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不到西北不知天地之辽阔

导读1、"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是什么意思东南低西北高,西北地多天少2、“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是指什么指不周山天柱塌了之后,当时中原地势发生改变,“天倾西北”是指天...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以及不到西北不知天地之辽阔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是什么意思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是什么意思

东南低西北高,西北地多天少

2、“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是指什么

指不周山天柱塌了之后,当时中原地势发生改变,“天倾西北”是指天往西北倾斜,即东南天高、西北天低,就是西北地势变高,东南地势变低。“地不满东南”指地的东南方虚缺,即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互文,意思一样。 这两个词出自最早《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3、河图括地象的正文及注释

河图括地象

汉·郑玄 注

魏·宋均 注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辑

知北游 校订

郑氏注曰:广被不遗谓之“括”,“地”犹貌也,审诸地势,措诸河图。

宋均曰:“括地象”者,穷地仪也。●知北游按:次二条注文见《清河郡本纬书》。下正文之后的注文均见《清河郡本纬书》,出处不详。

孙瑴曰:昔禹治水,得《括地象》,此其传之最古也。

知北游按:《尚书刑德放》曰:“禹长于地理,水泉九州,得《括象图》,故尧以为司空。”据说此《括象图》即《河图括地象》。

正 文:

○地中央曰昆仑。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曰神州,其中有五山,帝王居之。【注】郑玄曰:神州晨土,即所谓齐州中国之地也。

○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东南神州曰晨土,【注】郑玄曰:晨犹朝也,谓日始出于东南,日光炤临,故曰晨土也。◇宋均谓:神州,中国;齐州,赤县也。

正南昂州曰深土,【注】郑玄曰:深犹茂也,谓日光临既深,故曰深土也。

西南戎州曰滔土,【注】郑玄曰:滔犹疾也。谓日光滔滔,不能久著,故曰滔土也。

正西弇州曰并土,【注】郑玄曰:并犹平也。

正中冀州曰白土,【注】白犹素也。◇均谓:冀州,昆仑之山也。

西北柱州曰肥土,【注】均谓:西北之民,隆首多肉,其相肥也。

北方玄州曰成土,【注】均谓:始数之于东北,毕之于正北。

东北咸州曰隐土,【注】郑玄曰:隐犹藏也。谓日尚未大光,故曰隠土也。

正东扬州曰信土。【注】均谓:东方之人不任疑,自神州以下皆谓昆仑,见日之所在,其下即是土也。

※昆仑之虚,下洞含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神州曰晨土,正南迎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东北咸州曰陷土,正东扬州曰信土。

※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昆仑之虚,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东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揜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亦曰宫州,又曰齐州),东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东曰阳州。天下九州,内效中域,以尽地化。

○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天地精通,神明列序也。【注】九部,自璇玑文昌,循黄赤道而南,至楼库,是为九部也。八纪者,四时错行,日月代明,自冬至以及秋分,四正四气,总为八纪。九州:神、昂、戎、弇、冀、柱、玄、咸、扬也。自昆仑而下,是谓八柱也。

○天有五行,地有五岳。【注】郑玄曰:天以五成,地亦以五立也。◇宋均曰:均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岳泰山为东岳,衡山为南岳,华山为西岳,常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也。

○天有七星,地有七表。【注】郑玄曰:表,外貌也。凡在内为里,在外为表。故《记》曰:“表里相因”。

○天有四维,地有四渎。【注】郑玄曰:思维,历轸、角、亢、氐、房、心、尾而过,是为东南维;又莅箕、斗、牛、虚、危、室而过,是谓之西南维;又莅东壁、奎、娄、西陆、毕、觜觽,是谓之西北维;又莅参伐、东井、舆鬼、咮颈、张、翼,是谓之东北维也。◇宋均谓维,隅也。天有四正、四隅,卯酉之际为革政,子午之际为革命。《通卦验》:“乾坤巽艮,是即四维也。”四渎,江、淮、河、济也。

○天有八气,地有八风。【注】郑玄曰:天有八气以降,地有八风以汤之,互相交错而定成四时也。八气谓冬至正北方,夏至正南方,春分正东方,秋分正西方。《通卦验》:“八气各有形势所在,八风谓广莫风、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凉风、阊阖风、不周风。”

