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以及黄檗断际禅师钟陵录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不禁一番寒傲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是什么意思?
- 2、哪来梅花扑鼻香的前一句
- 3、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的原文
- 4、寒梅的古诗有什么
- 5、寒梅独自开的古诗词
- 6、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的介绍
- 7、宛陵录、花非花 的简单诗意
- 8、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9、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
- 10、人生自古多磨难,世间冷暖皆自知是什么意思?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不禁一番寒傲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是什么意思?

“不禁一番寒傲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是 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哪来梅花扑鼻香的前一句
不经一番寒彻骨。
出处:
唐·黄檗禅师《上堂开示颂》
作品原文: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作品译文:
摆脱尘劳事不寻常,
须下力气大干一场。
不经过彻骨寒冷,
哪有梅花扑鼻香。
作者简历
黄櫱禅师(?一850),闽(今福建)人,幼于黄檗山出家,因人启发,参谒百丈禅师而悟道。此后住洪州(今江西南昌)大安寺,参者云集。裴休镇宛陵时,建大禅苑,请师说法。因希运酷爱家乡黄檗山,以此名其禅苑,世称黄檗希运。
《五灯会元》有唐宣宗为沙弥问法于希运之记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义玄出之门下。希运卒谥断际。示寂后,唐宣宗大中年间,宰相裴休收集其语录,编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法心要》、《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各一卷传于世。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的原文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沈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所以此意难信。达摩来此土。至梁魏二国。秖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问佛度众生否。师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与众生皆不可得。云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与众生尽是汝作妄见。只为不识本心。谩作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总成轮转。犹如猕猴放一捉一无有歇期。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净无垢。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听汝学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见解总须舍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秖是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所以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出过外道。心既不异。法亦不异。心既无为法亦无为。万法尽由心变。所以我心空故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尽十方空界同一心体。心本不异法亦不异。秖为汝见解不同。所以差别。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秖是一心实无异相。亦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师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师云。性无同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异。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有一心。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秖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云。弥弥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等间无事莫强辩他境。辩著便成识。所以云。圆成沈识海。流转若飘蓬。秖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有道理也。强处即如意。弱处即不如意。似者个见解有什么用处。我向汝道。等闲无事莫谩用心。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所以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所以文殊暂起二见。贬向二铁围山。文殊即实智。普贤即权智。权实相对治究竟亦无权实。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众生无有异见。才有佛见便作众生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便成二铁围山。被见障故。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见法故名之为佛。佛法俱无。名之为僧。唤作无为僧。亦名一体三宝。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不著法求故无法。不著众求故无僧
问。和尚见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秖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师云。无亦不是。菩提无是处。亦无无知解
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是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秖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尔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尔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任尔三秖劫修。亦秖得个报化佛。与尔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无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秖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其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这个法若为道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会也悟也这个慈悲。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无益
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忘心自灭。无复可追寻
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如来出世为破三有。若无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尘破为百分。九十九分是无。一分是有。摩诃衍不能胜出。百分俱无。摩诃衍始能胜出
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尔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今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任尔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秖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堕。却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著。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尔。尔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秖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会无心。著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秖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秖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即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故云妄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量是无依倚无糊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
