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他乡遇故知给了流落江南的杜甫一丝安慰,以及杜甫哀江南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 2、杜甫《宿赞公房》原文及翻译赏析
- 3、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 4、“久旱逢甘雨”的全诗是什么?
- 5、杜甫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 6、杜甫诗《四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7、如何赏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8、“落花时节又逢君”时常听到,可你知道这是杜甫为谁写的吗?
- 9、送路六侍御入朝翻译
- 10、杜甫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适 送郑侍御谪闽中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译文及注释】
你因罪被贬,心头要不过多忧伤;
我以前也去过闽中。
那里过冬的秋雁很少;
夜只有凄凉的猿声哀鸣。
一路都是丛山峻岭,云雾缭绕;
而且山林中的瘴疠时刻会侵害人身。
你一定会得到英明皇帝的恩赦,回到京都;
风波之险,路上当心。
【赏析】
这首诗表现了朋友间绵绵不尽的情谊。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译文及注释】
1、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2、骢:指黑色的骏马。
3、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4、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5、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惆怅:失意、难过。
6、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赏析】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代诗人高适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全诗写了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写了举杯谈心,互相劝慰的场面,感情真挚,调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诗歌中奋发图强,保卫祖国的积极精神。 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尾联表达对李侍御的劝勉和激励:到边疆后,凭一腔热血与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莫惆怅平缓委婉,情深动人;看取宝刀雄雄迈豪壮,昂扬奋发,尽扫愁绪。盛唐经济文化繁荣,国势强盛,诗人们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形成了盛唐诗雄壮刚健、热情奔放的风貌;此诗可谓是其中典范之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
中有鲤鱼长且肥。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阴火潜烧天地炉,
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
热海炎气为之薄。
杜甫《宿赞公房》原文及翻译赏析
宿赞公房原文: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宿赞公房翻译及注释
翻译 高僧怎么也会来到这里?在这秋风飒飒的季节我与您相逢。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遭到放逐又岂能违背心性?身居荒野也未能放弃禅宗。今夜与您相逢共宿,陇上的明月也向我们现出圆圆的光影。
注释 1杖锡(xī):手持锡仗。锡仗,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姻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震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2飒(sa)然: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3宁:岂能。4虚空:荒野无人之处。赞公土室在山野。5陇(lǒng)月:洁白明亮的月亮。
宿赞公房赏析
诗人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弃官,暂居秦州,不意遇到了谪置此地的原京师大云寺赞公,所以以「锡杖何来此」反诘起笔,表现了惊愕之情。「秋风已飒然」自然是寄情于景,以秋风述说一份不满与困苦。「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紧接「秋风」义旨,进一步渲染赞公与自己处境的萧条凄凉。对仗工整,用字精准,以「荒」「倒」二字使冷落身世传神而出。此处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洁,禅心清净作一反衬。诗至「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则秋戚之情一扫而空,换之以无尽的平和,又透出独立孤峰顶的豪情。赞公深通佛法,无论外境如何变化,也不能动摇他的清净心。而一切万法无非真如,放逐本身也不离空性,就如虚空也是禅。在赞公身边,使诗人也感染了几分宁静安详。夜间在赞公房间休息,望见朗朗明月,扫清太虚,犹如禅心空明,能出种种违顺。同时尾联也点出题意,以作照应。
宿赞公房创作背景
此诗当是乾元二年(759)深秋在秦州时作。赞公是杜甫的旧友,在长安大云寺作住持时,曹留杜甫在寺内小住,并赠送丝细毛布。不曾想到在流寓中相逢。诗中描写夜宿赞公土室的所见所感,对赞公的守禅本性给予赞美,抒发了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之情。
宿赞公房赏析二
