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轻薄为文是什么意思,以及轻薄 意思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杜甫 戏为六绝句
- 2、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的译文
- 3、"轻溥为文哂未休"什么意思?
- 4、《戏为六绝句》中的翻译
- 5、而曹身与名具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什么意思啊
- 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费江合万古流。”是什么意思?
- 7、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其二和其三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 8、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的名字,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 9、“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是什么意思
- 10、“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几句的含义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杜甫 戏为六绝句

《戏为六绝句》
作者:杜甫
原文: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其四)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注释:
1、庾信:南北朝时期的着名诗人。文章:泛言文学。老更成: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
2、凌云健笔:高超雄健的笔力。意纵横: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
3、嗤点:讥笑、指责。
4、前贤:指庾信。畏后生:即孔子说的后生可畏。后生,指嗤点庾信的人。但这里是讽刺话,意思是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后生可畏了。
5、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着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诗风清新、刚健,一扫齐、梁颓靡遗风。当时体:指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6、轻薄(b):言行轻佻,有玩弄意味。此处指当时守旧文人对四杰的攻击态度。哂(shěn):讥笑。
7、尔曹:你们这些人。
8、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像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9、翰墨:笔墨。
10、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楚辞》中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11、龙文虎脊:喻瑰丽的文辞。
12、翡翠:鸟名。兰苕(tio):兰花和苕花。郭璞《游仙诗》: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
13、掣(ch):拉,拽。
14、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15、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16、窃攀:内心里追攀。屈宋:屈原和宋玉。方驾:并车而行。这是诗人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一句,诗人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17、未及前贤更勿疑:这句是说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
18、递相祖述:互相学习,继承前人的优秀传统。复先谁:不用分先后。
19、别裁伪体:区别和裁减、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亲风雅: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
20、转益多师:多方面寻找老师。汝师:你的老师。
翻译:
(其一)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其二)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其三)
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其四)
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苕之上一般的货色,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其五)
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其六)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赏析: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里有段评论杜甫绝句诗的话: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注:指刘禹锡)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他说杜甫别开异径,在盛唐七绝中走出一条新路子,这是熟读杜甫绝句的人都能感觉到的。除了极少数篇章如《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等外,他的七绝确是与众不同。
首先,从内容方面扩展了绝句的领域。一切题材,感时议政,谈艺论文,纪述身边琐事,凡是能表现于其它诗体的,杜甫同样用来写入绝句小诗。其次,与之相联系的,这类绝句诗在艺术上,它不是朦胧缥缈,以韵致见长的作品;也缺乏运用于管弦的唱叹之音。它所独开的胜境,在于触机成趣,妙绪纷披,显得情味盎然,如同和读者围炉闲话,剪烛谈心;无论是感慨唏嘘也好,或者嬉笑怒骂也好,都能给人以亲切、真率、恳挚之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朴质而雅健的独特风格,是耐人咀嚼不尽的。