师一日上堂。开示大众云
预前若打不彻。猎月三十夜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说做工夫。他便冷笑。犹有遮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尔且思量看。却有个道理。那得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有一般闲神野鬼。才见人有些少病。便与他人说。尔只放下著。及至他有病。又却理会不下。手忙脚乱。争柰尔肉如利刀碎割做。主宰不得。万般事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办。遮场狼藉。如何回避前路黑暗。信采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说禅说道。喝佛骂祖。到遮里都用不著。平日只管瞒人。争知道今日自瞒了也。阿鼻地狱中决定放尔不得。而今末法将沈。全仗有力量。兄弟家。负荷续佛慧命莫令断绝。今时才有一个半个行脚。只去观山观景。不知光阴能有几何。一息不回便是来生。未知甚么头面。呜呼。劝尔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处。不被人瞒底一段大事。遮些关棙子。甚是容易。自是尔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了又难好。教尔知那得树上自生底木杓。尔也须自去做个转变始得。若是个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处。阿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到这里说甚么阎罗老子千圣尚不柰尔何。不信道。直有遮般奇特。为甚如此。事怕有心人
颂曰。尘劳回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翻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寒梅的古诗有什么
寒梅的古诗,此类诗词很多,只能节选部分如下:
1、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梅花》
2、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红梅》
3、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早梅》
4、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
5、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7、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三首》
8、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梅》
9、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喜张沨及第》
10、只因误识林和靖,惹的诗人说到今。——《梅》
11、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花犯·苔梅》
12、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汉宫春·梅》
1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早梅》
14、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小至》
15、折的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清平乐》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
梅花在历代中国文学中,往往成为诗词作家歌诵的对象。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其中之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之作对比的是另一种情调和境界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另外,王安石的诗词中亦有提及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元代的乔吉亦著有《水仙子·寻梅》一曲,以梅花借代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里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唐代黄檗山断际禅师的《宛陵录》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王冕的《墨梅》之一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朝中措梅词(二首,贺方帅生朝,并序)
方务德滋时帅广东,以启谢云:俾尔黄发,欲三寿之作朋;遗我绿琴,顾双金之何报。尝邀公至五羊,特为开宴,令洪丞相适代为乐语云:云外神仙,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识魁星。又寄调临江仙以侑觞云:北斗南头云送喜,人间快睹魁星。向来平步到蓬瀛。如何天上客,来佐海边城。
方伯娱宾香作穗,风随歌扇凉生。且须滟滟引瑶觥。十年迟凤沼,万里寄鹏程。及高要倅满,权帅置酒,令洪内相景卢迈作乐语,有云:三山宫阙,早窥云外之游;五岭烟花,行送日边之去。小驻南州之别业,肯临东道之初筵。时二洪迭居帅幕下,又云:欲远方歆艳于大名,故高会勤渠于缛礼。洪时摄帅司机宜。
玄冥司柄,雪敷南亩之丰登;庾岭生辉,梅报东君之消息。当一阳之来复,庆维岳之降神。某官节莹冰霜,家传清白。遐荒草木之细,皆知威名;调和鼎鼐之功,终归妙手。愿乘谷旦,即奉芝函。某望棨戟以趋风,适桑蓬之纪瑞。
自惟弱植,方沾雨露之深恩;强缀芜辞,用祝椿松之遐算。敢靳采览,第切兢惶。屑瑶飘絮满层空。人在广寒宫。已觉楼台改观,渐看桃李春融。一城和气,宾筵不夜,舞态回风。正是为霖手段,南来先做年丰。
寒梅独自开的古诗词
1. 关于寒梅的诗句古诗词
关于寒梅的诗句古诗词 1.关于寒梅的诗句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梅》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译文:
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3、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陆游《卜算子·咏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 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译文: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
5、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 李商隐《忆梅》
译文:寒梅最能惹起人们怨恨,因为老是被当作去年开的花。
6、墨梅
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2.描写寒梅的诗词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1、《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3、《卜算子·咏梅》 现代·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墨梅》 宋·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7、《早梅》 唐·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8、《墨梅》 明·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9、《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0、《墨梅》 金·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11、《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2、《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3、《梅》 宋·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14、《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15、《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6、《雪梅》 宋·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17、《杂诗(之一)》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着花未。
