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约法三章的意思和典故,约法三章的意思和出处

导读1、应该如何理解成语“约法三章”?成语背后有何典故?汉高祖刘邦攻进秦国都咸阳,攻占皇宫后,见皇宫内珠宝首饰成千上万,极品美女。贪婪大起,淫念也大起。一个穷亭长有了这...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约法三章的意思和典故,以及约法三章的意思和出处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应该如何理解成语“约法三章”?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应该如何理解成语“约法三章”?成语背后有何典故?

汉高祖刘邦攻进秦国都咸阳,攻占皇宫后,见皇宫内珠宝首饰成千上万,极品美女。贪婪大起,淫念也大起。一个穷亭长有了这么多的钱,有了这么多任他糟踏的女人,兴高采烈。瞬间把他自己为何赶到咸阳的事儿忘记了,一味高乐不上。将军樊哙说,“全民公主自尊自爱!这般个人行为冷了众将士的心!”汉高祖刘邦大喝一声:“狗奴才,胆敢辱我!” 抬起给了樊哙一个嘴巴。樊哙禁不住嚎啕大哭。

啼哭惊扰了已经宫外孕厕所里排便的刘邦,刘邦擦了臀部,仗剑闯入宫中,大声说道:“汉高祖刘邦小孩,这般不知高低,等眼瞎,如何认你进行了全民公主!” 来自秦王三十六宫七十二院的嫔妃彩女见状一哄而散。汉高祖刘邦原本喝酒吃得烂醉如泥,见了刘邦白晃晃的宝刀,顿时吓得醒酒。急忙对刘邦说:“爱卿休得气愤,都是我的错误!请爱卿有以教我!” 汉高祖刘邦、刘邦乃共商大计。“约法三章”详细具体内容,即“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致伤者刑,及盗抵罪。”意思是告咸阳父老乡亲先亲,以下三章是法案,一是行凶得人是死刑,二是致伤得人惩处酷刑,故意伤害罪和偷盗需付对应的义务。

还说:“余悉去除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初。凡吾因此来,为父老乡亲灭害,非有一定的侵暴,无恐!”意思是,秦代以往干什么官的,之后或是什么官,我到这里来,是为乡亲们灭害,不容易损害你们的权益的,大伙儿不要害怕。大伙儿或许都懂,在西楚霸王项羽正与秦兵深陷奋战的时,汉高祖刘邦首先攻占函谷关,杀进了咸阳城。这时,秦二世已被暗杀,秦王子婴捧着玉玺,赤裸着身子,跪在马路边向汉高祖刘邦缴械投降。这一情景,意味着秦帝国的衰亡。

尽管秦朝灭亡了,但是,咸阳以及周边城市的公共秩序依然很错乱。尤其是,在这里兵慌马乱之时,大秦帝国从前的严刑峻法,依然像一把把利刃,悬在普通百姓的头顶。在历史的危急关头,方可表明出男儿本色。应对忐忑不安的咸阳老百姓,为了能稳定人的内心,一贯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面貌观人的汉高祖刘邦, 居然仅仅约法三章:父老乡亲们,不用慌乱,我们来一个承诺,大家官衙只注重三条。凶犯抵命,致伤者及其盗窃者各自以酷刑抵罪。此外,原来的其它一切法律法规,均与废除。

2、约法三章的成语典故

约法三章,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约法三章相关典故内容。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指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汉语文字】约法三章

【汉语拼音】yuē fǎ sān zhāng

【词语解释】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字词解释】约:商议确定;法:法律。

【成语性质】中性词。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

成语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成语示例

《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

耶律楚材《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约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一回:“这位继室夫人生得十分精明强干,成亲的第三天,便和督办约法三章,约定从此以后,不许再娶姨太太。”

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附:刘邦后来认为三章大律太简略,难以适应统治的需要,萧何便在秦律的盗、贼、囚、捕、杂、县六篇外,又增设户、兴、厩三篇,形成《九章律》,至此汉朝律令基本成行。

成语典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 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 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原文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诬蔑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译文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zhǐ,纸)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3、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典故?

关于"约法三章"这个典故,来源于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秦二世三年,就是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大军顺利进入关中,驻扎在离咸阳不远的灞上。秦王子婴一看战不成,守也使不得,只好向刘邦投降。秦始皇建立的强大的秦朝帝国就这样灭亡了。

于是,刘邦大军进入咸阳城,将士们开始抢夺金银财物。刘邦也深入宫中,但见各种珍奇古玩、金银珠宝琳琅满目,又见美女如云,刘邦顿时神魂颠倒,飘飘欲仙。他没多想,就往胡亥的龙床上一躺,闭目养起神来。

这时,刘邦手下的爱将樊哙突然闯了进来。樊哙一进门就直言不讳地说:"沛公是想取得天下呢,还是想当个富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朝灭亡的祸根。请速还军灞上,切莫迷恋于此!"

