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者,以及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的作者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内容是什么?作者?
- 2、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谁作的?
- 3、“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 4、我国的第一幅春联是啥?作者是?
- 5、新三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谁写的?
- 6、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什么
- 7、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
- 8、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意思
- 9、史上第一副春联的作者是谁
- 10、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内容是什么?作者?

孟昶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亡国的头一年,即公元934年春节之前,他创作了被称做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宋史·蜀世家》:“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与南唐后主李煜一样,都将祖上传下的国家亡于赵匡胤之手,孟昶亡国还早于李煜整整三十四年。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却写下了足以流传千古的流丽词章,孟昶缺少李煜的才气,写不出那种光照千古的东西,他平庸的想像力也只能在雕章琢句上下点功夫,但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他那两句意思干瘪的联句,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的一种新的文体。赵匡胤亡了孟昶的国家,而孟昶所倡导的贴春联的习惯,却成为宋代以后一项不可缺少的民间传统。有王安石的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歌题目叫《元日》,也就是今天所谓大年初一的意思。诗中纪录了当时老百姓过春节,依旧是按照流传了多少年的习惯,在自家门前挂上桃符。不过,依照《古今对联集锦》作者的理解,王安石诗中的桃符,应该已经是新式的春联而非旧式的桃符了。只是在王安石那个时代,春联这个名称还未正式诞生,因此人们仍然按沿袭的习惯将它称为“桃符”罢了。
春联这一文学形式被官方正式肯定,当在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定都金陵,为了体现普天同庆的意思,除夕前,命公卿士庶人家门前均须加春联一副,且亲自微服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到他这时候,已经不像孟昶那样,只顾着自己“纳余庆”,只在自家门前张挂佳词联句,而要大家跟着他一起来凑热闹了。而且,原先或画或写,用的是桃木板,到了这个时候,也终于改换成为红纸了。自此,对联便正式登堂入室,成为士大夫乃至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种文学样式,流传至今。
2、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谁作的?
是后蜀君主孟昶所作。
他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3、“佳节号长春”的上联和来历
“佳节号长春”的上联是新年纳余庆,来历如下: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
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年除夕,命学士为词,写桃符,放在寝门左右。末年(964年),学士辛寅逊写词,孟昶认为写得不好,便自己提笔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成为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扩展资料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出名的原因: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上联是指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是指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此联是迎春祈福之辞。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后蜀的都城成都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自己的生日即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
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我国的第一幅春联是啥?作者是?
我国文字记载最早春联
时间:公元964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
作者:后蜀主·孟昶
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佳节号长春
5、新三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谁写的?
春联的由来
春联,俗称门对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面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每逢春节,人们总要用新桃符替换旧挑符。王安石“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先是叫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从此,题桃符便演变成写春联了。后来,由于纸张大量生产,人们逐渐用纸代替桃木板。这便是贴春联的开始。
春联普及盛行于明朝。据《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微行出观,以为笑乐。”而且,他还为王公大臣们御书春联。赐给中山王徐达的对联是:“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赐给陶安的对联是:“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由于皇帝身体力行,再加上文人墨客的喜爱,广大群众的传播,春节贴春联便作为风俗习惯流传下来。
P.s:“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空。”意为:他乡的你现在好吗?吃年夜饭时少了你,新桃换旧符时少了你,喝屠苏酒时还是少了你,相思的美酒里却又多了你!
6、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幅对联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
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
扩展资料: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联
7、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作者是孟昶。
过年贴春联,平淡无奇。但春联的历史其实并不如想像的那么久远。
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公元九六四年春节,后蜀后主孟昶,于桃符上自拟“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悬挂于寝门之上。这是有记载最早的春联。从字面看,吉祥如意,应时应景。
释义:新的一年承接着先祖的遗泽,美好的节日昭示着春意常在。
孟昶这位十五岁登基的少年天子,此时已做了三十多年太平皇帝,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因这副对联在文化史上留下宝贵一笔,却也不幸成为预言自家悲剧命运的“乌鸦嘴”,实是始料未及。
话说此时中原地区,已是宋太祖赵匡胤坐了龙床,雄心勃勃要统一全国。春联贴出去的第二年正月,北宋大将王全斌攻灭后蜀。为治理新征服的土地,宋太祖派参知政事(副宰相)吕馀庆前往成都主政。而孟昶降宋不久,就迎来宋太祖生日“长春节”。
于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匪夷所思地应验了。孟昶投降后,被送至汴京开封,七天后神秘暴卒。一年前的春联,顿时犹如一副黑色幽默的挽联,也成为此后谶纬学的典型教材。
然发生在蜀地的预言不止这一宗。
早在二六三年,同为末代皇帝的蜀汉后主刘禅改元“炎兴”。按五行之说,汉属火德,“炎兴”本意是祈愿蜀汉中兴。但仅四个月后,魏国权臣司马炎派兵灭蜀。两年后,司马炎代魏自立,建立晋朝。“炎兴”二字神奇而又另类地精确预言。
灭亡别国的北宋,后来也遭遇天理循环。一一二六年,北宋末代皇帝宋钦宗即位,年号“靖康”。仔细看,二字可拆解为“十二月立康”,果然靖康二年金兵灭北宋,俘虏徽、钦二帝,当年十二月康王赵构被拥立称帝,是为宋高宗,开启南宋。
北宋原本每年春节实行放假七天的“黄金周”,但高宗战乱中即位,自然是过不好年,后连续十多年动荡频仍。直到宋金议和后的一一四二年,战火基本平息,高宗才宣布春节放假五天。
8、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意思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
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9、史上第一副春联的作者是谁
关于我国春联的起源和发展,说法大都比较一致,但对我国第一春联的作者到底是谁,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有文字记载的说法至少有4种: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宋史·蜀世家》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按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明清以来,一般都采用最后一说。
10、中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什么?
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是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创作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从中反映了五代时期川蜀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扩展资料:
对联的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对联
关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作者和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的作者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4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