18、《杨柳枝词》 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9、《新栽梅》 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20、《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21、《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宋·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22、《次韵中玉早梅》 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23、《梅花绝句》 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24、《红梅》 宋·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25、《梅花绝句之一》 宋·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26、《红梅》 宋·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27、《早梅》 唐·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28、《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29、《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穸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30、《题画梅》 清·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3.关于寒梅的古诗
1、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2、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3、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4.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关于寒梅有哪些诗词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墨梅 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早梅 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 枝开。 墨 梅 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早梅 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梅 王琪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 输一首 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梅 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 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庚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真适园梅花盛放 王 鏊 花间小坐夕阳迟,香雪千枝与万枝。 自入春来无好句, 杖藜到此忽成诗。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杂诗》之一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杨柳枝词 刘 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初识梅花 卢撰 江北不如南地暖,江南好断北人肠。 胭脂桃颊梨花粉,共作寒梅一面妆。
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 蔡襄 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次韵中玉早梅 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梅花绝句 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红 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梅花绝句之一 陆游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红梅 王十朋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梅花绝句之二 陆游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岭上红梅 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题梅花图 杨无咎 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圣恩寺看梅 周永年 众香国里人来去,花信风中鸟倒悬。 更喜水光相映发,横斜疏影托波来。
雪梅之一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题画梅 李方膺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岭梅 张道洽 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
观梅有感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赠范晔 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曹雪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 (花字) 曹雪芹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红楼梦》咏红梅花 (梅字) 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
5.描写寒梅的诗句
古梅
宋·萧德藻
湘妃危立冻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瓶梅
宋·张道洽
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 横斜竹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淡月知。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
墨梅
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 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 夏馥从来琢玉人。
6.寒梅的古诗有什么
寒梅的古诗,此类诗词很多,只能节选部分如下: 1、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梅花》 2、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红梅》 3、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早梅》 4、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早梅》 5、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忆梅》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7、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杂诗三首》 8、望征路愁迷,离绪难整。——《瑞鹤仙·梅》 9、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喜张沨及第》 10、只因误识林和靖,惹的诗人说到今。——《梅》 11、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花犯·苔梅》 12、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汉宫春·梅》 13、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早梅》 14、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小至》 15、折的蔬梅香满袖,暗喜春红依旧。
——《清平乐》 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竹、菊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
梅花在历代中国文学中,往往成为诗词作家歌诵的对象。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是其中之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与之作对比的是另一种情调和境界的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仗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另外,王安石的诗词中亦有提及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代的乔吉亦著有《水仙子·寻梅》一曲,以梅花借代自己所追求的理想: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里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逢缟袂绡裳。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朝中措梅词(二首,贺方帅生朝,并序) 方务德滋时帅广东,以启谢云:俾尔黄发,欲三寿之作朋;遗我绿琴,顾双金之何报。
