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惊堂木,以及惊堂木尺寸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评书道具的醒木
- 2、北京哪里有卖相声惊堂木扇子和手绢
- 3、贵池傩戏的舞台美术
- 4、都江堰:李冰石像发掘始末
- 5、黑色,很沉的木条是什么木?
- 6、法槌有多长?
- 7、大小法庭安装木板啥用?
- 8、尺子的拼音是什么
- 9、道士惊堂木有一定尺寸吗
本文目录一览:
1、评书道具的醒木

醒木也叫醒目、响木,是一块长方形的小硬木块。尺寸不一,一般长约一寸,阔约半寸。上面抹边,共二十条边线,十个平面。放在桌上外露九个平面,所以也叫“九方”。关于九方的传说,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评书早年创造于和尚,由和尚说讲佛经故事劝善发展而成,和尚募化十方,因为是评书的创始人之一,听评书不给钱,所以评书艺人不挣和尚钱,只能募化九方,用九方木。另一种说法与此相反,俗话说和尚嘴大吃八方,但听评书也得给钱。评书艺人能吃九方——连和尚都吃,所以用九方木。看来前者是近乎情理的。
其实,醒木是评书艺人的演出许可证。醒木不是自备,是徒弟学艺功成,在出师时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由师傅传授给徒弟。徒弟当众接过醒木,才能自己独立演出,师承的门户不同,其醒木的尺寸大小也不一样。如果评书艺人到某地卖艺糊口,遇同行盘道论门风,也从醒木开始。用“醒木一块为业,说书以作生涯,走遍江湖会名家,而今请问阁下”来提问,艺人应回答:“此木周祖留,文武分龙虎,我辈上场用,其名曰醒木”。
据《江湖丛谈》(云游客著)中介绍,评书艺人有醒木词:“一块醒木上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圣人一块传儒教,天师一块惊鬼神。僧家一块说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 醒木词说明这块醒木的七种用途,除说书人用外,还有君、臣、文、武、儒、释、道用它。
过去老艺人对醒木有“七木归源”、“九木归源”、“十三木归源”等不同的说法,据王决《曲艺漫谈》中介绍十三种人所用醒木的名称为: 1、皇帝、君主用名“龙胆” 2、皇后、娘娘用名“凤霞” 3、宰相、大夫用名“运筹” 4、元帅、将军用名“虎威” 5、知县、知府用名“惊堂” 6、塾师、教习用名“醒误” 7、评书、大鼓书用名“醒目” 8、当铺用名“唤出” 9、中药铺用名“审慎” 10、点心、糕干铺用名“茯苓” 11、医家、郎中用名“慎沉” 12、戏曲艺人用名“如意” 13、客店、栈房用名“镇静” 。
据老艺人汤金澄演出单口相声中所说的“十三木归源”与此略有出入: “这块醒木一共有十三种人用,十三种名称:皇上一块,娘娘一块,文官一块,武将一块,和尚一块,老道一块,中医大夫一块,中药铺一块,当铺一块,钱庄一块,教书先生一块,戏台上一块,说书的一块……”
汤金澄所说的醒木名称是:“皇上用叫‘龙胆’,娘娘用叫‘凤霞’,文官用叫‘惊堂’,武将用叫‘虎威’,和尚用叫‘禅心’,老道用叫‘镇坛’,中医大夫用叫‘慎沉’。中药铺用叫‘审慎’,当铺用叫‘如意’,钱庄用叫‘唤出’,教书先生用叫‘戒尺’,戏台上用叫‘如意’,说书说相声用叫‘醒目’,并说明尼姑用和尚的‘禅心’,道姑用老道的‘镇坛’,从中找个包袱,八句醒木词也略有不同。
另据相声演员殷文硕在单口《官场斗》开篇垫话中的醒木词为:“君撑龙胆凤翥妃,文握惊堂武虎威,戒规镇坛僧道律,唤醒压方紧相随。” 四句相声词中说:“这块小木头,在过去普天下一共才六块半,皇上用叫‘龙胆’,娘娘用叫‘凤翥’,武将用叫‘虎威’,知县用叫‘惊堂’,和尚用叫‘镇坛’,中药铺用的算半块叫‘压方’说相声用叫‘穷摔’。解放后艺人地位提高了,这块小木才改名叫醒木。”词中遗漏了老道用的名称,醒木词中所说应为八块。