《戏为六绝句》(以下简称《六绝句》)就是杜甫这类绝句诗标本之一。以诗论诗,最常见的形式是论诗绝句。它,每首可谈一个问题;把许多首连缀成组诗,又可表现出完整的艺术见解。在中国诗歌理论遗产中,有不少着名的论诗绝句,而最早出现、最有影响的则是杜甫的《六绝句》。《六绝句》前三首评论作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其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诗中以卢王来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思是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这三首诗的用意很明显:第一首说,观人必须全面,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杜甫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但这三首诗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第四首诗继续第三首诗意,对那些不负责任地胡乱糟蹋前贤现象的批评,指责这些人自己的作品不过是一些翡翠戏兰苕一般的货色,而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的伟着。
不薄今人爱古人中的今人,指的是庾信、四杰等作家。杜甫之所以爱古而不薄今,是从清词丽句必为邻出发的。为邻,即引为同调之意。在杜甫看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词丽句不可废而不讲。更何况庾信、四杰除了清词丽句而外,尚有凌云健笔、龙文虎脊的一面,因此他主张兼收并蓄:力崇古调,兼取新声,古、今体诗并行不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应当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
但是,仅仅学习六朝,一味追求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一类的清词丽句,虽也能赏心悦目,但风格毕竟柔媚而浅薄;要想超越前人,必须以恢宏的气度,充分发挥才力,才能在严整的体格之中,表现出气韵飞动的巧妙;不为篇幅所困,不被声律所限,在法度之中保持从容,在规矩之外保持神明。要想达到这种艺术境界,杜甫认为只有窃攀屈宋。因为《楚辞》的精彩绝艳,它才会成为千古诗人尊崇的典范,由六朝而上一直追溯到屈原、宋玉,才能如刘勰所说: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则顾盼可以驱辞力,咳唾可以穷文致(《文心雕龙辨骚》),不至于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而杜甫对六朝文学既要继承、也要批判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上。
《六绝句》的最后一首,前人说法不一。这里的前贤,是泛指前代有成就的作家(包括庾信、四杰)。递相祖述,意思是因袭成风。递相祖述是未及前贤的根本原因。伪体之所以伪,症结在于以模拟代替创造。真伪相混,则伪可乱真,所以要加以别裁。创造和因袭,是杜甫区别真、伪的分界线。诗人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才能直抒襟抱,自写性情,写出真的文学作品。庾信的健笔凌云,四杰的江河万古,就在于此。反过来,拾人牙慧,傍人门户,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堆砌词藻,步齐、梁时期的后尘,固然是伪体;而一味模仿汉、魏时期古人的作品,也是伪体。在杜甫的心目中,只有真、伪的区别,并无古、今的成见。
别裁伪体和转益多师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转益多师是汝师,意思是无所不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这话有好几层意思:只有无所不师,才能兼取众长;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不限于一家,虽然有所继承、借鉴,但并不妨碍诗人自己的创造性,这是第一层意思。只有在别裁伪体,区别真伪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师谁,师什么,才能真正做到转益多师,这是第二层意思。要做到无所不师而没有固定的学习对象,就必须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时,也就有弘扬和舍弃的地方,这是第三层意思。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创作出诗人自己的佳句,这就是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精神所在。
《六绝句》虽然主要是谈艺术方面的问题,但和杜甫总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诗中窃攀屈宋、亲风雅则是他创作的指导思想和论诗的宗旨。这六首小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类小诗里发这样的大议论,是前所未有的。诗人通过各种事例来总结出一系列的要点,将严正的笔意寄寓在轻松幽默的笔调中,娓娓道来,庄谐杂出。李重华说杜甫七绝别开异径,正在于此。明白了这一点,这组诗之所以标为《戏为六绝句》,读者也就不难理解了。
杜甫绝句的诗意
杜甫绝句的诗意
《绝句》
作者:杜甫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诗意: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着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
《绝句迟日江山丽》
作者:杜甫
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翻译:
江山沐浴着春光,
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杜甫 绝句·江碧鸟逾白
《绝句江碧鸟逾白》
作者:杜甫
原文: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
1、逾:更加、更多。
2、欲:好像。
3、然:燃烧。
4、过:过去。
5、何:什么。
翻译: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要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家?
赏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的译文
杜甫《戏为六绝句》
2009-02-02 11:11
杜甫《戏为六绝句》
尔曹: 代词,汝辈,你们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③。