尝邀公至五羊,特为开宴,令洪丞相适代为乐语云:云外神仙,何拘弱水。海隅老稚,始识魁星。
又寄调临江仙以侑觞云:北斗南头云送喜,人间快睹魁星。向来平步到蓬瀛。
如何天上客,来佐海边城。 方伯娱宾香作穗,风随歌扇凉生。
且须滟滟引瑶觥。十年迟凤沼,万里寄鹏程。
及高要倅满,权帅置酒,令洪内相景卢迈作乐语,有云:三山宫阙,早窥云外之游;五岭烟花,行送日边之去。小驻南州之别业,肯临东道之初筵。
时二洪迭居帅幕下,又云:欲远方歆艳于大名,故高会勤渠于缛礼。洪时摄帅司机宜。
玄冥司柄,雪敷南亩之丰登;庾岭生辉,梅报东君之消息。当一阳之来复,庆维岳之降神。
某官节莹冰霜,家传清白。遐荒草木之细,皆知威名;调和鼎鼐之功,终归妙手。
愿乘谷旦,即奉芝函。某望棨戟以趋风,适桑蓬之纪瑞。
自惟弱植,方沾雨露之深恩;强缀芜辞,用祝椿松之遐算。敢靳采览,第切兢惶。
屑瑶飘絮满层空。人在广寒宫。
已觉楼台改观,渐看桃李春融。一城和气,宾筵不夜,舞态回风。
正是为霖手段,南来先做年丰。
7.形容寒梅的诗句
1、寒梅着花未唐王维 《杂诗》2、寒梅点缀琼枝腻宋李清照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3、一树寒梅白玉条唐张谓 《早梅》4、飘尽寒梅宋张先 《满江红·飘尽寒梅》5、寒梅清泚宋吴文英 《瑞鹤仙·彩云栖翡翠》6、应念陇首寒梅宋朱淑真 《念奴娇·冬晴无雪》7、天将奇艳与寒梅宋柳永 《瑞鹧鸪·天将奇艳与寒梅》8、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偏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宋晏殊 《蝶恋花·南雁依稀回侧阵》9、天将奇艳与寒梅宋柳永 《瑞鹧鸪·天将奇艳与寒梅》10、庭树有寒梅宋晏殊 《喜迁莺·烛飘花》11、却羡寒梅宋苏轼 《减字木兰花·晓来风细》12、月映寒梅拆宋刘焘 《菩萨蛮·屑琼霏玉堆檐雪》13、几处寒梅宋叶梦得 《八声甘州·又新正过了》14、化工自许寒梅宋叶梦得 《临江仙·不与群芳争绝艳》15、东风不管寒梅宋叶梦得 《清平乐·水空相映》16、分明欺压寒梅宋葛立方 《满庭芳·狂吹鸣篱》17、应念陇首寒梅宋朱淑真 《念奴娇·冬晴无雪》18、念寒梅映水宋袁去华 《水龙吟·晚来侧侧清寒》19、我来两见寒梅姚述尧2 《临江仙·一去吴山三改火》20、江路粲寒梅宋廖行之 《水调歌头·林梢挂弦月》21、怪底寒梅宋辛弃疾 《永遇乐·怪底寒梅》22、公似寒梅宋刘克庄 《汉宫春·公似寒梅》23、寄语寒梅休放尽宋吴潜 《贺新郎·扑尽征衫气》24、润寒梅细雨宋吴文英 《木兰花慢·润寒梅细雨》25、却有寒梅宋无名氏 《汉宫春·雪打风摧》26、见一枝、寒梅潇洒宋无名氏 《蓦山溪·孤村冬杪》27、巧传消息是寒梅宋无名氏 《鹧鸪天·梦草池塘春意回》28、独有寒梅宋无名氏 《采桑子·群芳尽老园林烬》29、又报寒梅传驿信宋无名氏 《减字木兰花·山城驿近》30、化工先到寒梅宋无名氏 《临江仙·爱日新添春一线》31、一树寒梅傍小溪宋无名氏 《定风波·一树寒梅傍小溪》32、昨夜寒梅宋无名氏 《点绛唇·昨夜寒梅》33、数朵寒梅方破腊宋无名氏 《临江仙·数朵寒梅方破腊》34、曾见寒梅几度花唐吕岩 《减字木兰花·暂游大庾》35、未羡寒梅元元好问 《虞美人·花心苦被春摇荡》36、笛声散尽寒梅元王哲 《西江月·堪叹日时更改》37、独有寒梅照寒渌元王冕 《梅花 其三》38、醉翁亭畔寒梅折宋释慧远 《偈颂一百零二首》39、手摘寒梅宋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四首》40、惊放寒梅一两花宋释绍昙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
8.赞美寒梅的诗句
关于梅花的古诗词
1、《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4、《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墨梅》
宋·居简
莫恨丹青废画工,不须求异只须同。
玉容不及寒鸦色,故托缁尘异汉宫。
7、《早梅》
唐·齐已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8、《墨梅》
明·张臬
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
9、《早梅》
宋·李公明
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
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10、《墨梅》
金·赵秉文
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识,夏馥从来琢玉人。
11、《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的介绍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全一卷,又作断际禅师宛陵录。唐代裴休编。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容辑录黄檗希运禅师住于安徽宣州宛陵时,与裴休等人之宗乘机缘对话。希运以‘禅’乃生死大事,不能等闲视之;并强调公案对于顿悟之重要性,显示自其开始,禅林已将公案作为参禅之特殊法门。
宛陵录、花非花 的简单诗意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唐〕希运
〔简介〕
唐代禅宗要典。黄檗山断际禅师希运撰述,裴休集。一卷。
此书亦为禅宗早期重要著述。其主旨与《传法心要》相同,亦在阐述“一心即佛”,之要义。全书以问答形式,对“如何是佛”、“佛度众生否”、“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等问题作了浅明解答,作了早期的禅宗通俗说教读物,此书影响亦甚大。
裴相公问师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沈空寂否?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所以忘机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师云:悟在于心,非关六度万行,六度万行尽是化门接物度生边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度门,非关佛心;心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所以此意难信。达磨来此土,至梁魏二国,只有可大师一人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问:佛度众生否?师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佛与众生皆不可得。云: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与众生,尽是汝作妄见,只为不识本心,谩作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障汝心故,总成轮转,犹如猕猴放一捉一,无有歇期。一等是学,直须无学,无凡无圣、无净无垢,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听汝学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见解,总须舍却,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只是不起诸见,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所以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出过外道;心既不异,法亦不异;心既无为,法亦无为;万法尽由心变,所以我心空故,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尽十方空界同一心体,心本不异,法亦不异,只为汝见解不同,所以差别;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只是一心,实无异相亦无光彩,亦无胜负;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师云:三十二相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师云:性无同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众生性,遂有三乘因果,即有同异。若约佛乘、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惟指一心: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你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乐于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云:弥勒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圆边。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无欠无余,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辩著便成识。所以云:圆成沈识海,流转若飘蓬,只道我知也,学得也,契悟也,解脱也,有道理也。强处即如意,弱处即不如意,似者个见解,有什么用处?我向汝道,等闲无事,莫谩用心,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所以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所以文殊暂起二见,贬向二铁围山;文殊即实智,普贤即权智,权实相对治,究竟亦无权实,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众生,无有异见。才有佛见,便作众生见。有见无见,常见断见。便成二铁围山,被见障故。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属渐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此见得,名之为法;见法故,名之为佛。佛法俱无,名之为僧,唤作无为僧,亦名一体三宝。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不著法求,故无法;不著众求,故无僧。