醒木的用途及名称,在南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1、皇帝用名“镇山河”,显赫权威。 2、 丞相用名“佐朝纲”,协助帝王将相振兴朝纲。 3、 元帅用名“惊虎胆”,壮军威、鼓士气。 4、 官老爷审讯用名“惊堂木”,吓犯人招供。 5、 道士用名“令牌”,为醒神。 6、 和尚用名“醒木N-US>”,为醒神。 7、 教书先生用名“呼尺”,维秩序惩顽童。 8、 药房用名“介尺”,压药方。 9、 书生用名“镇纸。 10、评话艺人用名“止语”,开场时止住观众说语。 老评书艺人有的叫醒木为“省悟”,唤起人们分别善恶,劝人学好,不往坏处走,不作坏事。不论上述哪种说法,醒木只有官用、民用两类,民用中包括艺人用、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用。
详细考察,恐不止十三、四块。除艺人所用的醒木之外,其他大多是木制的“镇纸”。也可叫“镇尺”。 评书演员拍醒木,开始表演时拍,让观众安静,注意。结束时拍,让观众悬想回味。节目当中拍,烘托气氛。关于七木、九木、十三木归源的说法,有人说评书演员说到那种人,一拍醒木就代表哪种人的身份。事实上,评书演员中,醒木不到必要时不能乱拍,不能借其声音作伴奏。本人认为,各行各业都有醒木,最后归到说书人,是要求评书演员要熟知各行各业的生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北京哪里有卖相声惊堂木扇子和手绢
这几样,不用买。
惊堂木,用红木做的(什么花梨木、鸡翅木、檀木等),声音清脆。
尺寸大约长将近4寸,宽厚约1寸。你到做红木家具的那里,讨要一块就行了。请他们稍稍加工一下,讲究的,面上四边刨圆角,甚至企个小台,台上面再刻上纹边。
扇子、白手绢,随便买一把就是道具。
3、贵池傩戏的舞台美术
贵池傩戏舞台美术的风格主要以装饰性和写意性为主。即用灯彩、楹联、一桌两椅和必要的砌末道具、栩栩如生的面具等,以古朴粗犷的表演表达剧情,加之舞台上的灯光烛光,交相辉映,展示出神奇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色彩和娱神、娱人的节日喜庆气氛。其台口的照明由松明、灯盏、保险灯发展到汽灯,直至20世纪60年代逐步用电灯取而代之。唯台中满台灯彩的烛光照明形式却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一)化妆
贵池傩戏演员的面部不化妆,一直沿袭戴面具演出的传统,龙套及一般插科打诨的角色,既不勾脸谱,也不戴面具,只穿戴简易行头。各角色的脸谱扮相,包括冠戴、头饰、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
面具,俗“脸子”,枫杨木雕制,油漆彩绘。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戴红布帽子予以装饰。全套(一副)脸子18块(也有19块)、24块、28块、36块、42块不等。根据其数量有不同称谓,如十八学士、二十四诸天、二十八星宿、三十二方位龙神、三十六金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二)服装
贵池傩戏服装比较简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装样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筒,土布制成斜襟长袍,用黄山栀染成茶色或用靛兰染成兰色。后来,也用颜色勾绘花纹图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后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剧种的兴起, 傩戏服装也逐渐讲究起来。各宗族均集资到外地购置一些与一般戏曲相同的各类服装,如官衣、蟒袍、洒手衣之类。各角色服装与戏曲的服装大同小异,唯武生不用靠。平时不演出时,戏服均封存在本族祠堂的阁楼上,演出时经过请神仪式,由年首开封启用。
(三)砌末道具