注释:①戏为:戏作。其实杜甫写这六首诗态度是很严肃的,议论也是可取的。六绝句:六首绝句。②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擅长诗文,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被称为“初唐四杰”。体:这里指诗文的风格而言。当时体:那个时代的风格体裁。哂:讥笑。③尔曹:彼辈,指那些轻薄之徒。
原诗译文: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分析:《戏为六绝句》是杜甫针对当时文坛上一些人存在贵古贱今、好高务远的习气而写的。它反映了杜甫反对好古非今的文学批评观点。其中的“不薄今人”、“别裁伪体”、学习“风雅”、“转益多师”(兼采众家之长)等见解在今天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诗是《戏为六绝句》中的第二首,诗中既明确地肯定了王杨卢骆“初唐四杰”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又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一叶障目而讥笑王杨卢骆,他们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 指:你们这些人
例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这首诗的真正意图是: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短命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抽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活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秽,剿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骤,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不平,曾断然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后两句在文革期间,常被造反派的才子,用来批判对手。第一,解气,第二,顺口,第三,显得有学问,所以很流行。可杜甫的原意,却没有什么政治,倒是很文学的,目的在于探讨诗歌的创作理论。
因此,后人也称这六首诗为《论诗诗》。
杜甫认为,这四位初唐诗人的作品,是那个特定的文学环境下的产物,也是只能在那样一个社会转型的初期出现。后人在研究这些方兴未艾的作品时,切不可以背离时代背景,罔顾客观条件,而“轻薄为文”,来哂笑前人的。
王杨卢骆这四个字,谁前谁后,不是杜甫排的,估计他对此不感什么兴趣。只有那些没出息的,很无聊的,很委琐的,已经混什么名堂,但又不安于位的三流或四流文人,才掂斤播两于名次前后,座位高低,才偷偷摸摸于暗箱操作,塞进私货。杜甫论李白,“白也诗无敌”,一句话就完了。要放在这班货色手里,肯定还要加上一句,“稍稍逊色我”。所以,凡文学排行榜,都是一种小人行为。
因为,好与坏,不用比,好与好,无法比。李白和杜甫,谁更好些?《蜀道难》、《将进酒》和《三吏》、《三别》,孰分高低?宋人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一书中,说得再透彻不过。“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所以,那些企图在排行榜上来月旦,来雌黄者,无不怀一己之私,有不可告人之目的。
王杨卢骆,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
文人是敏感的,而文人又是小心眼的,当过盈川令的杨炯,便酸不溜丢的。据《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那时的文坛,和今天也,面临着整个社会由乱而治,由衰而兴的转型期。宋祁著《新唐书·文艺列传·序论》中说:“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纟希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勃)杨(炯)为之伯。”隋陈的绮丽风格,已经过时了,盛唐的雄大气象,还没有开始,在这青黄不接之际,初领潮流,唱出先声,蜕变文风,一新耳目的王杨卢骆,便成了风靡朝野,上下追捧的明星。
人,红得太快,名,来得太易,钱,来得太多,电视、报纸、网络、媒体,露得太多,其浅薄的方面,其负面的因素,其阴暗的心理,其卑劣的本质,也就加快凸现出来。
嫉妒,是一种能够煽动起仇恨的情绪,而文学上的嫉妒,更是一把双刃剑,害人之外,还害自己。因为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开始感到别人比自己强了,感到受到威胁了,感到中气不足了,感到好日子无多了,感到要退出历史舞台了,那一把嫉妒之火,就会在心中燃烧起来。中外古今,凡文学家的妒火出现之时,也是他创作衰弱之时,这是一个铁的定律。
会咬人的狗,不叫,汪汪不已的狗,倒是咬不了人的。作家,也是如此。
如果此人还算明智,尚属清醒,不老朽,不混账,或急起直追,或面壁磨剑,或埋头奋斗,或充电加油,来日再在文学的竞技场上一赛短长,这才是正道。然而,一患上这种文学红眼病,通常很难理智。抓耳挠腮,心痒难禁,既坐不下来写诗,也定不下心来做小说,于是就求诸于文学以外的手段,来达到张扬于文学的目的。
前些年拍摄的获奥斯卡奖的《莫扎特传》,就有许多这样惊心动魄的,因嫉妒而变态,而下刀子,而不共戴天的描写。但结果呢?莫扎特是永远的,而那位宫廷乐师呢?谁还记得?
据《旧唐书》,这个杨炯十一岁就举神童了。看来神童不好当,十个神童有九个要被美誉所捧杀,被声名所扼杀。过早的成功,过度的吹嘘,和过分的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一剂毒药,把他坑了。于是这位神童醉心于虚名的追求,甚于艺术的完善。只知道终日眼红他人的才能,而不明了自己的每况愈下。
杨炯嫌当时文坛对他不够热烈,排名在王勃的后面,是对他的冷落。神童当惯了,当出一身毛病,没有人簇拥着他,没有人给他唱赞歌,一天也过不去。在这种病态心理的支配下,这位先生居然自己动手,抬爱自己,如时下有人总爱在报章上、在网络上、在博客上,自吹自擂,自怜自恋一样。《旧唐书》说他:“又所居府舍多进士,亭台皆书榜额为之美名,大为远近所笑”。那时候,要是有各类媒体为之炒作的话,就省得杨炯这么费事了。
所以,他特别恨那个姓王的,放在他的名字前面,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老实讲,此公诗的造诣,在四杰中最缺乏创见的了。词藻虽然华丽,内容却很贫乏,由于贫乏,不得不令人讨厌地重复自己。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里选了他两首五言,很遗憾,意旨、手法都差不离。论者评他跳不出陈、隋遗风,拿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老一套,没有什么新鲜气息吧?