这首诗以「杖锡何来此」发问开始,但又故意不作回答。这是因为政治斗争竟然连累到了出家人,杜甫痛心疾首之余,不愿再回顾往事。二、三、四句接着写秋风、院菊、池莲,都是赞公禅房所见。这些描写不仅借物写人,侧面写出赞公作为释门隐者清静淡泊的生活与性格,还运用「飒然"、「雨荒」、「霜倒」等词语,象征著赞公平白受屈被贬的不幸遭遇。
五、六两句从「放逐」起首,推崇赞公不为放逐移节的情操。「放逐宁违性」说赞公被放逐到深山老林,而那里恰好是赞公喜爱的地方。「虚空不离禅」说宠辱无非虚空,等荣辱,齐贵贱,正是禅门的宗旨。在安慰、赞扬赞公的过程中包含着对眨谪、放逐的蔑视。
最后两句写夜,点明题目中的「宿」字。二人本来交情很好,后来同案遭贬,如今又在边地相逢,自是非常难得。「陇月」句,不仅是写景,更重要的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这篇诗作的前三联极富禅趣。在凡胎俗人眼中,身遭贬谪,处境凄凉,当会黯然神伤。然而对禅家佛人来说,一切万法,一切烦恼,都是主观的,因此都是空幻不实的,通过勤修苦练参禅悟道,体悟了这种万物皆空的微妙智慧,即可开悟解脱,最终达到没有执著、没有牵挂、没有悲欢,坦荡磊落、广大自在的心境。诗篇中僧人赞公不以自身的遭贬境遇的凄凉而悲伤,对事态变迁来之不拒,处之淡然,可谓了悟了禅定般若之境,体悟了万物皆空的智慧。
诗词作品: 宿赞公房 诗词作者:【 唐代 】 杜甫 诗词归类: 【秋天】、【写景】、【写人】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杜甫 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佳士欣相识,慈颜望远游。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湖南冬不雪,吾病得淹留。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译文及注释】
烽火四起,干戈遍地,我已看不到像春秋隐士老莱子那种彩衣娱亲的人了,不由感叹人世沧桑、世事多变。战乱不休,流落他乡的我已好久没有和弟妹联系了,如今更无处可寻他们了。你离家多日,此次去江东探亲,而那一带现在又不大太平,你去何处寻访家人呢?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朋友啊,此次一别,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可惜我们不能实现同返故里的愿望。
1、韩十四:作者友人,名不详。觐省:谓探望双亲。
2、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3、庭闱(wi):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
4、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转:一作急。
5、白马江: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
6、应:一作还。
7、同:一作堪。
【赏析】
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杜甫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吕得胜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赏析】
吕得胜为中国清朝武将官员,本籍江苏。吕得胜於1691年(康熙30年)奉旨接替袁廷芝,於台湾地区担任台湾北路营参将(营署设於诸罗)。而此官职是台湾清治时期此阶段,受台湾镇总兵制约的台南以北最高军事将领。
“久旱逢甘雨”的全诗是什么?
“久旱逢甘雨”的全诗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杜甫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作者:杜甫
原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3、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4、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
5、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6、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7、违:违背,错过。
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典衣买醉,叹息江头。为何要尽日熏熏呢,诗人没有明说,但从二句看来,弦外之音隐约可闻。大凡醉酒不为狂喜,定为销愁。联想诗人一生坎坷际遇,不难从字里行间,窥视酒后的悲愁。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诗人这种及时行乐的苦衷,谁人明了?飞蝶晴蜓,春光无限,对于满身酒渍的诗人,也许是稍稍的安慰吧。寄于景,含蓄自然。诗二句、三句写得尤其神妙。
杜甫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作者:杜甫
原文: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杜甫 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
《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
作者:杜甫
原文: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释: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减却春:减掉春色。
3、万点:形容落花之多。
4、且:暂且。经眼:从眼前经过。
5、伤:伤感,忧伤。巢翡翠:翡翠鸟筑巢。
6、苑:指曲江胜境之一芙蓉花。冢:坟墓。
7、推:推究。
8、物理:事物的道理。
9、浮名:虚名。
翻译:
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愁闷?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不再厌烦过多的酒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麒麟现在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赏析:
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其南有紫云楼、芙蓉苑;西有杏园、慈恩寺。是着名游览胜地。
第一首写他在曲江看花吃酒,布局出神入化,抒情感慨淋漓。
在曲江看花吃酒,正遇良辰美景,可称赏心乐事了,但作者却别有怀抱,一上来就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惜春情绪,产生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他一没有写已经来到曲江,二没有写来到曲江时的节令,三没有写曲江周围花木繁饶,而只用风飘万点四字,就概括了这一切。风飘万点,不止是客观地写景,缀上正愁人三字,重点就落在见景生情、托物言志上了。风飘万点,这对于春风得意的人来说,会煞是好看,该不会又正愁人。但是作者面对的是风飘万点,那愁却早已萌生于前此的一片花飞,因而用跌笔开头:一片花飞减却春!历尽漫长的严冬,好容易盼到春天来了,花儿开了。这春天,这花儿,是很值得人们珍惜的。然而一片花飞,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消息。敏感的、特别珍惜春天的诗人就不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儿上的一个花瓣。因一瓣花儿被风吹落就感到春色已减,暗暗发愁,可如今,面对着的分明是风飘万点的严酷现实啊!因此正愁人三字,非但没有概念化的毛病,简直力透纸背。
风飘万点已成现实,那尚未被风飘走的花儿就更值得爱惜。然而那风还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飘走,眼看即将飘尽了。第三句就写这番情景:且看欲尽花经眼。经眼之花欲尽,只能且看。且,是暂且、姑且之意。而当眼睁睁地看着枝头残花一片、一片地被风飘走,加入那万点的行列,心中滋味就不怎么样了。于是来了第四句:莫厌伤多酒入唇。吃酒为了消愁。一片花飞已愁;风飘万点更愁;枝上残花继续飘落,即将告尽,愁上添愁。因而酒已伤多,却禁不住继续入唇啊!
蒋弱六云: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消欲绝。这是颇有见地的。然而作者没有说明要如此反复层折地写落花,以致魂消欲绝的原因,究竟是仅仅叹春光易逝,还是有慨于难于直陈的人事问题。
第三联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这一联并非人们所认为的只是叙述凄凉的景象,而是对尾联哲学的阐述。如果想要理解这其中的意思那么就要对古代文人道家归隐思想有所了解了。江上小堂巢翡翠,是指快乐自由的豪放之士。苑边高冢卧麒麟,则是指人生易老,都会走向衰亡的,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王公贵族也不可避免。由苑边高冢即足以见得。结合此联总体,就是说人生苦短,而面对这些则需像翡翠一样好好快乐一番,即说了前边愁思在徘徊于不徘徊之间的纠结情绪,又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可看出杜甫的手笔已经十分成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这两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乐是一个人毕生所追求的,那为什么不去痛快的了一次呢。
大家可以去参考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去理解诗中行乐的含义,这是一种极为无奈而发出的一句感叹而已。
联系全篇来看,所谓行乐,绊此身的浮荣指的就是左拾遗那个从八品上的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从此,为肃宗疏远。作为谏官,他的意见却不被,还蕴含着招灾惹祸的危机。这首诗就是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暮春任左拾遗时写的。到了这年六月,果然受到处罚,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写此诗到被贬,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明乎此,就会对这首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
杜甫诗《四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是杜甫写的,内容如下: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后来被北宋汪洙的《神童诗》引用,由于格律规则比唐时严格,所以原诗中三平尾的“题名时”改作“挂名时”。
《神童诗》全文: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年纪虽然小,文章日渐多;
待看十五六,一举便登科。
大比因时举,乡书以类升;
名题仙桂籍,天府快先登。
喜中青钱选,才高压俊英;
萤窗新脱迹,雁塔早题名。
年小初登第,皇都得意回;
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目,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玉殿传金榜,君恩赐状头;
英雄三百辈,附我步瀛洲。
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
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宫殿召绕耸,街衢竞物华;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
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太平无以报,愿上万年书。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
土脉阳和动,韶华满眼新;
一支梅破腊,万象渐回春。
柳色浸衣绿,桃花映酒红;
长安游冶子,日日醉春风。
淑景余三月,莺花已半稀;
浴沂谁氏子,三叹咏而归。
数点雨余雨,一番寒食寒;
杜鹃花发处,血泪染成丹。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纹;
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风阁黄昏夜,开轩内晚凉;
月华在户白,何处递荷香?