贵池傩戏砌末分傩戏与傩舞两类。戏中所用,一般都自制。有关刀、钺斧、瓜锤、喝道板(罗汉竹制成)、马鞭、云帚以及小道具圣旨、印箱、朝笏、惊堂木、签筒、折扇、文房四宝等;傩舞专用有伞、古老钱、球灯、木鸟、弓箭等。其中刀枪、把杖之类备有大小两种,大的在演出时分别陈列在舞台左右两侧,插在写有“肃静”、“回避”的虎头牌木架上,为面具出巡时护驾专用;小型的作一般角色表演道具,演出时大多放在摆面具的龙床旁或龙床上。
1、龙床:摆面具的案子,用木板搭架或几张方桌拼成。上面罩有台布;面具的摆位各宗族均有一定的顺序。演出时一般都放在舞台后的左侧(如后台场子小,则放在台前左侧)。
2、龙亭:傩戏演出期间用于迎神、朝庙抬傩神(面具)专用道具。亭状,上宝炉顶,下分三层,如宝塔状,越上越小。下层最大,为一活动的方形柜,四面尽是雕花板,为正月十五朝庙安放傩神之用,第二层为龙居,朝庙时专为供放社公面具和龙玺,上有四根金柱,柱上有金龙盘云,制作精巧,且能取下。龙亭尺寸是:底层高79厘米,长、宽皆89厘米,二层高56厘米,长、宽皆69厘米。三层高86厘米,长、宽皆50厘米。
3、《舞伞》中的伞:用竹竿和蔑扎制而成,上用纸糊,伞柄为竹竿,长约1.67米;伞顶平圆,顶上用纸糊密,并绘有蝙蝠图案;伞顶周沿用纸糊成圆筒状,再镶上金色纸条;四周垂直贴上约50厘米的12层彩色纸条(若逢闰年,贴13层))。纸条上分别写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吉祥语。
4、朝庙仪仗专用“伞”。
(1)“万民伞”:类似古装戏舞台上皇帝出巡用的“万民伞”,用色彩鲜艳的绸缎刺绣,顶或红布制作端绣有“五福吉祥”图案,围障飘带写有吉祥语。
(2)“百代伞”:伞的围幡用绸缎刺绣的许多莲花瓣缀起来,这种莲花瓣是由本族各户捐送的,每添一口男丁即捐一个,莲花瓣多,表明其家族兴旺。每隔60年修一次谱,则更换一次。
(3)“孝伞”:它是将“二十四孝”中24人物故事刺绣在围障上,每把六幅绣像,一共四把。
5、《舞古老钱》中的古老钱。用木板制成,直径36厘米,厚度为1厘米,状如古铜钱。外圆内方;两面各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外沿和方孔的周沿及字均用金粉勾描。也有用竹篾扎制的。
6、《舞滚灯》中的滚灯。用宽约0.5厘米的竹篾扎制而成,里外两层,皆为球状(空心),用彩纸将竹篾糊严,露出△形孔。外圈孔上贴有“风调雨顺”的彩条;两个圆球之间用细麻绳连结,可旋转;内正中有轴,轴上有一细小铁钎,可插蜡烛。表演者起舞时,内圈可自扫转动,而点燃的蜡烛始终朝上。
(四)布景与装置
贵池傩戏一般都在本姓氏宗族祠堂内搭台演唱,舞台装置古朴别致。台前檐与台内左右及后侧,分别挂有五彩缤纷、形如网状的或飘带式的纸彩。两侧台柱上贴楹联,其内容各宗族不尽相同,如刘街乡殷村姚写的是有威可畏,有仪可象;如闻其语,如见其人以及福田宗祖种,心地子孙耕等。前后台相隔处竖一排用木板或竹帘拼成、起隔扇作用的屏风,屏风的左右两边与上方分别安装对联与横披亮匾,对联为:“制度礼仪遵古法,声音节奏守遗风。”横批为“乡人衍庆”。屏风中间挂有宽1.12米、长1.67米的中堂,中堂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如有的抄写古诗一首,有讲究的用纸扎成福、禄、寿三星,也有的像刘街荡里姚,则根据演出日期的不同书写有针对性的内容,如上七(正月初七)写的是今日是何日,人辰是此辰。拈香来祖庙,秉烛敬傩神。依旧风光好,居然气象新。年年循古例,同庆万家春。而十五则写上乡村无事闹新年,锣鼓声喧接九天。欣逢今宵月圆好,神喜人欢大团圆。亮匾两侧上下场门挂有绿色或红色帘子,帘子上方各挂一块写有“出将”、“入相”二字的扇形亮匾。
屏风前一米左右处放置演出所必需的一桌两椅(傩戏称笔桌、挂椅),上罩桌帏、椅搭(椅披);椅褡一般为红色,桌帏不定,其用料有绸、布等。桌上摆有点燃的香炉、烛台。桌椅布置一般根据剧情的需要酌情处理,如《章文显》中包公审阴案和《刘文龙赶考》中玉帝降旨,即在桌上挂一幅龙帐(幔帐),增放印箱、签筒等道具,搭架在另一张稍大的桌上,视为两层宝座,表现威严之场面。一般情况下笔桌不予去掉。遇外景只增添一两件其它代用道具虚拟表现。如《孟姜女》一剧中,城墙系用两条长凳代替,孟姜女站在凳上表示尚未修好的城墙;范杞良站在板凳上,板凳旁树立神伞,表示树。又如扮演渔、樵、耕、读的四个角色分别站立四方,表示东、南、西、北门等。
