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古代的凉是指什么,以及古代凉人是什么人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古代西凉指的是哪个地方
- 2、古代的三凉是什么意思
- 3、古代西凉指的是哪个地方?
- 4、凉的成语
-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凉字有什么含义
- 6、古代大凉再中国现在什么地方
- 7、寒冷古代怎么说
- 8、中医里说的“寒、热、温、凉”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 9、古代西凉指的是哪个地方
- 10、凉的指的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西凉指的是哪个地方

古代西凉又称凉州,即今甘肃省武威市。
西凉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西汉刘彻把其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在西汉以前有月氏占领,后来汉武帝在姑臧设立武威郡,归属凉州。武威,简称武或凉,古称凉州、姑臧、雍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截至2020年,辖1个区、2个县和1个自治县,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聚居着汉、藏、回、蒙等41个民族。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武威市常住人口为1464955人。
武威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古,西通新疆。是对外开放城市,甘肃省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西部重要的交通隘口城市。武威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葡萄酒城。
武威市地形
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局部地形复杂。地形可分为三带,南部祁连山区,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间,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气候冷凉,降水丰富,有利于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中部平原绿洲区,海拔1450米—21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粮、油、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北部荒漠区,海拔1300米左右,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是沙生植物、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境内最高峰天祝冷龙岭主峰咔哇掌位于县境西北,海拔4872米,最低点民勤白亭海位于民勤县北部,海拨1020米。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凉
2、古代的三凉是什么意思
在这里凉是冷落的意思,三凉就是冷落三次。姑娘刚生下来的时候被父母冷落,结婚后冷落了父母,而上了年纪又被儿媳冷落。
3、古代西凉指的是哪个地方?
西凉,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自西汉建武威郡以来名字换了多次,匈奴族统治河西走廊时称姑臧,西汉占领后建武威郡,东汉称西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大时把大半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周围几省,史称凉州。李广后裔李暠,公元400年建立了西凉王朝,在敦煌称“凉公”。
时代背景:
李氏为凉州大姓。李暠先祖历仕两汉、魏晋及前凉为郡守。北凉神玺元年(397),吕文和后裔建立的后凉式微,沮渠男成兄弟起兵并举段业为凉州牧,以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以李暠为效谷县令。
约隆安二年(398年)孟敏死后,众人举李暠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并向段业称臣。段业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兼任护西胡校尉。
隆安三年(399年),段业自称凉王,索嗣欲杀李暠反被击败,段业杀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并分出敦煌郡的凉兴、乌泽,晋昌郡的宜禾三县设置凉兴郡,升任李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
4、凉的成语
凉的成语如下:
1、炎凉世态 [ yán liáng shì tài ]
释义:炎:指亲热。凉:指冷淡。世态:人情世故。指有的人得势时就巴结奉迎,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三夫人是个女流之辈,只晓得炎凉世态,那里管甚么大道理?”
白话译文:那三个女人都是小女子,只知道巴结奉迎,对人冷淡,哪知道什么大道理。
2、天末凉风 [ tiān mò liáng fēng ]
释义: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白话译文: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
3、满目凄凉 [ mǎn mù qī liáng ]
释义: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出处: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白话译文:川原犹如水洗一般,城镇被荒废,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4、世态炎凉 [ shì tài yán liáng ]
释义:指在别人有钱有势时就巴结,别人无钱无势时就冷淡的现象。世态:社会上对人的态度。炎:热烈。凉:冷淡。
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也索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
白话译文:也就索性把社会上的冷淡态度暗自藏于心中。
5、辨日炎凉 [ biàn rì yán liáng ]
释义: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出处:《列子·汤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白话译文:日出的时候天还凉着,等太阳升起到正中天(中午)时感觉就像泡在温水里,这不是因为离得近了才会热,离得远了才会凉吗?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凉字有什么含义
【凉】指凉气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天将要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3.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五千仞”形容它的高。古人以八尺为一仞。
4.胡尘:指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民族的泛称。
5. 王师:指宋王朝的军队。
6.海:指黄河。
7.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摩天:碰到天。
8.遗民:北方沦陷区的人民。
9.胡尘:指金兵铁骑扬起的尘土。
10.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古诗今译 】
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