问:和尚见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即是以音声求我。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所以祖师云:付此心法时,法法何曾法?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道场者只是不起诸见,悟法本空,唤作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师云:无亦不是,菩提无是处,亦无无知解。
问:何者是佛?师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即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师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若无歧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云:如今现有种种妄念,何以言无?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识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师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见,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来是汝个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着一字。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师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云:如何发菩提心?师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任你三只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师云: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道,处处皆圆;万类之中,个个是佛;譬如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何得有别?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其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这个法,若为道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会也、悟也;这个慈悲,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不是自悟本心,究竟无益。
问:何者是精进?师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师云: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若无一念便是,境妄心自灭,无复可追寻。
问:如何是出三界?师云: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如来出世,为破三有;若无一切心,三界亦非有;如一微尘破为百分,九十九分是无,一分是有,摩诃衍不能胜出;百分俱无,摩诃衍始能胜出。
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唯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云何识自心?即如今言语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语、又不作用,心体如虚空相似,无有相貌、亦无方所、亦不一向是无,有而不可见故。祖师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若不应缘之时,不可言其有无;正应之时,亦无踪迹。既知如此,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众生轮回生死者,意缘走作,心于六道不停,致使受种种苦。《净名》云: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然后调伏。所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狱六道修罗尽由心造。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会此意,纵你广学,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识自心,皆名邪行,尽作天魔外道水陆诸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志公云:本体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识自心,息知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净名》云:唯置一床,寝疾而卧,心不起也;如人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如今若心里纷纷不定,任你学到三乘四果十地诸位,合杀只向凡圣中坐,诸行尽归无常,势力皆有尽期,犹如箭射于空,力尽还坠,知归生死轮回;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虚受辛苦,岂非大错!志公云:未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如今但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任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都无缝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著,如此始有少分相应;透得三界境过,名为佛出世;不漏心相,名为无漏智;不作人天业,不作地狱业,不起一切心,诸缘尽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一向不生,只是随意而生,经云:菩萨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会无心,着相而作者,皆属魔业;乃至作净土佛事,并皆成业,乃名佛障;障汝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无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来所说,皆是化人,犹如黄叶为金,权止小儿啼故,实无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会此意,何用区区?但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心里明明,所以旧时见解总须舍却。《净名》云:除去所有。《法华》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只是除去心中作见解处;又云蠲除戏论之粪,所以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故经云:诸佛国土亦复皆空。若言佛道是修 学而得,如此见解全无交涉,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也、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欢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怀惆怅,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所以达磨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故云: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天真自性,本无迷悟;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绝纤毫的量,是无依倚、无粘缀,一道清流,是自性无生法忍,何有拟议?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
师本是闽中人。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问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竟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如旧识,乃同行;属涧水暴涨师倚杖而止,其僧率师同过。师云:请兄先过,其僧即浮笠于水上便过。师云:我却共个稍子作队,悔不一棒打杀!