一雨初收霁,金风特送凉;
书窗应自爽,灯火夜偏长。
庭下陈瓜果,云端闻彩车;
争如郝隆子,只晒腹中书。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荷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北帝方行令,天晴爱日和;
农工新筑土,天庆纳嘉禾。
檐外三竿日,新添一线长;
登台观气象,云物喜呈祥。
冬天更筹尽,春附斗柄回;
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
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院落沉沉晓,花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凤;
清芳谁是侣,色间小桃红。
倾国姿容别,多开富贵家;
临轩一赏后,轻薄万千花。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柯干如金石,心坚耐岁寒;
平生谁结友,宜共竹松看。
居可无君子,交情耐岁寒;
春风频动处,日日报平安。
春水满泗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
有名闲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道隐相儒;
庭裁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如何赏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诗圣杜甫非常著名的一首七绝。就诗里的含义来说,历代诗家对此有了全方位的解读,也用不着我这个普通人来狗尾续貂。
但是,诗词的魅力,从来就是多样性的。舍却了多样性的诗歌,其受众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譬如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别,每一类都有自己固定的受众群体,甚至隐隐泾渭分明。
而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正是其大部分作品能跨越这个鸿沟。高雅者能从中领略到高雅的风节,通俗者同样也可以从中领味道朴实的生活味道。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也不例外。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南迁,流落到江南一带,听到李龟年这个京城著名的音乐家的音乐,从而起兴。
当时的京城在长安,离江南可谓天遥地远。于是,虽然是明白如对话的普通一首诗,这个时空的跨度就给人以恢弘之大。
如果一定要说如何赏析这首诗,一万个人心中必然会有一万个哈利波特。我个人的观点,从《江南逢李龟年》里,至少要能读到“三弦”,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首诗的人:
1、 大小弦之“和”:
唐诗,本身就是格律性很强的作品,李龟年之歌,大部分本身就取材于各路诗人的作品。杜甫的诗,可能反倒不是特别适合永吟唱。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例外。“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两句就有大弦小弦相和之美。
岐王李范,崔九是指中书令崔涕的弟弟崔涤。这两个人可以算是京城音乐界的“灵魂”这里说到的“灵魂”,并非指他们自己有非常高的音乐造诣。而是指他们身份的高贵,有很多音乐家依附于他们生存。李龟年正是这样数不胜数的人之一。
杜甫有过在京城长安的生活履历,自然清楚在岐王和崔九家里出入的人的情况。所谓往来无白丁。李龟年这样的“名人”,必然是附庸风雅如岐王之流的座上宾。
从这两句诗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时的长安繁华之像,音乐作为盛世的象征、以“声”夺人,最能远播。杜甫正是立意于此,起到大弦小弦相和之趣。
2、 弦外之音:
听出了大弦小弦相和之音,还只是最基本的一层。《江南逢李龟年》,还可以听出、也应该听出杜甫的弦外之音。
什么是弦外之音?也就是字面上并不含有,却又能从其意境而体味出来的那种味道,或者可以用“只可意味而不可言传”来比喻。
杜甫在这首诗里,隐藏了什么“弦外之音”?无非就是今夕对比的繁华不再、今不如昔的伤感之情了。李龟年这样在岐王、崔九身边做走动的人,专为权贵人士演奏的音乐家,是什么原因也到了江南,为普通百姓抚弦而歌了呢?这必非李龟年自己之本愿,实则是形势所逼耳。
安史之乱对国家、对唐王朝的影响,以一种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王侯权贵人家,已经用不着曾经的音乐了。是他们不再喜欢音乐了吗?不再需要音乐了吗?其实,只是他们已经不能喜欢音乐而已。
杜甫的弦外之音,其实就是对现实中唐王朝衰败的猛烈抨击。可一切都无需明言,其力度却又远胜高呼怒骂。
3、 弦音未尽:
好的诗歌,历来就是“余音绕梁”般持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余音未尽”之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时节,对很多人来说,本是伤感的季节。古人常在春天远行,有远行就有离别。落花纷飞之中,离愁别绪是何等的伤感?