我想,他大概被这种嫉妒心折磨得够痛苦的。
他在《从军行》里写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那意思是说,哪怕到部队去当个连长,也不再写作了。这大概是在文学的竞争中,屡屡败北的感慨吧?写不出东西,尤其写不出好东西,硬要人家承认你是诗人,是作家,是大诗人,是大作家,那是枉费心机的事。即使当时主持文学事务的上官婉儿,给武则天奏上一本,封他一个种子作家的名号,难道读者就会买账的吗?
后来,求名成疾的杨炯,还真有一点变态,一写文章就拉名人陪绑。唐人张 在《朝野佥载》里,说“杨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现在已无法找到他这种热求名位的性格,如何闹到为人所诟病的地步。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凡执著于成就的大小长短者,凡计较于名声的高低前后者,而又写不出什么东西,或虽还不停炮制,却再也写不出什么令人眼睛一亮的东西,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者,这样的文人,必折腾,必生事,必裹乱,必闹笑话。
过去如此,现在也不能不如此。
因此,杜甫笔下“王杨卢骆当时体”的其中“当时”二字,这种角色定位,再明确不过地告诉我们,一位作家,一位诗人,在你或长或短的一生之中,能做的,做了,该做的,做了,做得好,还是差?做得多,还是少?做得有价值,还是做得无意义?就留给时光去判断,留给后人去评价吧!
阁下已经做了应该做的和可能做的一切,尽到“当时体”的责任,也就够了。然后,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豁然,看长江后浪推前浪,岂非一大快事乎?
这四人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诗歌。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说实话,这是上百度搜的,不是我自己写的,其实有很多东西百度都可以查到,不必在这里浪费分。
"轻溥为文哂未休"什么意思?
轻薄为文哂未休.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原诗译文: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
《戏为六绝句》中的翻译
不薄今人爱古人1,清词丽句必为邻2。
窃攀屈宋宜方驾3,恐与齐梁作后尘4。
1.薄:小看,看不起,轻视。
2.必为邻:一定要引以为邻居,即不排斥的意思。
3.窃攀:内心里追攀。屈宋:屈原和宋玉。方驾:并车而行。这是对轻薄文士说的:你们想与屈原、宋玉齐名,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能精神和才力。
4.齐、梁文风浮艳、重形式轻内容。这句紧承上句说:如若不然,恐怕你们连齐梁文人还不如呢!
杜甫针对当时文坛流行的厚古薄今现象,提出不论对屈、宋、汉、魏、齐、梁文人,初唐四杰或者同时代的诗人,都应该给予合理的评价和应有的尊崇,只要其作品有清词丽句就应该肯定。杜甫的文艺观既不随流俗、求真求实,又富于卓越的识见。他对屈、宋、汉、魏文学的推重和对齐、梁文学的批评,都符合文学史的实际,因而深得后人赞同。
而曹身与名具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什么意思啊
意谓“轻薄为文”的时人之评,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费江合万古流。”是什么意思?