有僧辞归宗。宗云:往甚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只是一昧禅。云:如何是一味禅?宗便打。僧云:会也会也。宗云:道道。僧拟开口,宗又打。其僧后到师处,师问甚么处来?云:归宗来。师云:归宗有何言句。僧遂举前话。师乃上堂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地,只有归宗较些子。
师在盐官会里,大中帝为沙弥。师于佛殿上礼佛。沙弥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长老礼拜,当何所求?师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事。沙弥云:用礼何为?师便掌。沙弥云:太粗生。师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掌,沙弥便走。
师行脚时到南泉,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南泉下来见,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师云:威音王已前。南泉云:犹是王老师孙在。师便下去。师一日出次,南泉云:如许大身材,戴个些子大笠。师云: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南泉云:王老师尔!师戴笠便行。
师一日在茶堂内坐。南泉下来,问:定慧等学,明见佛性,此理如何?师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泉云:莫便是长老见处么?师云:不敢!泉云:浆水钱且置,草鞋钱教什么人还?师便休。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莫是黄檗构他南泉不得么?仰山云:不然!须知黄檗有陷虎之机。沩山云:子见处得与么长!
一日普请。泉问什么处去?师云:择菜去。泉云:将什么择?师竖起刀子。泉云:只解作宾,不解作主。师招三下。
一日五人新到,同时相看,一人不礼拜,以手画一圆相而立。师云:还知道好只猎犬么?云:寻羚羊气来。师云:羚羊无气,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踪来。师云:羚羊无踪,汝向什么处寻?云:寻羚羊迹来。师云:羚羊无迹汝向什么处寻?云:与么则死羚羊也。师便休。来日升座退,问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其僧便出。师云:老僧昨日后头未有语在,作么生?其僧无语。师云:将谓是本色衲僧,元来只是义学沙门。
师曾散众在洪州开元寺。裴相公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乃问寺主:这画是什么?寺主云:画高僧。相公云:形影在这里,高僧在什么处?寺主无对。相公云:此间莫有禅僧么?寺主云:有一人。相公遂请师相见,乃举前话问师。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在什么处?相公于言下有省,乃再请师开堂。
上堂云:汝等诸人尽是哃酒糟汉,与么行脚,笑杀他人,总似与么容易,何处更有今日?汝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时有僧问:只如诸方,见今出世,匡徒领众,为什么却道无禅师?师云:不道无禅,只道无师。后沩山举此因缘问仰山云:意作么生?仰山云:鹅王择乳,素非鸭类。沩山云:此实难辩。
裴相一日托一尊佛于师前胡跪云:请师安名。师召云:裴休。休应:诺。师云:与汝安名竟。相公便礼拜。相公一日上诗一章。师接得便坐却。乃问:会么?相公云:不会。师云:与么不会,犹较些子;若形纸墨,何有吾宗?诗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千徒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答曰: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虽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如斯之法,汝取次人到这里拟作么生学?所以道:拟心时被拟心魔缚,非拟心时又被非拟心魔缚,非非拟心时又被非非拟心魔缚。魔非外来,出自你心,唯有无神通、菩萨,足迹不可寻;若以一切时中,心有常见,即是常见外道。若观一切法空,作空见者,即是断见外道。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此犹是对外道邪见人说;若说法身以为极果,此对三贤十圣人言。故佛断二愚:一者微细所知愚,二者极微细所知愚。佛既如是,更说什么等妙二觉来?所以一切人但欲向明,不欲向暗;但欲求悟,不受烦恼无明;便道佛是觉,众生是妄;若作如是见解,百劫千生轮回六道,更无断绝。何以故?为谤诸佛本源自性故。他分明向你道:佛且不明,众生且不暗,法无明暗故;佛且不强,众生且不弱,法无强弱故;佛且不智,众生且不愚,法无愚智故。是你出头,总道解禅,开着口便病发;不说本,只说末;不说迷,只说悟;不说体,只说用;总无你话论处,他一切法且本不有,今亦不无;缘起不有,缘灭不无;本亦不有,本非本故;心亦不心,心非心故;相亦非相,相非相故;所以道: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忽然瞥起一念,了知如幻如化,即流入过去佛;过去佛且不有,未来佛且不无,又且不唤作未来佛;现在念念不住,不唤作现在佛;佛若起时,即不拟他是觉是迷、是善是恶,辄不得执滞他、断绝他;如一念瞥起,千重关锁锁不得,万丈绳索索他不住。既若如是,争合便拟灭他止他?分明向你道尔焰识,你作么生拟断他;喻如阳焰,你道近,十方世界求不可得;始道远,看时只在目前;你拟趁他,他又转远去;你始避他,他又来逐你;取又不得,舍又不得。既若如此,故知一切法性自尔,即不用愁他虑他。