1、纸彩:傩戏用来装饰舞台的有网状和飘带式两种。台前挂的为网状,长4.33米,宽1米,用彩色纸剪成条,卷成圆筒,对角结成长4.33米,宽67厘米的网眼状(也有直接用纸条结成),下再缀33厘米长、用彩色纸剪成的细纸条,结成一缕缕的纸须。网眼上分别贴上用红纸剪成的棱形或扇形的图案,上书“傩神大会”或“驱邪逐疫”(也有的写“共庆升平”、“庆贺新年”等)四个醒目大字;也有讲究的在纸彩上安装四盏用竹扎、纸糊彩绘、里面点燃烛火的亮灯,四个大字分别写在亮灯上。台两侧及屏风上挂的为飘带式纸彩,它是用彩色纸剪成长79厘米,宽16.5厘米的纸条,上端留50厘米长写各种吉祥语,下端16.5厘米长大小剪成蝙幅(“福”字的谐音)或“寿”字等各种有寓意的图案;图案下剪成13厘米长的六条纸须,意为六六大顺。
2.亮匾:以木、竹为骨架,纸糊彩绘,中空,里面可点燃烛火的明亮匾额,通称“亮匾”,有对联、横披、扇形几种形式。直立安装在屏风两旁的为对联亮匾,高1·67米,宽33厘米,厚26厘米;安装在上方的横匾额为横披亮匾,厚26厘米,长1·19米,高59厘米。上下场门上方挂的扇形亮匾,对角线长67厘米,厚26厘米。制成向前倾斜状。
4、都江堰:李冰石像发掘始末
《都江堰两个世纪的影像记录》(芍子平、王国平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从公元前256年说起,将都江堰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其中也不乏外国学者和旅行家镜头中的都江堰。为人们"好!"县太爷拍惊堂木,"听我他们举行了个盛大的、欢乐的结婚仪式。每个人,包括狐狸、狼、鬣狗和狮子在内,都纵情歌唱,蹁跹起舞。判决:张脊地给黄家,张家的银钱归本县,两家从此互不亏欠,退堂!"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变迁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李冰石像差点儿灰飞烟灭
矗立在伏龙观里的李冰石像是都江堰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可是有谁知道,如果不是文物工作者们的及时出现,这尊无比重要的汉代石刻很可能就在一声雷管的轰鸣中灰飞烟灭了。
东晋著名史学家日,狄公行行至右掖门左近,连日操劳的狄公坐在轿正在闭目养神耳内只听的片嘈杂,隐隐只听见开路的兵丁喊打之声,不禁掀开轿帘询问道。"何事喧哗?"、我国第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公元291年~361年)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述了一件事:“……(李冰)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水中,与江神要(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常璩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李冰曾经为了镇水,亲自制作了三个石人,立于水中。这究竟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千百年来的学者们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1974年3月,都江堰渠首正在紧张地进行安澜索桥的迁建工作,整个工程由都江堰枢纽指挥部设计修建,灌县文管所负责索桥外貌的协调和桥头堡的装饰修建。3月3日中午,文管所工作人员钟天康正在离堆公园茶馆内,听到民工议论纷纷:“今天河中挖到一个大石头,不知啥子东西,很像人的脑袋,实在太大,准备下午放炮炸。”一听到这个消息,职业的敏感让这位敬业的文物专家立即赶赴现场。钟天康只看了一眼石像头部的汉代冠冕,马上叫民工们停工,并通知枢纽指挥部保卫科把现场保护起来。