○天有九道,地有九州。【注】郑玄曰:九道,太阴、五星之所行也。九州,禹所治之九州:荆、梁、雝、豫、徐、扬、青、兖、冀也。

○天左动起于牵牛,地右动起于毕。

○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注】郑玄曰:天不足西北,是天门;地不满东南是地户。◇郑玄曰:相传天门日行光不能至,常有龙神口吐火焰,名曰烛龙,开口为昼,闭口为夜。●知北游按:前条注文见《古微书》,后条注文见《清河郡本纬书》。

○天有四表,以布精魄;地有四渎,以出图书。

○巛德布精,上为众星。

○昆仑山有五色水,赤水之气,上蒸为霞而赫然。

※昆仑山出五色云气。

○昆仑山横为地轴,此陵交带昆仑,故广陵也。

○昆仑之山为地首,上为握契,满为四渎,横为地轴,上为天镇,立为八柱。

○昆仑山出铁券。

※昆仑山出铁券,背圆象天,体方象地,龙虎之文象星辰。

○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

○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注】郑玄曰:昆仑,居地之中,其势四下,名山大川皆有气相承接。

○地下有四柱,三百六十四轴。

○昆仑虚北有玉树。

○昆仑之弱水中,非乘龙不得至。有三足神乌,为西王母取食。●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二〇引作《括地图》。

※昆仑之山有弱水焉,非乘龙不得至也。【注】昆仑,地之中也,其外有五色,弱水横绕三千里,深十三寻。●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括地图》:“昆仑山之弱水,非乘龙不得至。”

○昆仑在西北,其高一万一千里,上有琼玉之树。

○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仙人九府治之,与天地同休息。故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圆周如削,肤体美焉。●知北游按:《水经注·河水一》引作《神异经》。

○日者木精之荣,月者金精之荣也。木生火而金射之,故日月以昼夜明也。【注】郑玄曰:日者,火气内畜;月者,水气内含。月无本光,日有余景,故月离日则光盈,并日则光尽也。◇宋均曰:日月之精,或是一体,故《推度灾》云:“麟者,木之精。”《保乾图》又云:“金星之精,散为麒麟”。日月皆具金木之英也。●知北游按:次条见《清河郡本纬书》,正文、注文均不详出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清浊既分,伏者为天,偃者为地。【注】郑玄曰:偃,倾也,承也。地既偃而承天也。●知北游按:注文见《清河郡本纬书》,出处不详。

○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也。

○元气闿,阳为天。●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一引作《河图》,《古微书》辑入《河图括地象》。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极同道,身佩九翼,以水德王,无所施为,自然而化。

○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

○羿五岁,父母与之入山,处之木下,以待蝉鸣。还欲取之,而群蝉俱鸣,遂捐而去。羿为山间所养,年二十,习于弓矢。仰天叹曰:“我将射四方,矢至吾门止。”因捍即射,矢靡地,截草径,至羿之门,乃随矢去。●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三五〇引作《括地图》。

○禹诛防风氏,夏后德盛,二龙降之。禹使范氏御之以行,经南方,防风神见禹,怒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神惧,以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瘗以不死草,皆生,是名穿胸国。【注】郑玄曰:穿胸民,其胸前有穴如中刃穿,是其裔也。放风神恶禹之诛其君也,故射之。●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作《括地图》。

○八年水厄解,岁乃大旱,民无食,禹大哀之。行旷山中,见物如豕,人立而呼禹曰:“尔禹,来,岁大旱,西山土中食,可以止民之饥也。”禹归,以问于太乙曰:“是何应与?”太乙曰:“腥腥也。人面豕身,知人名也。”禹乃大发民众,以食于西山。●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十八引作《括地图》。

○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州有九阻,中土之文德,及而不治。【注】郑玄曰:九州共周十万八千里。◇宋均谓:未可据。孟子曰:“方千里者,九推而得之。”九州之地方三千余里,九州者,夹河冀州,河南豫州,河西雝州,汉南荆州,江南扬州,济河兖州,济东徐州,岱海青州,黑水梁州。

○地广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五百里。

※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三千里,南北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注】郑玄曰:东西则广增千里,南北则短减千里。弘,长也;八极,九州之地也。此所谓大九州,非禹所治小九州也。