意谓“轻薄为文”的时人之评,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初唐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原文:
戏为六绝句其二 (唐·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其二和其三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1,轻薄为文哂未休2。
尔曹3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4。
1.王杨卢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都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作家,时人称之为“初唐四杰”。当时体:意谓四杰诗文的体裁和风格在当时自成一体。
2.轻薄:肤浅轻薄者。哂:讥笑。这句说一些轻薄的文土们对四杰的诗文不断讥笑。
3.尔曹:即你们。这是不客气的称呼,犹言“尔等”、你们这些人。
4.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象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四杰”之名最早见于与四杰同时代的诗人宋之问的《祭杜学士审言文》:“后复有王、杨、卢、骆,继之以子跃云衢。王也才参卿于西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哀其栖山而卧疾,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人也不幸而则亡,名兮可大而不死。”这个评价既不是依年齿,又不完全是以诗文成就论高下,但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说法。《旧唐书》卷190上云:“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以为然。”
四杰诗名虽在其生前已显,但杜甫此诗的推重无疑是很有力度的。诗的后两句比喻恰切有力,深为人们称诵。
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 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 历块过都见尔曹
杜甫主张认真学习前人的优秀文学传统,同时代人也应互相取长补短。他信奉传统的诗教观念,认为《诗经》之风诗和雅诗是典范,应该好好学习。
《唐宋诗醇》云:“以诗论文,于绝句中又属创体。此元好问《论诗绝句》之滥觞也。”
第二、三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藻绘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第三首,“纵使”是杜甫的口气,“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则是时人哂笑四杰的话(诗中卢王,即概指四杰)。杜甫引用了他们的话而加以驳斥,所以后两句才有这样的转折。意谓即便如此,但四杰能以纵横的才气,驾驭“龙文虎脊”般瑰丽的文辞,他们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第二首说,评价作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第三首指出,作家的成就虽有大小高下之分,但各有特色,互不相掩。我们应该恰如其分地给以评价,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向前人学习。
是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的名字,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戏为六绝句》杜甫
这首诗一方面高歌赞扬了初唐四杰,另一方面又批评了那些好高骛远,夜郎自大,轻薄为文,假呻吟瞎浪漫的人们。而从现在看来,有理由相信,杜甫写这首诗时,或许把自己生前身后的名声也考虑进去了。
轻薄:肤浅轻薄者。
哂:讥笑。这句说一些轻薄的文土们对四杰的诗文不断讥笑。
尔曹:即你们。这是不客气的称呼,犹言"尔等"、你们这些人。
不废:不影响。这里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包括四杰在内的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将象长江黄河那样万古流传。
杜甫对初唐四杰是肯定的,史炳《杜诗琐证》解此诗云:“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轻薄为文”,是时人讥哂“四杰”之辞。初唐四杰的主要贡献,是在于对六朝艺术技巧的继承和发展,今体诗体制的建立和巩固。而这,也就成了“好古遗近”者所谓“劣于汉魏近风骚”的攻击的口实。——“晒未休”
。杜甫认为评价诗人,不能脱离其时代的条件。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是什么意思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
原文:
《戏为六绝句》 唐 杜甫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译文: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即便是王杨卢骆四杰操笔作诗,作品比不上汉魏的诗歌而接近《诗经》《楚辞》,但他们还是龙文虎脊的千里马,可以为君王驾车,纵横驰骋,不像你们一跑长途就会跌倒。
你们的才力应难以超越上述几位,现在谁成就能超出他们?你们这些人所作的浓丽纤巧的诗文,不过是像翡翠飞翔在兰苕之上一般的货色,缺少大的气度,而没有如掣取鲸鱼于碧海之中那样的雄健才力和阔大气魄,只是一些小灵小巧的玩意。
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调。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
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前贤学习,老师越多,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扩展资料:
《戏为六绝句》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包括六首七言绝句,前三首是对诗人的评价,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这六首诗每首单独成诗,表现了不同的主题。
但同时这六首诗的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组诗实质上是杜甫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诗论的总纲;它所涉及的是关系到唐诗发展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几句的含义
王杨卢骆是初唐四杰,“当时体”的含义就是他们在初唐的时候为文人的文学做了一些的贡献,“体”,指文体;“轻薄为文”则指这些贡献虽然只是在纸上,只是一些文章,或文体.“晒”在方言中有“置之不理,慢待.”之意.所以“晒未休”的含义是(这些文章)虽然有的被人置之不理,但仍然生生不息,以他特有的生命力保存并传承了下来.后面两句比较容易理解,就是现在你们(指初唐四杰)的身躯和声名都已经不在,但是你们的这些贡献会像不尽的江河一样流传万古.这首诗,是近体诗,看上去是怀古诗.在我看来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对初唐四杰的赞扬以及对他们功绩的肯定.我的愚见就只有这些,不一定十分贴切,但希望对楼主有一定帮助.(但我有点小小的遗憾,怎么这个问题没有悬赏··········不过没关系,我要的是学问)
关于轻薄为文是什么意思和轻薄 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