做了这一切之后,欣喜若狂的钟天康迅速回到文管所,兴奋地向当时的所长纪方明先生汇报了这一发现。然后又立即拨打了四川省博物馆的电话,请博物馆马上派专家来现场帮助清理。第二天,也就是3月4日,四川半个月后,穷书生在众多亲友资助下凑了点钱,要娶老婆。鱼作为邻居,当然该祝贺。黄氏道:"那些大蜡烛放在那里也没什么用,不如拿两支送他。"他们就拿了两支大蜡烛,拿去送给书生。书生亲友不多,这里又是穷乡僻壤,所以切仪式从简。新娘迎到草屋,众人主持草草行过大礼,就坐下吃饭。饭后,众人尽皆散去。新婚夫妻进入简陋的洞房,书生拿来蜡烛点上。谁知会儿两根蜡烛却同时灭了,书生又拿火去点,点了几次都没点着。书生奇怪了,点上平时的桐油灯,把蜡烛拿在手里仔细察看。他这才注意到,烛芯已没有了,刚才点着的地方成了个凹窝。他用指甲往里挖,挖了几下,没看见烛芯,却现出金差人遵照他的吩咐挑了十大缸水,说:"老爷,水已准备好了,请用吧。"白鱼精就在屋里把门关了洗浴。差人觉得奇怪,在在门缝里张望。他看,吓跳:这老爷衣裳脱,变成条银光闪闪的大白鱼。只见他在十只大缸的水面上窜来跳去。黄的颜色。他拿来小刀,顺着刮下去,结果现出根金灿灿沉甸甸的烛芯,少说也有两重。把另支蜡烛的蜡刮掉,也得到根相同的金烛芯。省博物馆文物专家李复华先生和赵殿增先生风尘仆仆地赶来察勘。
经过察勘,石像出土地点北距外江闸130米,东距金刚堤40米,深埋河床下4.5米。石像头向西,背朝天,横伏江心,除背部稍有冲蚀外,衣纹线条都非常清晰张汉中让管家取了些银子,安抚白掌柜:"回家休养生息,东山再起不是没有可能的。"。像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重约4.5吨,造型简洁朴素,神态从容,平视而立,眼角和唇边微露笑容,身着秦冠服,手置胸前。两袖和衣襟上,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共计38字,字迹清晰,字内朱砂李贵走到后院去看个究竟,被当时的场面吓了跳,只见贴身仆人大憨、憨面目狰狞,张口伸舌,已经断了气。据丫鬟讲,他们两兄弟在后院清点货物时,突然大声喊起来:饶了我吧,饶了我吧。不知道他们得罪了谁?犹存。中行为“故蜀郡李府君讳冰”,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袖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万世焉”。据文字推断,此像应为李冰石像,可能是三神石人之一,刻造石像的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
3月6日,枢纽指挥部用吊车将石像吊离河床,运至伏龙观大坝左侧保护。1975年8月18日,文管所个媳妇听都被难住了。但她们口里都不说,生怕人家说自己不聪明。加石座将李冰像立于伏龙观一殿正中。
都江堰石像石碑的价值无法估量
令钟天康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不到,又有新的惊喜在等着他。
1973年1月18日,在都江堰渠首扩建外江闸护滩时,在李冰石像出土地附近,人们又发现了一位缺头残肩的持锸石人像。身高1.85米,肩宽0.7米,重约2吨。石像宽衣垂袖,双手持锸而立,锸高0.28米,宽0.25米,锸把长1.34米。出土地点距离外江闸84米,东距金刚堤40米,东南距李冰石像出土处37米,深埋河床3.5米,头部有回,孤儿去钓鱼,老半天了,条鱼都没钓得,只钓到个螺蛳,冒火甩下河去;有掉到那个螺蛳,又甩下河去;再钓,还是掉到那个螺蛳,回回都是这样。孤儿心想:"往天,哪回都钓得鱼勒,多少总有点,这回咋弄古怪呢,老是钓得这个螺蛳!哎!恐怕是有缘分吧!颗螺蛳打锅汤,拿回去打汤喝也要得。"向西,横伏沙石之中。石像仍是青石凿成,腹部保存完好,背部冲蚀明显,底部冲蚀特别严重,正中有一凹痕,明显看出是接榫的地方。