○桀放三年死,子獯鬻妻桀之众妾,居北野,谓之匈奴。●知北游按:《路史·后纪十三》注引作《括地图》。

○殷帝大戊使王孟采药于西王母,至此绝粮。食木实,衣木皮,终身无妻,而生二子,从背间出,是为丈夫民,去玉门二万里。●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七九〇引《括地图》。

○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知北游按:《水经注·河水一》引作《括地图》。

○天皇九翼,题名旋复。

※天地初立,有天皇氏,身佩九翼,以木德王,无所施,自然而化。

○十代礼乐,文雅并出。

※有汉世礼乐,文雅出。

○地南北二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曰河也。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八十城市绕之。中国东南隅,居其一分,是偏域也。

○天池之出,有兽如兔,名曰飞兔,以背毛飞。●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〇七引《括地图》。《纬书集成》注出《览》307,误。

○九州殊题,水泉刚柔各异。青州角徵会,其气慓轻,人声急,其泉苦以酸;梁州商徵会,其气刚勇,人声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会,其气平静,人声端,其泉苦以甘;雍、冀商羽会,其气駃烈,人声捷,其泉咸以辛。●知北游按:《纬书集成》此条脱“其气慓轻,人声急,其泉苦以酸;梁州商徵会”四句,据《黄氏逸书考》辑《河图括地象》引《清河郡本纬书》修订。此条《初学记》卷八引《河图》,文字小异;孙瑴《古微书》辑入《河图始开图》,《清河郡本纬书》辑入《河图括地象》。

○凡天下有九区,别有九州。中国九州,名赤县,即禹之九州也。上云九州八柱者,即大九州也,非禹贡小九州也。●知北游按:《初学记》卷五引作《河图》,《古微书》、《清河郡本纬书》辑入《括地象》。

○夫九州之外,是谓八夤。【注】郑玄曰:夤,维也。

八夤东南,具区曰无泽;【注】郑玄曰:泽犹言润也。

南方曰大瞢,曰浩泽;【注】郑玄曰:浩、耗通,犹言希也。

西南曰渚资,曰丹泽;【注】郑玄曰:丹泽,犹言丹饰也。●知北游按:渚资,《黄氏逸书考》作“坟资。”

西方九区,曰泉泽;【注】郑玄曰:区,别也。泉,源也。

西北大夏,曰海泽;【注】郑玄曰:普遍之谓海,极尽之谓夏。

北方大冥,曰寒泽;【注】郑玄曰:不能为象之谓冥,希有之谓寒。

东北无通,曰大泽;【注】郑玄曰:大犹言代也。整弃不齐之谓通。

东方大渚,曰少泽。【注】郑玄曰:少,小也。

八夤之外,是谓八纮:【注】郑玄曰:纮,纲也,谓八夤之外,天之纲定于此也。

东南大穷,曰众女;【注】郑玄曰:阴气内蓄,阳气始生,故多众女。

正南都广,曰反户;【注】郑玄曰:户皆南向,居此之下,户相迎设,故曰反户。

西南方焦侥,曰炎土;【注】郑玄曰:焦饶,人之最小者。炎土,火也。

正西金丘,曰沃野;【注】郑玄曰:金,西方之属。

西北一目,曰沙所;【注】郑玄曰:沙所,掘土而居也。

北方积冰,曰委羽;【注】郑玄曰:委羽,羽者受其极阴之气则不能飞,其人不织而衣,不耕而食,盖寿域之地。

东北和丘,曰荒土;【注】郑玄曰:和,咏也;荒,疎也。

东方棘林,曰桑野。【注】郑玄曰:东方有扶桑之树,日出则桑颠鸡鸣而天曙,故名桑野。

夫八纮之外,是为八极:【注】郑玄曰:极,尽也。

东南颇母之山,名曰阳昌之门;【注】:郑玄曰:昌,舒;阳,见阳也。

南方南极之山,名曰栾暑之门;西南方编驹之山,名曰景白之门;西方西极之山,名曰阊阖之门;西北不周之山,名曰幽都之门;北方北极之山,名曰寒凌之门;东北方土之山,名曰绿苍之门;东方东极之山,名曰开明之门。八极之广,东西之数,减于南北二十之五焉。【注】郑玄曰:东西南北之极,相去广之半也。●知北游按:此段乃《清河郡本纬书》改造《淮南子·地形训》。

