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李贺,以及李贺唯见月寒日暖 来煎人寿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吾不知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出处
- 2、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 3、诗人李贺的作品
- 4、吾不知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什么意思
- 5、关于时间变换的诗句
- 6、月寒日暖煎人寿的意思
- 7、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怎样回复
- 8、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含义
- 9、李贺的诗作
- 10、李贺讽刺君王作《苦昼短》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吾不知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出处

出处: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苦昼短》。
原文: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白话译文: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806—820)年间。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一千年前的唐代,一个男子在七夕之夜看着月光,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七夕》,这首诗堪称妙语天成之作。
七夕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萤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
天上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银河渺茫,星汉闪烁。虽然原本明镜似的圆月只有一半,但是牛郎织女还能鹊桥相会,紧紧相拥。
在地下七夕这一夜,男子只能孤身一人静卧在罗帷内,眼见萤火虫依稀照亮了当年定情时的旧衣裳,他苦苦思念昔日的恋人,但也只能对着弯弯的月亮发呆。
这个男子就是有着波涛诡谲诗风的“诗鬼”李贺。
全诗以构思的新奇、抒情的深细以及语言的工整稳贴见胜,与李贺歌诗常见的惊才绝艳、秾丽诡奇多少有些不同。
他遣词造句均是生活中的常语,抒情含而不露,味而愈出。特别是章法构思之妙实足令人折服,全诗从夜半写到天明,又以牛女的相会映衬自身的孤处,天上人间,融处生哀,充分显示出作者过人的功力。
黎简《李长吉集评》说:"昌谷于章法每不大理会,然亦有井然者,须细心寻绎始见。"此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01
在唐代灿烂的诗歌长河里,闪耀着的不仅有诗仙、诗圣,而诗鬼李贺,纵没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的巨大影响力,但也被南宋诗论家严羽看做可与李白相媲美的“太白仙才,长吉鬼才”。
李贺生于唐贞元六年(790年),他出身于李唐宗室,其先祖为唐高祖李渊的叔父郑王李亮。可惜时光荏苒,到李贺这一代时早已没落。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为其起字“长吉”,大概也蕴含了美好的祝愿。
李贺七岁能辞章,已然略有诗名。当时大文豪韩愈、皇甫缇等听闻其名俱是怀疑,特意到他家中去令他当面赋诗。李贺欣然执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高轩过》,韩愈、皇甫缇二人大惊,自此,李贺名动京师。
高轩过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少年成名,给李贺带来的并非是仕途的一帆风顺,更多的却是嫉妒与曲折。
十八岁时,李贺的父亲去世,这对本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李贺在这一年决定赴试,他参加了河南府试,并取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可是与其争名者却以其父李晋肃名与“进士”音近为由,阻止他参加科举。
韩愈听闻此事,大抱不平,作《讳辩》,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可惜他的呼声并未改变李贺的命运,李贺终究还是被礼部除名。
几经周折,李贺最终以恩荫得官,任奉礼郎,自此居长安。
在为官的三年时光里,李贺亲身经历以及目睹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一幕幕悲喜剧。
02
此时的大唐已不再是李白笔下那个雄浑开阔、万国来贺的时代,他似一位老者,凄风冷雨中步履蹒跚。李贺用诗鞭笞黑暗,用诗表达着内心的苦闷。
开愁歌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
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衣如飞鹑马如狗,临歧击剑生铜吼。
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
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
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
萧瑟的秋意中,他独自乘马游荡。不过二十年纪,却已如兰花枯萎,枯萎的并非其身,实是那颗被现实揉碎了的心啊。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不知该如何选择,因为无论哪一条都不可能带他去那理想的世界。也只能击剑怒吼,当衣换酒,酒醒后依旧是这仓皇人生。
终究舍不下理想,终究在内心有着火热的梦。即使他的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即使他自小身体瘦弱,却坚持笔耕不辍,直到呕心沥血的地步。
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报国之心,幻想着有朝一日行将此身付与国家,建功立业成就辉煌。
03
李贺擅长写神仙鬼魅,曾有人统计,李贺留诗二百三十首,其中涉及神仙鬼魅的共四十篇,而以鬼为主的就有二十七篇。
李贺被称为“诗鬼”,大概也与他神奇瑰丽的幻想以及他所创作的这个光怪陆离的诗意世界有关。
他的诗中,充斥着大量关于人间与鬼蜮的结构,他不断的否则仙界,不断的探索鬼蜮,或许正是他对生命的终极思考。
与盛唐诗仙不同,李白是自由浪漫的,他代表了那个强盛的大唐。而李贺,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枷锁下,在中唐走向晚唐的夕光中,他更加的接近死亡,更加的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与无力。
神弦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冬冬。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帖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
盛时凋零的李贺比大多数人更加明了光阴的易逝,而接二连三的亲人离世,又让他对这无常的人生充满感怀。
元和十年(815),李贺游历江浙,次年北还,不久病逝,年仅27岁。据说李贺将死之时曾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如太古篆文者,这人对他说:“当召长吉。”
李贺看板书所文并不识得,于是下榻叩头,言说家中老人年迈,不愿前往。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李贺哭泣,少倾,气绝。
或许上天果真有仙境,有天帝,他需要有人为他写诗,于是带走了李贺。
如今我们谈起他,会感叹他的命运多舛,会惊讶他的思如泉涌,会沉溺于他的奇魅鬼蜮,也会吟咏他的千年佳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诗人李贺的作品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辞尚奇诡,所得皆警迈,绝去翰墨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贺亦早逝,故其诗歌世传者鲜焉。