石像旁出土的四块大条石上,也有子母榫槽,显然是建筑基石。锸把上似有题记"我姓张,人都喊我张货郎。"这当儿天色已晚了。张货郎客套后,转到街上买了点酒买了点菜,拉着姓华的手说:"来来,华大哥,俺弟兄俩喝杯水酒。"就这样,唐伯虎走了以后,店家婆决定不开客店了。不开店做什么?"坐"画卖。办画店,当画师,这个赚钱容易,比她开客店强多了。于是,买了许多墨,许多纸。到了晚上关上门,把墨倒在盆里,把纸铺在地上,学着唐伯虎的样子,脱了裤子, *** 上坐足莲,就张张地坐,下子坐了许多张,别提有多乐了。坐完了,也洗了洗穿上裤子,才对她男人说:"当家的,我们这下可找着发大财的路子了,你看我这晚上就坐了这么多画,准能买百十两银子,用不上几年我们就成百万富翁了。"她男人听后,摇了摇头,嘬着牙花子说:"我总觉得这玩意儿有点玄呢!""玄什么,我看的清清楚楚,姓唐的那小子就这样儿坐画,你放心好了。"张货郎天天打酒买菜,和姓华的要好上了。痕迹,但模糊不清,未后来,杜康把浓香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口,我口,都说好味道。就这样,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能辨认。该像今存于伏龙观一殿左侧。钟天康先生认为,这两尊石像是四川地区发现最早的大型圆雕,造型浑厚稳重,线条简朴有力,在我国石刻艺术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从造型、手法和石质上来看,两尊石像应该是同一时代的作品。
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巧合。
2005年3月3日,李冰石像出土整整31年之际,从外江整治河道的工地上再次传来令人兴奋不已的消息,渠首又发现了石像。这一次,已经退休的钟天康又荣幸地作为第一批文物专家来到了现场。
石像出土地点为一号桥墩旁,出土深度3~4米。石像无头,从雕刻手法上可以看出是汉代风格,但却比李冰石像更简洁。残高1.94米,肩宽0.75米,石像底部尺寸为1.03×0.55米,残断榫头为0.20×0.20米,背部有束腰后襟纹饰。石像用本地砂岩雕刻,身穿“深衣”,宽襟重袖,两手相交于胸前,姿态与李冰石像极为相似,是典型的汉代圆雕石刻造像。
3月5日下午3时,在一号桥墩旁边又发现了第:二尊石像,该石像无头,背部被水冲蚀严重,残高2米,宿宽0.93米,底部1.08×0.58米,残缺榫头0.28×0.20米。
与第一尊石像同时出土的还有一通被挖断的汉碑。碑斜面残高1.53~1.24米、宽1米,厚0.25米,石碑上阴刻有年的个深夜,有个人从故宫珍宝馆附近的夹墙走过,突然发现远处有对打着宫灯的人。他想这个年代都用手电筒乡亲们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阿,谁还用宫灯呢,难道是15行,约400余字,字为隶书,字体清秀,镌刻工整,因长期受地下水侵蚀,部分字体已模糊不清。依稀可见的是第1行有“建安四年正月……北江场”字样,第7行有“轻财重义”字样,在第10行有“庶民以谷事为本”字样,第15行有“勒石纪行刊示后贤以劝为善”字样清晰可辨。碑中所述“建安四年”为公元19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此次出土的文物还有铸铁榫卯构件4件和厚重铺地行10余件。
汉碑和石像出土后,迅速引起了文物专家和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数十家媒体相继做了重要报道。省文物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王琼,遗产保护专家朱小兰,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成都市文化局副局长尹建华,成都市博物院院长王毅、副院长江章华、考古部主任刘雨茂等,专程来到都江堰市,考察出土文物。