※地有八极。

※不周之国,地寒。●知北游按:《天中记》卷六引作《括地图》。

○望石气如浮云者,珠玉之精也。●知北游按:《事类赋》卷一注引《括地图》。

○雹者,天之杀伐、地之诛僇也。【注】郑玄曰:雹犹暴也。《记》曰:“暴虐无道。” ●知北游按:此条正文、注文具见《清河郡本纬书》,出处不详。

○雷者,天地之鼓也。【注】郑玄曰:鼓犹奋也。《易》曰:“鼓之以雷霆。”●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一三引《河图帝通纪》。注文见《清河郡本纬书》,出处不详。

○雨者,天地之施也。【注】郑玄曰:施,惠也。《诗》曰:“惠我下土”。●知北游按:正文见《太平御览》卷十一引《河图帝道(通)纪》。注文见《清河郡本纬书》,出处不详。

○桃都山有大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此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二九引《括地图》。

※桃都山有大桃树,枝屈三千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天将平旦,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见金鸡、二神,皆走远去之。

※桃都山有大桃树,屈盘三千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金鸡,皆走之矣。

※朔度山有大桃木,盘曲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于是晨鸡悉鸣矣。

○龙鱼,一名鰕鱼,状如龙,而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

○凤皇食竹实。●知北游按:《文选·刘越石〈答卢谌诗〉》注引作《括地图》。

○令訾野中有玉虎,晨鸣雷声,圣人感期而兴。

○圣主感期兴,则有玉虎晨鸣雷声于四野也。

○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与汶山相接,上为天苑星,黑水出其南。

○鸟鼠同穴山,地之干也,上为掩毕星,渭水出其中。

○嶓冢山上为狼星,山上有异草花,名骨容,食之无子。

○神弓在南山石泥渚中。●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三百四十七引作《括地图》。

○龙山往往有仙人,游龙翔集。●知北游按:《太平寰宇记·河北道·遂城县》引作《括地图》。

○钟山之神名曰烛龙,视为昼,眠为夜,吹为冬,吁为夏,息为风。●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引作《括地图》。

○谷山有藂云甘雨。【注】郑玄曰:藂,聚也。甘雨,应候之雨。◇宋均谓:甘雨,浓而味甘,犹甘露也。●知北游按:正文《太平御览》卷一〇引作《括地图》。

○龙池之山,四方高,中有池,方七百里,群龙居之;多五花树,群龙食之。去会稽四万五千里。【注】郑玄曰:五花树者,一花五色,随时迁移,日生五英,开而不落。●知北游按:正文《艺文类聚》卷九十六引《括地图》。

○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八十、《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并引作《括地图》。

○君子民带剑,使两文虎,衣野丝。土方千里,多薰华之草。好让,故为君子国。薰华之草朝生夕死。●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九四引作《括地图》。

○大极山西有采华之草,服之乃通万里之言。●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三九〇引作《括地图》。

○负丘之山,上有赤泉,饮之不老;神宫有英泉,饮之眠三百岁乃觉,不知死。●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九引作《括地图》;《太平御览》卷七十引作《括地图记》,“负丘之山”作“昆丘之上”,“英泉”作“美泉”。

○风山之首高三百里,有风穴,方三十里,春风自是而出也。

○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

○武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齐星。

○大别为地理,天以合,地以通。

○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

○桐柏山为地穴,上为维星。

○熊耳山,地门也,其精上为毕附耳星。

○大行山,天下之背。

○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

○岐山,在昆仑山南,东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时人亦谓岐山为凤皇堆。

○河精上为天汉。

○井络缠曜,江汉昞灵,泉流深远,盛为四渎之首。【注】郑玄曰:泉流既深,而四渎之源,皆始于盛也。●知北游按:注文见《清河郡本纬书》。

○河水出于阳纡、陵门之山。●知北游按:《路史·后纪十三》注引《括地图》。

○河眼,亦谓之镐池。

○临城且东北一百四十里,有茶山、茶溪。●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作《括地图》。

○有不死之国。

○瀛洲多积石,其名曰昆吾,炼之成铁以作剑,光明如水晶石,盖铁丱也。

○过,猗姓国。

○曹州武城,南重邱城。

○泗州城,徐城县北。

○长城者为州。

○化民食桑,二十七年化而身裹,九年生翼,十年而死。●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八十八、《事类赋》卷二十五并引作《括地图》。