如言前念是凡,后念是圣,如手翻覆一般,此是三乘教之极也;据我禅宗中,前念且不是凡,后念且不是圣;前念不是佛,后念不是众生;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举着一理,一切理皆然;见一事,见一切事;见一心,见一切心;见一道,见一切道,一切处无不是道;见一尘,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然;见一滴水,即见十方世界一切性水;又见一切法,即见一切心;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微尘国土 ,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说什么内之与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不可道这个蜜甜,余底苦也,何处有与么事?所以道:虚空无内外,法性自尔;虚空无中间,法性自尔;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众生与佛,元同一体;生死涅盘,有为无为,元同一体;世间出世间,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无性,亦同一体;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无亦空,尽恒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处有佛度众生?何处有众生受佛度?何故如此?万法之性自尔故。若作自然见,即落自然外道;若作无我、无我所见,堕在三贤十圣位中。你如今云何将一尺一寸,便拟量度虚空?他分明向汝道法法不相到,法自寂故,当处自住,当处自真;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身心总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异说,皆不离你之本心。如今说菩提涅盘真如佛性二乘菩萨者,皆指叶为黄金、拳掌之说;若也展手之时,一切大众若天若人,皆见掌中都无一物。所以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本既无物,三际本无所有;故学道人单刀直入,须见这个意始得。故达磨大师从西天来至此土,经多少国土,只觅得可大师一人,密传心印,印你本心;以心印法,以法印心;心既如此,法亦如此,同真际,等法性。法性空中,谁是授记人?谁是成佛人?谁是得法人?他分明向你道:菩提者不可以身得,身无相故;不可以心得,心无相故;不可以性得,性即便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故;不可以佛更得佛,不可以无相更得无相,不可以空更得空,不可以道更得道;本无所得,无得亦不可得,所以道无一法可得;只教你了取本心,当下了时,不得了相;无了无不了相,亦不可得;如此之法,得者即得,得者不自觉知,不得者亦不自觉知;如此之法,从上已来,有几人得知?所以道:天下忘己者有几人?如今于一机一境、一经一教、一世一时、一名一字、六根门前领得,与机关本人何别?忽有一人出来,不于一名一相上作解者,我说此人尽十方世界觅这个人不可得,以无第二人故,继于祖位,亦云释种,无杂纯一,故言王若成佛时,王子亦随出家,此意大难知!只教你莫觅、觅便失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趁;及寻觅不得,又叫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上趁;如是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汝若无声即无响,涅盘者;无闻无知无声,绝迹绝踪,若得如是,稍与祖师邻房也。
问:如王库藏内,都无如是刀。伏愿诲示。师云:王库藏者,即虚空性也,能摄十方虚空世界,皆总不出你心,亦谓之虚空藏菩萨。你若道是有是无、非有非无,总成羊角;羊角者,即你求觅者也。
问:王库藏中有真刀否?师云:此亦是羊角。云:若王库藏中本无真刀,何故云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至异国,何独言无?师云:持刀出者,此喻如来使者。你若言王子持王库中真刀出去者,库中应空去也。本源虚空性,不可被异人将去,是什么语设你有者,皆名羊角。
问:迦叶受佛心印得为传语人否?师云:是。云:若是传语人,应不离得羊角。师云:迦叶自领得本心,所以不是羊角。若以领得如来心,见如来意,见如来色相者,即属如来使,为传语人。所以阿难为侍者二十年,但见如来色相,所以被佛诃云:唯观救世者,不能离得羊角。
