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列国自有疆,列国自有疆的意思

导读1、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前出塞挽弓当挽强》作者:杜甫原文: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注释:...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列国自有疆,以及列国自有疆的意思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挽:拉。

2、当:应当。

3、长:指长箭。

4、擒:捉拿。

5、列国:各国。

6、疆:边界。

7、苟能:如果能。

8、侵陵:侵犯。

9、岂:难道。

翻译: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赏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塞下曲·挽弓当挽强

杜甫 塞下曲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及注释】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1、挽:拉。

2、当:应当。

3、长:指长箭。

4、擒:捉拿。

5、列国:各国。

6、疆:边界。

7、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前出塞诗第一首中的开边一何多照应。

8、苟能:如果能。

9、侵陵:侵犯。

10、岂:难道。

【赏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5]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前出塞的诗意

前出塞的诗意

《前出塞》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出塞:古代乐府民歌的一种曲调,内容多是歌唱边塞将士生活的。

2、挽弓:拉弓。

3、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有很大的力气,但射得远。

4、长:这里指长的箭。这种箭飞行更稳定,杀伤力更大。

5、列:分立,建立。

6、疆:边界,领土。

7、苟:如果。

8、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9、岂:难道。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

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

深院月斜人静。

【赏析】

这首词是事后的追想,时间是月明之夜;地点是深院之中。司马光不以词作著名。然而,在北宋词风甚盛之时,一些名臣如韩缜、韩琦、范仲淹都能在事业之余写出很好的词,司马光也不例外。他的词作不多,今天遗留下来的只有三首,多系风情之作。此词中的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即是写情的佳句。这说明,司马光并非假道学,而能表达真率的感情。上片写宴会所遇舞妓的美姿,下片写对她的恋情,开头两句,写出这个姑娘不同寻常:她并不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只是松松地换成了一个云髻,薄薄地搽了点铅粉。次两句写出她的舞姿:青烟翠雾般的罗衣,笼罩着她的轻盈的体态,象柳絮游丝那样和柔纤丽而飘忽无定。下阕的头两句陡然转到对这个姑娘的情上来: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以理语反衬出这位姑娘色艺之可爱,惹人情思。最后两句写席散酒醒之后的追思与怅惘。这首小令在只幅之内把惊艳、钟情到追念的全过程都反映出来,而又能含蓄不尽,给人们留下想象的余地,写法别致。它不从正面描写那个姑娘长得多么美,只是从发髻上、脸粉上,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个淡雅绝俗的美人形象;然后又在体态上、舞姿上加以渲染:飞絮游丝无定,连用两个比喻把她的轻歌曼舞的神态表现出来。而这首词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歇拍两句。当他即席动情之后,从醉中醒了过来,又在月斜人静的时候,种种复杂的感受都尽括在深院月斜人静这一景语中,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

2、句子解释: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秦陵,岂在多杀伤

你的问题中有错别字,这是一首诗的后四句,原诗如下:

前出塞(其六)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战马,要擒住敌人,先擒住敌人的首领。因为马倒了,敌人就掉下来了;首领被擒,敌人就会溃不成军。杀人也要有个限度,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域。如果制止了敌人的侵略就行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希望能帮助你。

3、前出塞其六意思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4、《前出塞》的意思?

【意思】

《前出塞》共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

第二首: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

第三首: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

第四首: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

第五首: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

第六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

第七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

第八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

第九首: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全诗】《前出塞》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赏析】

整组诗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由征夫直接诉说自己的故事,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种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

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

5、《前出塞》其六中“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什么意思?

个人感觉这首诗的前两联和后两联没啥联系。我的理解是,“杀人有一定的限度,国家也有约定的界限”。这句不是重点,重点是下一句:假如能够制服欺凌,为何要多伤人命呢。作者在这里想强调一种积极的战略防守,而非穷兵黩武式的一味讲求进攻和杀伤。我总感觉这是作者没事儿的时候瞎说着玩儿的,因为前后句没有条理,也没有联系。作为一首阐述军事思想的诗作这显然是不够严密的,可见是随手拈来的。学校老师分析出的一大堆东西好像扯淡一样。

6、前出塞的意思

前出塞译文: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这首诗出自杜甫的《前出塞九首》的第六首。

《前出塞九首》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朱鹤龄说这九首诗是为天宝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为了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边地不断发动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不义战争。

天宝六载(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年)又令哥舒翰领兵十万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过半,血流成河;天宝十载(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攻南诏,死者六万;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禄山攻契丹,两地百姓深受其苦。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扩展资料:

在战场上用弓和箭都要用最好的,射人要先射他的马,抓敌人要先抓他的首领,这几名描述了战场上的战况,但是战争带来的只有死人,想要阻止别人(国)的侵略,并不在于多杀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强烈的不满。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

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出塞九首

7、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的意思

意思是: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其六》。

原文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如下: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注释如下:

挽弓:弯弓。拉弓。

挽强:拉强弓也。

列国:指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泛指各国并存的某一时期或各个国家。有说‘立国’。

有疆:有疆界。马援立铜柱为界,所谓列国有疆也。

苟:苟且。如果。

制:制止。

侵陵:亦作“侵凌”。侵犯欺凌。

岂:怎。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天宝十载(751年)左右,一说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出塞九首·其六

8、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用弓就要用强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战马,要擒住敌人,先擒住敌人的首领。因为马倒了,敌人就掉下来了;首领被擒,敌人就会溃不成军。杀人也要有个限度,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域。如果制止了敌人的侵略就行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9、前出塞的诗意

前出塞的诗意

《前出塞》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出塞:古代乐府民歌的一种曲调,内容多是歌唱边塞将士生活的。

2、挽弓:拉弓。

3、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有很大的力气,但射得远。

4、长:这里指长的箭。这种箭飞行更稳定,杀伤力更大。

5、列:分立,建立。

6、疆:边界,领土。

7、苟:如果。

8、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9、岂:难道。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

杜甫 横吹曲辞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余里,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及注释】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1.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2.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3.苟:如果。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赏析】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

作者:杜甫

原文: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挽:拉。

2、当:应当。

3、长:指长箭。

4、擒:捉拿。

5、列国:各国。

6、疆:边界。

7、苟能:如果能。

8、侵陵:侵犯。

9、岂:难道。

翻译: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

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赏析:

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关于列国自有疆和列国自有疆的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3488.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