○庸成氏实有季子,其性喜淫,昼淫于市,帝怒,放之于西南。季子仪马而产子,身人也,而尾蹄马,是为三身之国。●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三十五引《博物志》;《路史·前纪五》注引《括地图》。

○越俚之民,老者化为虎。●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八九二引作《括地图》。

○羽民有羽飞不远,多鸾鸟,食其卵,去九嶷四万二千里。●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作《括地图》。

○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禽。夏后之世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焉,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皇食竹实,孟亏食木实。去九疑万八千里。●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作《括地图》。

○无咸民食土,死即埋之,其心不朽,百年复生,去玉关四万六千里。●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作《括地图》。

○细民肝不朽,死八年复生,穴处,衣皮。●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九七六引作《括地图》。

○白民白首,身被发。●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三六四引作《括地图》

○大人国,其民孕三十六年而生儿,生儿长大,能乘云,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三六〇引作《括地图》。

○天毒国,最大暑热,夏草木皆干死。民善没水,以避日入时暑,常入寒泉之下。【注】郑玄曰:日之所入名天毒国,日入时则震鼓,国人尽没水以避日,气蒸水沸,暑莫能尽避,或多热死,日甚常焉。●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五、《太平御览》卷三十四并引作《括地图》。

○奇肱民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吹奇肱人车至于豫州界中。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后十年,东风复至,乃复作车遣赐之。去玉门四万里。【注】郑玄曰:不以视民,恐乱民之性也。●知北游按:《艺文类聚》卷一、卷七十一、《太平御览》卷九、卷七七三并引作《括地图》。

※奇肱国,其民善为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汤时,西风久下,奇肱人车至于豫州界中。汤破其车,不以示民。后十年,东风复至,乃使乘车遣归。其国去玉门西万

里。●知北游按:《太平御览》卷七九七引作《括地图》。

○丁零之民,地寒穴居,食土及禽兽之肉。●知北游按:《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引作《外国图》,“兽之”作“鼠”。

○神丘有火穴,光照千里。去琅琊三万里。●知北游按:《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引作《外国图》;《初学记》卷二十五引作《括地图》。

○荿路之民,地寒穴居,冬则食草木之根,去朔方万二千里。●知北游按:《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引作《外国图》,“荿”作“藏”。

○纳民、无继民,并穴居食土,无夫妇,死则埋之,肝心不朽。●知北游按:《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引作《外国图》。

○自民、肃民穴处,日入时曙也。去玉门三万里。●知北游按:《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引作《外国图》。“肃民”作“萧民”。

○八方异性,疾病轻重殊涂。两河之间,其人病在心肾;自河而南,其人病在脾胃;自河而北,其人病在肝心;自河而东,其人病在肺;自河而西,其人病在肝肾。●知北游按:此条独见《清河郡本纬书》。

○丹阳故国,归州巴东县也。

○鹑觚密氏,姑姓。

○商州。

○唐乡故地在随州。

○在胶东南六十里即墨城也。

………………………………………………………………

补遗:

○河导昆仑山,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东流千里至规期山,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北流千里至积石山,名地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邠南千里入陇首间,抵龙门,名地根,上为营室星,四曲也;南流千里,抵陇首至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也;东流贯砥柱,触阏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以运教,六曲也;西距卷重山千里,东至雒会,名地神,上为记星,七曲也;东流至大岯山,名地肱,上为辅星,八曲也;东流过洚水,千里至大陆,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玉芝堂谈荟》卷二十二

○嶓冢山上为狼星;无关山为地门,上为天高星,主囹圄;荆山为地雌,上为轩辕星;大别山为地理,以天合地,以通三巴,在鸟鼠之西南,上为天苑星;岐山在昆仑东南,为地乳,上为天糜星;汶山之地为井络,地(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桐柏山为地穴,上为维星;鸟鼠同穴山,地之干也,上为掩毕星;熊耳山,地门也,上为毕附耳星。——《玉芝堂谈荟》卷二十二

4、“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是指什么?这种说法出自哪里?