杜甫受时事的影响,离开京城流落江南,并非为了江南的风景而来,而是为了避难的不得已之举。李龟年同样如此。
所谓人生三大喜事,他乡遇故知,本来也是颠沛流离中的丝许慰藉。然而好景不长,我们就能在此长聚吗?落花时节,其实就在暗示,无论是杜甫也好,李龟年也罢,江南还绝不是最终能停下来的地方。可见时势之险。
既然连远离京城的江南都不可成为避难的世外桃源,那么,处在旋涡中心的长安,长安城里的百姓们、尤其是歧王、崔九之类的上层人士,他们又怎么样呢?这就是《江南逢李龟年》的弦音未尽。
岳飞有词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弦断已经是愁人不禁,未断之弦、却已经只能发出悲苦之声了。
“落花时节又逢君”时常听到,可你知道这是杜甫为谁写的吗?
杜甫是大名鼎鼎的“诗圣”,他写下很多诗词,其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波澜壮阔,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你以为杜甫只会写这样的诗句吗?结果并非如此,像“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抒情的诗句也是出自他的笔下。
那么这美好的诗词,是杜甫为谁写的呢?可以大胆地猜测,这是他写给喜欢的人的诗词,可是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第一,如果你知道这首诗词的名字,你一定会知道这个人是谁?
杜甫写的这首诗词叫做《江南逢李龟年》,因此这首诗是杜甫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那么这个市场出现在诗人笔下的李龟年,到底是何许人物呢?
李龟年,他是唐朝天宝年间很有名的乐师,他因为得到唐玄宗的喜欢而荣宠一时,很多人都听过他唱歌。只是好景不长,后来李龟年在“安史之乱”后就流落到江南了,还以卖艺为生。
昔年杜甫曾经游走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于是就有机会听到李龟年的歌曲,如今大家在江南又一次遇到了。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李范,崔九又名崔涤,他是中书令崔札的弟弟。这两个人都是地位很高的人,李龟年在他们府中献艺,这是对他才华和受到的赏识做铺垫。
第二,杜甫在江南遇到昔日的好友,心中感慨万千
杜甫和他是旧日的朋友,如今在江南相遇,杜甫能够遇到他,心中感慨万千。其中高兴的是,他乡遇故知,这是关于心灵的慰藉;可难过的是,好友如今沦落到此地,那么也是如同他一般受到了贬谪,想到这一层,就无法开怀。
杜甫一生的仕途都不顺利,因为出生在晚唐,这个时候唐朝已经不像当初那般富庶,所以他没有办法做到像李白一般的潇洒不羁,杜甫出生的时间和他身上的使命感,让他一直都过得比较压抑。
杜甫虽然有很深的才华,可是他的仕途一直都很不顺利,他没有考中科举,做官也不过是别人举荐的几个小官,所以他的生活一直都过的不是很快乐。如今能够遇到旧日的老友,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件很畅快的事情了。
第三,“落花时节又逢君”,同病相怜的两个人,感慨着物是人非的没落
初读“落花时节又逢君”,只是觉得这句诗写得很美,这会不会是一个女孩子写给心爱男孩子的诗词,可是这却不是,这是杜甫写给好友李龟年的诗词。他们的相遇,中间有着很多感慨的地方。
过去他们二人都是京城中的佼佼者,可是如今他们都流落到江南,这里的风景固然很美,可是他们都是受到了贬黜的人。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在江南遇到了,就只能感慨着此时的物是人非,内心的悲凉和落花的伤感,不断触动人的心扉。
送路六侍御入朝翻译
翻译如下: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
(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酒边”的“剑南春色”,亦即“别筵”的眼前风光,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鉴赏:
这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762年,杜甫因徐知道在成都叛变,避乱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763年正月,唐军收复幽燕,史朝义自缢身亡。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经激化了的各类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动荡的时局并未因此而真正平息。曾经因胜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欢快的火花,很快就破灭了。这首诗也是借聚散离合之情,抒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的。
从诗的开头一句看,路六侍御应是杜甫儿时旧友。
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以“童稚情亲四十年”真实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
“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淡忘。
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荒马乱、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两人是相同的,故曰“两茫然”。
一别四十年,那能想到现在的重新会合因此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
“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加上—“是”字,使相聚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现在,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现在推想将来,又将如何呢诗人把感慨集中地融洽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旨。
杜甫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作者:杜甫
原文: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杜甫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
作者:杜甫
原文: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释:
1、曲江:河名,在陕西西安市东南郊,唐朝时候是游赏的好地方。
2、朝回:上朝回来。典:押当。
3、债:欠人的钱。行处:到处。
4、深深:在花丛深处;又可解释为浓密的样子。见:现。
5、款款:形容徐缓的样子。传语:传话给。