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
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6、古代大凉再中国现在什么地方
凉,为古代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地区建立的政权名。东晋十六国时期,许多势力都自称国号大凉。如前凉(张寔)、后凉(吕光)、南凉(秃发乌孤)、北凉(沮渠蒙逊,一说为段业)、西凉(李暠)及隋末唐初的大凉(李轨),都曾在凉州建立政权。
前凉(317-376年):位十六国时期汉族张寔所建。是十六国时期享国最久的国家。都姑臧。盛时疆域覆盖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晋书·志第四·地理上》载:是时中原沦没,元帝徙居江左,轨乃控据河西,称晋正朔,是为前凉。
后凉(386年-403年):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吕光(吕光的先世为汉高祖皇后吕雉的族人,“诛诸吕”事起,其先人吕文和逃脱,西奔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与氐人杂居)建立的政权。其国号以地处凉州为名。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部和宁夏、青海、新疆一部分。从先秦至南北朝,氐族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等省的交界处。南北朝以后,氐族逐渐融合于汉族等民族中。
南凉(397年-414年):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族秃发乌孤所建。都乐都今属青海),盛时控有今甘肃西部和宁夏一部。秃发即“拓跋”的异译。鲜卑族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麓的鲜卑山。属于通古斯人种。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金发黄胡子,具有白种人的相貌特征。鲜卑族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秃发部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今天的鲜卑族,大多数的古鲜卑人后裔都融入了汉族,还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更少的一部分演变为了锡伯族。“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都是siwe的同音异写。锡伯族的祖先是东胡系的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以“畜牧迁徙,射猎为业”。公元48年以后从大兴安岭迁移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往南迁徙。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政权,而另一部分以“室韦”为号,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其中的一部分室韦成为锡伯族的祖先。
北凉(397或401-439):十六国时期,由匈奴支系卢水胡族的沮渠蒙逊所建立;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建立者为汉族人段业,此说是以蒙逊堂兄沮渠男成拥立段业称凉州牧,并改元神玺为立国之始(397年)。401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灭段业,亦有人以此为北凉立国之始。北凉都张掖,412年迁都姑臧(今甘肃武威)。沮渠蒙逊(366—433)即北凉武宣王,临松卢水(今甘肃张掖)人,匈奴族(汉化),十六国时期北凉的建立者,军事统帅。公元401—433年在位。沮渠蒙逊的祖先为匈奴左沮渠(官名),后来便以沮渠为姓。匈奴的英文名是hun,由古北亚人种和原始印欧人种的混合。沮渠蒙逊为汉化匈奴人。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政权,史称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433年蒙逊子沮渠牧犍继位。439年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牧犍弟沮渠无讳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凉。460年,高昌北凉为柔然所攻灭。
西凉:为十六国时期汉族李暠所建。都酒泉(今属甘肃)(一说敦煌)。盛时有今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西抵新疆葱岭。
7、寒冷古代怎么说
“寒冷”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由寒和冷同义联合构成。古代词汇大多为单音节,即一个词一个字。那么,“寒冷”在古代可以说“寒”,也可以说“冷”。
《说文解字》:冷,寒也。寒,冻也。《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可见,寒和冷在程度上有差别,由凉而冷,由冷而寒。古人表述时会根据人对低温感受区别使用。例如: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寒指严寒,很冷。
另从对仗关系也能看出:寒-暑、冷-暖。
8、中医里说的“寒、热、温、凉”是什么?与什么有关?
“寒、热、温、凉”是对中药学中药物作用的原始分类。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无论食物还是药物,凡有味道者,必有特性,不是属于寒凉,就是属于温热。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人、因时、因地的灵活运用,才能使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
1、 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如身体内寒气较重、气血两亏的虚弱之人,要不分季节多吃温热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葱、韭菜、生姜等,这样身体才会产热,使机能兴奋、增加活力,血脉畅通。
2、 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气候的变化说到底就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温度高时人要多吃寒凉的食物清热,温度低时要以温热的食物保暖祛寒。
3、 在什么地方就吃什么地方的食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因气候、地理的不同都生长着不同的食物,最明显的就是炎热之地多盛产寒冷质的水果,如香蕉、西瓜、甘蔗等,而寒冷地区多生长洋葱、大葱、大蒜以及土豆、大豆等平、温的食物。
9、古代西凉指的是哪个地方
古代西凉指的是甘肃西部酒泉、敦煌一带。中国历史上的“凉州”,不仅仅是今天的甘肃凉州区。自汉朝建郡以来,“凉州”的名字换了多次,有时叫“武威”,有时叫“姑臧”,有时叫“西凉”,有时叫“前凉”,其疆域也时大时小。最大时,把大半个甘肃都占了,还扩延到周围几省,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不过,凉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能以其地盘的大小来衡量。
公元400年,敦煌太守李暠,趁中原战乱之际,在众人推举下,在敦煌建立了地方政权--西凉国。定都敦煌,建元庚子。西凉庚子是中国历代帝王中唯一用天干地支作为年号的。公元405年迁都酒泉,改元建初。经三传,公元421年西凉国被北凉所灭。狭义的西凉指凉州一带,凉州下辖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八郡。
10、凉的指的是什么
凉指的是冷 凉爽的意思
关于古代的凉是指什么和古代凉人是什么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34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