“地不满东南”指地的东南方虚缺,即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互文,意思一样.这两个词出自最早《列子·汤问》:“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天)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追问:汤问可是看你的节选似乎是鸿烈啊说明一下,麻烦了!(实在是学的不多,以后要是建团队,通知一声啊!跟你干,有肉吃!) 回答:我说了最早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你说的是《淮南子鸿烈》,里面也有,《淮南子鸿烈》是西汉时期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5、天不足西北 地不满东南

西北方的阳热之气不足,阴寒之气偏盛,因此西北方属阴,为此人的右边耳目不如左边的灵敏。

东南方阴寒之气不足,阳热之气偏盛,因此,东南方属阳,人的左边手足不如右边的灵活。

黄帝问道:为什么会这样?岐伯回答说:阳气自东方升起,所以东方属阳。人面南而坐,左为东方,因此,左侧也属阳。

阳有上升的特性,人体的精气聚集在上部,导致上实下虚,所以人体左侧上部较盛,下部精气较虚。

耳目在上,手足在下,所以左侧的耳目比右侧的聪明,但左侧的手足却不如右侧的灵便。

阳气自西方下降,所以西方属阴,人体的右侧也属阴。阴有下降的特性,因此人体右侧的精气,下部较盛,上部较虚。手足在下,耳目在上,所以右侧的手足较左侧的灵巧,但右侧耳目却不如左侧的灵敏。

因此,即使是同样受到外邪的侵犯,在身体上部,右侧的病会较重,而在身体下部,左侧的病症会较重。

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衡,总会有所偏盛或偏虚。人体的左右两侧也有上下、阴阳、盛虚的区别。因此,邪气能乘虚而入,停留在人体而成为疾病。

6、"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是什么意思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7、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出自哪一首诗?

释义: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出处:出自西汉刘安的《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白话释义: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扩展资料:

神话传说:

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的作战。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南部),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

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

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轻骑短刃,突袭天国京都。帝颛顼闻变,倒也不甚惊惶,他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两股人马从天上厮杀到凡界,再从凡界厮杀到天上,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

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

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

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一个狮子甩头,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8、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翻译?

译文: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9、《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四)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歧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10、为什么说“天不满西北”

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

天在上,地在下,这是最起码的常识,可是在《易》学中,天上地下却表示天地闭塞的否( )卦,天下地上才表示大吉大利天地交通的泰( )卦,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易》学中,构成地的要素——地气(与物理化学中的分子原子的概念相似)在天上,而天气却在地中。不只天地如此,《周易》其它相对的两卦所代表概念都如此,是《老子》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思想的重要来源。

明白了易学的上述思想,也就可以弄明白“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最原始的意义了。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地表温度产生的原因归于太阳的照射,那么,冬至日(八方为北)太阳离地球最远,地表温度应最低,可实际上地表温度在三九天(八方为东北)才达到最低,而不是在冬至日,这是为什么呢?按照《易》学的解释,这是由于天气(冷气)在西北方不够多,所以运行发展到北方冬至日,才没有运行发展到最冷,只有运行发展到东北方三九天,才能运行发展到最冷,使地表温度最低。这就是所谓天不足西北。

同理,夏至日(八方为南)太阳离地表最近,地表温度本应最高,可是由于地气(热气)在东南方不够多,所以运行发展到西南方三伏天,才使地表温度达到最高,这就是所谓“地不满东南”。

其实这一物理现象在中学热力学中就有解释,而且解释得更加令人信服。但我忘了,谁能解释请回帖。

气象专家说,地面的气温冷暖,不仅是受太阳光线照射强弱的影响,而且还与地面散热有关。由于夏至以后,昼长夜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而且夜间散热较少,使地面的热量储存逐渐增多,到了冬至,虽然太阳照射时间较短,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但是地面在夏秋储存的热量还可以补充,所以天气不见得很冷。

到了“三九”,由于地面接受太阳热量较少,使夜间散热超过白天所吸收的热量,这时地面储存的热量已消耗殆尽,由于热量入不敷出,造成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天气越来越冷。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变得严寒了。因此,“三九”天气最寒冷。

三伏的与这个!

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惧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中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西北地多天少,故“天不足西北”;东南天多地少,故“地不满东南”。人呈靠北朝南位(古人常规位)如图:左侧靠东,“阳者其精并于上”;右侧靠西,“阴者其精并于下”。左耳目获得精气大于右耳目,故“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右手足获得精气大于左手足,故“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本段为古人根据“天人相应”学说的推测,实际上与人的生理不很相符,多数学者认为临床意义不大。但暨南大学医学院张万水等根据《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的论述,用此原则指导临床用于温热药治疗疾病。可供参考。

关于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和不到西北不知天地之辽阔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2873.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