刘邦一听,觉得樊哙之言不无道理,但他又确实舍不得离开。这时正好张良走了进来,劝道:"秦如此无道,为天下人所痛恨,所以我们才起兵攻灭他。沛公刚入秦都,便想在宫中寻欢求乐,这岂不是重蹈秦辙吗?我劝沛公切莫因为图一时快活而毁了大业!古人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请沛公依从樊哙之言,从速离开这里!"张良一席话,令刘邦幡然省悟。刘邦当即下令兵士查封皇宫府库,然后带领众将士返回灞上军营中。

为了安民,刘邦遍召当地父老乡亲,公开宣布说:"现与诸位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时苛法全部废除!凡官吏民众,均不必惊慌。"随后,刘邦派出使者,协同各地原来的秦吏,将这著名的"约法三章"通告各地,受到秦地民众的欢迎,他们奔走相告。这一正确决策,对日后刘邦称王并建立汉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耶律楚材曾在《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诗中赞叹道:"约法三章日,恩垂四百基。"

刘邦因"约法三章"受到民众的拥护,为他后来夺得天下打下了基础。看来,这"法"大可治军治国,小可规范个人行为。健全的法制,是国富兵强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常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约法三章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约法三章 成语.约法三章.的拼音:yuè fǎ sān zhāng 成语.约法三章.的典故: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成语.约法三章.的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用成语.约法三章.的 造句: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5、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

刘邦(汉高祖)占领秦都城咸阳后,为了收揽人心,废除秦朝的一些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与父老约.

6、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意思及故事

关于我国的成语典故非常之多,比如约法三章、闻鸡起舞、围魏救赵、画龙点睛、大公无私等等,而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约法三章的意思及故事,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汉高祖刘邦了,《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 汉高祖刘邦

约法三章的意思: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约法三章的三条条款:

1、凡杀人者要被处死偿命

2、凡伤人者要抵罪

3、凡盗窃者也要判罪

上面就是约法三章中的三条条款,约法三章的主人公是谁?就是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意思我们上面也是为大家详细的讲到了,这个成语流传到至今主要也是主要对人们的一种简单的约束,好了说了这么多,我们在来具体的看看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故事:

公元前206年,刘邦统率大军攻入关中,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这里离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只有几十里路了。这时,秦二世胡亥已被赵高杀死,继位的是胡亥的侄儿秦王子婴。子婴眼看大势已去,再也无力抵抗,便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皇帝的印)出城像刘邦投降。有几位将领建议刘邦把子婴杀掉。刘邦摇摇手说:“不能。现在秦王已经投降,如果再杀掉他,那是不得人心的。”他将秦王交给手下人看管,率领大军进入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 ,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上一页 0 /2 下一页

7、约法三章的典故

典故有一类是事典,事典的概念比较清晰,指由古代故事所构制的词语,如“刻舟求剑”、“完璧归赵”等等。我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约法三章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

约法三章,拼音yuè fǎ sān zhāng,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历史故事来源

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 好酒及色 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 止宫休舍 ,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好在刘邦手下诸将中还有头脑清醒的人,不断地提醒着他。

比如,樊哙对他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 秦所以亡天下 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 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

刘邦还军灞上后,便召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发布安民告示: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关于刘邦的 约法三章 ,有三点值得注意:首先,它是刘邦由农民起义领袖向地主阶级代表转变的标志。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 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的现象屡见不鲜,是合理的。在根据 约法三章 ,如果谁敢于再像陈胜、吴广那样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处死。因此,这是保护地主阶级生命财产的法令。

其次,命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实际上是保留了秦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并使之为自己服务,他们 行县乡邑 ,将刘邦的 约法三章 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保护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利益。第三,更为直接的是,刘邦当众宣布怀王与诸侯的约定,并刻意笼络人心,一再表示他率军入关是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 ,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关中地主集团的好感。于是,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而刘邦则辞让不受,说: 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这样一来, 人又益喜 ,他们终于消除了对刘邦的怀疑和戒备,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样,刘邦在未来与项羽对关中的争夺中,已经棋先一着了。

8、约法三章什么意思

约法三章原指刘邦进入咸阳,废除秦法之后制定出三条简单法令。后泛指约好或提出几条规定,大家共同遵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译文: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的人处死,打伤人或者偷盗,抵偿相应的罪名和刑罚。

示例: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约法三章,作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反义词

为所欲为 [ wéi suǒ yù wéi ]

释义:为:做。欲:想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出处:《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耶?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随心所欲。

9、约法三章是什么意思

约法三章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拼音:yuē fǎ sān zhāng。出自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背景故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

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并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扩展资料

约法三章先关人物介绍

1、刘邦

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出身农家,豁达大度,不事生产。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

2、樊哙

沛人,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法三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樊哙

10、“约法三章”是什么典故?最早出自哪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能够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在生活中,我们对话经常用到的成语基本上都有着历史典故的。比如,拔苗助长、南辕北辙、望梅止渴、四面楚歌等等。有个成语叫做“约法三章”。约法三章的意思是订立大家都要遵守的规章条例,来尽量保证不会出现矛盾、冲突。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领大军先一步项羽攻入了关中,到达了秦朝都城咸阳外的霸上。秦三世子婴贪生怕死,见大势已去,就选择了投降,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刘邦进了咸阳城之后,贪图荣华富贵的劣根性又出现了,想要住在豪华的宫殿里,去国库里拿银子。他的手下樊哙和张良告诫他不要这样做,免得失去了民心。

刘邦虚心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的士兵去看管皇宫和国库里的金银珠宝,派人去登记关中的人口数量。之后,就将军队驻扎在霸上。另外,刘邦还把关中的老百姓们召集在了一起,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说完了这句话后,老百姓们都十分拥护他。刘邦这样的举动,深得老百姓的爱戴。

刘邦如此有野心的举动,自然会引起项羽的不满。在项羽准备攻打刘邦之前,刘邦亲自到项羽的军营去见项羽,向她解释了一番。张良为刘邦出了一计,让刘邦在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中全身而退。

关于约法三章的意思和典故和约法三章的意思和出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3818.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