领吉安,此后连克数县,在赣江两岸的34个县建立了政权,苏区人口达200多万;红一方面军亦扩大到4万多人。就在这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胜,于是腾出手来调集十万大军,进攻江西苏区。10月28日,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就任总司令。11月2日,他率七个师一个旅兵分三路,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战术进攻赣南。红军则采取“诱敌深入”方针,渐次撤到根据地中部的东固、龙冈一带。12月28日,张辉瓒部三个旅向龙冈推进。29日晚,毛、朱二人发总攻令。30日激战一天,红军全歼十八师一个师部两个旅近万人,并活捉张辉瓒。1931年1月3日,红军又攻击敌五十师,歼敌3000多人。第一次反“围剿”遂以敌人纷纷溃逃胜利结束。
蒋介石闻败,电令鲁涤平“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不久,第二次“围剿”又起。
【注释】
[龙冈]江西永丰县南部城镇。地处永丰、吉安、兴国三县交界处,地势险要。
[张辉瓒]国民党军十八师师长,时任前线总指挥,于龙冈战役被俘。
[重入赣]指蒋介石调兵20万,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发动第二次“围剿”。
【品评】
上阕写红军龙冈之战的辉煌胜利,与词题紧紧拍合。“万木”与“天兵”二句,一写时令,一写军威。时令为“景语”,军威为“情语”,以“景语”烘染、衬托“情语”,其情也奋发昂扬;“冲霄汉”,即为“怒气”之极点。中国古人论战,有“一鼓作气”之说。“气”可鼓不可泄,“怒气”久积,一旦喷发,必“豪气”干云也!以词艺论之,此二句有蓄势待发之妙。
“雾满”三句,写战斗及战斗结局。高明在于完全绕过了对战场搏斗的正面描写,一句“景语”,二句“欢声”,枪炮声更在“画外音”之外;音画呼应,一场血战即轻松勾勒完毕。“雾满”句之景,与“万木”句之景小有异处,一冷调,一暖调,一暗,一明,既有词境区别,也是由晨及昏的战斗实景。因为光线渐暗,视觉渐弱,那从阵前而至阵后的呼唤才愈加洪亮。“擒贼先擒王”,张辉瓒这个前线司令被捉,岂不大快人心!
下阕与上阕相反,先写敌方。“二十万军”二句,即展示蒋介石第二次“围剿”的凶恶气焰。“二十万”是写实,“来天半”,则稍作夸张。“唤起”三句,写苏区备战情况,避实就虚,基本用侧笔,用象征,显示必胜信念。“唤起工农”之“工农”,已不限工农红军,也包括工农大众。这是“人民战争”思想的体现。“不周山”之典,见“作者自注”,为“共工”故事,“共工”与“ *** ”同一“共”字,或出偶合,但作为反抗的、斗争的、胜利的英雄,则有“共性”。 *** 用此典,仅依《淮南子》,与多数的、早于《淮南子》的传说大异其趣。此诗人之自由。共工怒触不周之山,造成天塌地陷结果,而共产主义革命则是为了改地换天,此又性质相近。用此归典,已超出了反“围剿”的使命。这说明 *** 是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全局、长远目标看待反“围剿”战斗的。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是什么意思?
用来描写战争场景的气势和我红军战士的斗志昂扬的状态
关于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什么意思和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的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37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