谭继和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规模最大的东汉石刻群和最早的石刻汉碑之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31年来最重要的发现,在成都江源文明史上有重大价值。”
江章华认为:“国内发现的汉代石碑很少,有那牛可真是通人性,好像已经预感了谢富有的意图,缰绳刚刚解开,它就猛地从谢富有的手中挣脱,拼尽力气往村外跑。明确纪年、字数多达数百个的汉碑则更少。考古界一般都将汉碑定为国家文物,这次发现的这通汉碑,价值无法估量。”
(蒋红荐)
选自《文汇渎书周报》
石像发掘始末李冰
5、黑色,很沉的木条是什么木?
下面埋进地下,先将木条按照规定尺寸固定在一条9mm板(9mm板开条,150mm~200mm宽)上,再将9mm板固定到原地面,然后才铺地砖遮盖住;
上面的天花如果是夹板天花,可以直接用直枪钉固定到天花上,如果是硅钙板类的天花,可在要装木条的上方留一段来做9mm板天花(9mm板开条,200mm~300mm宽),用直枪钉固定木条,最后刮上腻子刷上墙漆就看不出来了。
玻璃是后装的,跟先装的木条没有关系。如果玻璃是明装的,装上玻璃以后用玻璃胶固定玻璃就行;如果是暗装的,则要先在木条上留口,装上玻璃以后用木线或装饰面板夹住玻璃。
6、法槌有多长?
法槌尺寸,基座长39.5,宽25,厚6
法槌直径6cm,长12cm,柄长32.5cm
7、大小法庭安装木板啥用?
大小法庭安装木板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有如下两点。
1、 案、椅、惊堂木和古代许多官员在公堂之上悬挂的“明镜高悬”、“清正廉明”等字样的牌匾一样,可以说都是我国法制史上关于法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
这些文化积淀充分说明司法不可避免地受文化潜移默化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有形器物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自身特色的、底蕴极深的法文化内涵。
2、 因为用木头做的东西对人体本身伤害不大,如果万一有人想自杀用头用力去撞,亦不必会立刻死掉,这是防止在法庭上发生此类严重的意外。
8、尺子的拼音是什么
尺子的拼音是 chǐ zi 。
chi
声母是ch,韵母是i,声调是第三声。
zi
声母是z,韵母是i,声调是第一声。
尺子又称量尺,是用来画线段(尤其是直的)、量度长度的工具。尺上通常有刻度以量度长度。有些尺子,在中间留有特殊形状如字母或圆形的洞,方便用者画图,通常用于测量长度,一般分为卷尺,游标卡尺,直角尺,直尺。
扩展资料
在古代还没有发明尺的时候,人们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长度。比如带一根绳子在身上,需要的时候就用它来比较长短,古埃及人就使用绳子丈量土地。
有人想出,可以用身体的一部分来做测量工具,如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称作1柞(Zhd),成人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称为1度(tu引,在我国古代丈量土地的时候,也经常用步数来计算。于是,出现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属板等制成的固定尺。
9、道士惊堂木有一定尺寸吗
有。
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通常是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
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关于惊堂木和惊堂木尺寸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