6、风光:春光。共流转:在一起逗留的盘桓。
7、违:违背,错过。
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典衣买醉,叹息江头。为何要尽日熏熏呢,诗人没有明说,但从二句看来,弦外之音隐约可闻。大凡醉酒不为狂喜,定为销愁。联想诗人一生坎坷际遇,不难从字里行间,窥视酒后的悲愁。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诗人这种及时行乐的苦衷,谁人明了?飞蝶晴蜓,春光无限,对于满身酒渍的诗人,也许是稍稍的安慰吧。寄于景,含蓄自然。诗二句、三句写得尤其神妙。
杜甫 后游
《后游》
作者:杜甫
原文: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1、后游:重游修觉寺。
2、怜:爱。
3、暄:暖。
4、此:指修觉寺。
5、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赏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
《送路六侍御入朝》
作者:杜甫
原文: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翻译: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冬景伤感,只见酒边的剑南春色,别筵的眼前风光。我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赏析:
关于路六侍御的生平,详不可考,从诗的开头一句看,是杜甫儿时旧友。作此诗时,杜甫五十一岁,四十年前,他们都在十岁左右,正是竹马童年。诗人用童稚情亲四十年完满地表现出童年伙伴那种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四十年,在这里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并不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归于淡忘。正因为如此,下句说,中间消息两茫然。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无从问讯,故有茫然之感。而这种心情,彼此间是相同的,所以说两茫然。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的久,没能想到会有重新相见的一天。所以说忽漫相逢。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忽漫相逢是别筵,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从过去到重逢,聚散离合是这样的迷离莫测;从分别悬想将来,诗人把感慨集中地写在更为后会知何地这句话里。这是全诗的主脑。它包涵有下列两重意思:路六侍御这次离开梓州,回到长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满腹心事。他设想:倘若今后能和路六再度相见,这地点又将在哪里?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还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从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历程,从这次和路六的聚散离合,诗人懂得了乱世人生,有如飘蓬泛梗,一切都无从说起。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从时间方面来说,过去的分别,一别就是四十年;别时彼此都在童年,相见时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为后会,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诗人没有直说后会无期,而是以诘问语发出咏叹,体现出他的向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它本身有个时间的层次。这里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诗从童稚情亲依次写来,写到四十年来,中间消息两茫然,不接着写相逢和送别,而突然插入更为后会知何地。乍一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飞来,让读者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更为后会,就已逆摄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为没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诗人是不可能想到将来的更为后会的。这句对上句来说,是突接。由于这样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澜,把诗人感伤离乱的情怀,表现得沉郁苍凉,百端交集。就下文来说,这是在一联之内的逆挽,也就是颠倒其次序,用上句带动下句。由于这样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滞为飞动,使得全诗神完气足,精彩四溢。如果没有诗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他在诗歌艺术上深湛的造诣,也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
诗的后四句写景,另起了一个头,颈联和颔联似乎毫无相干。其实,这景物描写,全是从上文的别筵生发出来的。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别筵的眼前风光。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风光是明艳的,而诗偏说是不分,生憎,恼怒春色无赖,是因为它触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触忤愁人,则是由于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对景伤情的缘故。尾联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为绾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纽带,把情景融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诗的整体。全诗句句提得起,处处打得通,一气运转,跌宕起伏;而诗句的措辞,脉络的贯通,则又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关于他乡遇故知给了流落江南的杜甫一丝安慰和杜甫哀江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2926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