《老夫采玉歌》
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杉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
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
《野歌》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乙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白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迹。
纱惟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熏。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罗浮山人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天上谣》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浩歌》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需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
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
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神弦》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神弦曲》
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
画弦素管声浅繁,花裙綷縩步秋尘。
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
古壁彩虬金帖尾,雨工骑入秋潭水。
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吕将军歌》
吕将军,骑赤兔。
独携大胆出秦门,金粟堆边哭陵树。
北方逆气污青天,剑龙夜叫将军闲。
将军振袖抚剑锷,玉阙朱城有门阁。
溘溘银龟摇白马,傅粉女郎火旗下。
恒山铁骑请金枪,遥闻菔中花箭香。
西郊寒蓬叶如刺,皇天新栽养神骥。
厮中高桁排蹇蹄,饱食青刍饮白水。
圆苍低迷盖张地,九州人事皆如此。
赤山秀挺御时英,绿眼将军会天意。
《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
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
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
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秦王饮酒》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清琴醉眼泪泓泓。
《还自会稽歌并序》
庾肩吾于梁时,尝作宫体谣引,
以应和皇子。
及国势沦败,肩吾先潜难会稽,
后始还家。
仆意其必有遗文,今无得焉,
故作还自会稽歌以补其悲。
野粉椒壁黄,湿萤满梁殿。
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
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脉脉辞金鱼,羁臣守迍贱。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致酒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高轩过》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吾不知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什么意思
吾不知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苦昼短》原文: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苦昼短》译文: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何必吞黄金,食白玉?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刘彻的茂陵埋葬着残余的枯骨,嬴政的棺车白费了掩臭的鲍鱼。
《苦昼短》赏析: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
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
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关于时间变换的诗句
1. 古人说时间改变了我的诗句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6)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7)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
8)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9)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年难留,时易损。
1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14)百川到东海,何时复西归?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 描写时间变化的成语
一日三秋 一叶知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一年半载 一刻千金
一日千里 一朝一夕 十年寒窗 万古长青 万古流芳 与日俱增
不惑之年 日上三竿 日久天长 日月如梭 日积月累 瞬息万变
日理万机 日新月异 日暮途穷 风烛残年 遥遥无期 蹉跎岁月
长年累月 计日而待 古往今来 古稀之年 耳顺之年 有生之年
有朝一日 成年累月 百年大计 百年不遇 而立之年 光阴似箭
光阴荏苒 同日而语 年高德劭 年深日久 年富力强 似水流年
延年益寿 名垂千古 名噪一时 各有千秋 来日方长 抚今追昔
旷日持久 旷古未有 旷古未闻 旷古绝伦 穷年累月 明日黄花
经年累月 春华秋实 春和景明 春寒料峭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指日可待 度日如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昼夜兼行 借古讽今
借古喻今 颂古非今 流芳百世 弹指之间 朝思暮想 朝秦暮楚
朝闻夕改 朝朝暮暮 遗臭万年 猴年马月 毁于一旦
惶惶不可终日 一年之计在于春
快: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如流、稍纵即逝、白驹过隙
慢:一日三秋、度日如年 如隔三秋
宝贵:尺璧寸阴、一刻千金、一寸光阴一寸金
3. 关于时间变化,事物变化的古诗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 《鲁迅全集》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作勉励,岁月不待人。 —— 陶渊明:《杂诗》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里,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去,从我的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 《匆匆》《朱自清文集》
时间就是,时间就是力量。
时间就是生命。 —— 富兰克林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 培根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文嘉:《明日歌》
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令人后悔的是时间。 —— 高尔基
青春一去不复返,事业一纵永无成(勃朗宁)
无人能唤回已去的时辰(英国)
4. 关于时间的诗句、
苦昼短