问:文殊执剑于瞿昙前者如何?师云:五百菩萨得宿命智,见过去生业障;五百者即你五阴身是;以见此夙命障故,求佛求菩萨涅盘;所以文殊将智解剑,害此有见佛心故,故言你善害。云:何者是剑?师云:解心是剑。云:解心既是剑,断此有见佛心,只如能断见心何能除得?师云:还将你无分别智,断此有见分别心。云:如作有见,有求佛心,将无分别智剑断,争奈有智剑在何?师云:若无分别智,害有见无见,无分别智亦不可得。云:不可以智更断智,不可以剑更断剑。师云:剑自害剑,剑剑相害,即剑亦不可得;智自害智,智智相害,即智亦不可得;母子俱丧,亦复如是。
问:如何是见性?师云:性即是见,见即是性,不可以性更见性。闻即是性,不可以性更闻性,只你作性见能闻能见性,便有一异法生。他分明道:所可见者,不可更见你。云何头上更着头?他分明道:如盘中散珠,大者大圆,小者小圆,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碍,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所以四生六道未有不如时。且众生不见佛,佛不见众生;四果不见四向,四向不见四果;三贤十圣不见等妙二觉,等妙二觉不见三贤十圣;乃至水不见火,火不见水;地不见风,风不见地;众生不入法界,佛不出法界;所以法性无去来,无能所见。既如此,因什么道我见我闻,于善知识处得契悟,善知识与我说法,诸佛出世与众生说法。迦旃延只为以生灭心传实相法,被净名呵责。分明道:一切法本来无缚,何用解他?本来不染,何用净他?故云:宝相如是,岂可说乎?汝今只成是非心、染净心,得一知一解,绕天下行,见人便拟定当取:心眼,谁强谁弱;若也如此,天地悬殊,更说什么见性?
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唐代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译文
摆脱尘念劳心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
如果不经历冬天那刺骨严寒,梅花怎会有扑鼻的芳香。
注释
尘劳:佛教徒谓世俗事务的烦恼。
迥(jiǒng)脱:迥,远离,指超脱。
紧把:紧紧握住。
赏析
该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从而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这是两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性格,勉励人克服困难、立志成就事业的格言诗。关于梅花,宋范成大《梅谱·前序》说:“梅,天下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异议。”“尤物”,这里指特别珍异的花卉,也就是说,梅是一种品质高出群芳的植物。可见,作者用梅花来象征一种精神,这象征本身已包含某种哲理;倘再就其经受的“彻骨寒”与最终获得的“扑鼻香”,予以因果上的提示,则作为喻体的“梅花”,更寄寓着另一层深刻的道理。
作者是佛门禅宗的一代高僧,他借此诗偈,表达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这两句诗极为有名,屡屡被人引用,从禅宗诗偈成为世俗名言的主要原因。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意思
《上堂开示颂》是唐代僧人黄櫱禅师所作的一首诗。此诗用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比喻经过艰苦摸索、禅机顿悟的境地,表达了诗人劝诫世人为人做事应有梅花这般品性的思想。
人生自古多磨难,世间冷暖皆自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的一生自古以来都是充满磨难的,世态的炎凉唯有经历过的人才最清楚。
出处:唐 裴休《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明 於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
释意:人世间的甜蜜与苦痛,寒冷与温暖,自己经历的自己最为清楚。只有静下心来想想,才猛然恍悟到人生已经回不到从前。个人命运的坎坷,悲欢离合在别人看来并不惊心动魄,对自己却是没有答案的谜题很难赢得胜利的棋局。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扩展资料
作品介绍:
一卷。唐·裴休编。又作《黄檗禅师传心法要》、《黄檗传心法要》、《断际禅师传心法要》、《断际心要》。系集录唐·黄檗希运禅师于洪州钟陵龙兴寺说法之要旨,于大中十一年(857)付序成书。
卷首有裴休所作之序文,其次收录黄檗希运禅师前后三次之说法、答弟子问之六段说法、简短之上堂语及三段问答等。
此外,裴休所集希运禅师之语录,除本书外,尚有《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一卷,系由裴休与黄檗之问答十五段,及上堂语一段所组成,内容为对在家居士所阐示之禅门要谛。
其中包含颇为高深之教理与思想,故被视为是理解黄檗禅风之重要资料。其与《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合称为《传心法要》,一并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关于黄檗山断际禅师宛陵录和黄檗断际禅师钟陵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58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