作者:李贺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是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莫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5. 描写时间和物像改变的句子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
一日三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三国志•魏书•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获。勿谓一丝微,既绍难再白。 --清•朱经
外国部分: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德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赫胥黎
其他部分: 人们常说:“时间在流逝。”其实不对,时间是静止的,是我们在流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 表示时间变幻的词语
光阴似剑 时光飞梭 弹指一挥间 片刻 瞬间 须臾 霎那 刹那 霎那 说时迟那时快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一转瞬间 短暂 片刻 眨眼间 一刹那 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 间不容发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间不容瞬 人命危浅 人生如朝露 说时迟那时快 桑荫不徙 桑荫未移 偷安旦夕 五日京兆 危在旦夕 朝种暮获 只争朝夕光阴似剑 时光飞梭 弹指一挥间 片刻 瞬间 须臾 霎那 刹那 霎那 说时迟那时快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一转瞬间 短暂 片刻 眨眼间 一刹那 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 间不容发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间不容瞬 人命危浅 人生如朝露 说时迟那时快 桑荫不徙 桑荫未移 偷安旦夕 五日京兆 危在旦夕 朝种暮获。
月寒日暖煎人寿的意思
月寒日暖煎人寿的意思是: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出自李贺的《苦昼短》,原文如下: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806— 820)年间。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资治通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
赏析: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怎样回复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可以回复: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出自唐代李贺《苦昼短》,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译文: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何必吞黄金,食白玉?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刘彻的茂陵埋葬着残余的枯骨,嬴政的棺车白费了掩臭的鲍鱼。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
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
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含义
出自自唐代李贺的《苦昼短》。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元和(806— 820)年间。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
解释: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用法:
1、用以形容人生短促,或形容在时序交替中人的生命渐渐销蚀。
2、用以形容受尽煎熬,日子难过。
李贺的诗作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 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 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27岁(一说24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 李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李贺〔唐代〕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唐代〕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苦昼短
李贺〔唐代〕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将进酒
李贺〔唐代〕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苏小小墓
李贺〔唐代〕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
李贺〔唐代〕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李贺讽刺君王作《苦昼短》
李贺讽刺君王作《苦昼短》
在唐朝,有一个时期宫廷盛行吃药求仙的风气。诗人李贺对这种风气坚决反对,他写了首很奇特的杂言诗《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这是一首议论性很强的歌行体诗歌,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慨叹时光易逝年命短促,并蕴含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之意;第二部分写如何解除“昼短”的痛苦;第三部分是对求仙的荒唐愚昧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强烈地讽刺了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昏庸做法。
关于寻求长生不老,服药求仙,在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唐代盛行,但在秦始皇求仙之前的三百年,齐国的宰相晏婴对这样的事就有很高明的见解,历史上传下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齐国的国王齐景公和晏婴、艾孔及梁丘据三个大臣,带着随从到郊外的牛山上去游玩。这天的天气特别明媚,空气十分凉爽,因为刚下过几天的雨。
齐景公站在山上眺望着齐国都城的美景,心情特别的激动,看着看着忍不住哭了起来。大臣们今天心情特别好,不知道国王为什么忽然伤心。
齐景公边哭边说:“这江山,这都城多么美丽啊!但我却不能永远见到它,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一死,这美丽江山就看不见了,成了别人的了。”
听到这里,艾孔和梁丘据在一边也陪着国王哭了起来。只有晏婴一个人在那里发笑。
齐景公看到后非常不高兴地问:“我心里很悲伤,艾孔他们都在一旁陪我哭,而你为什么发笑呢?”
晏婴平心静气地解释说:“人早晚是要死的,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人要是能永远不死,那您的老祖宗齐太公,您的祖父灵公和您的父亲庄公就都还活着,这个国王的位子哪还有您的份呢?正因为有生有死,今天才传到了您,您却想永远不死,而且怕死怕得哭了起来,艾孔和梁丘据为了讨好您才陪着一起哭,这能不使我发笑吗?”
关于李贺和李贺唯见月寒日暖 来煎人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0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