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诗经蜉蝣给我们的人生启示,以及多角度欣赏 诗经 蜉蝣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诗经:蜉蝣
- 2、浮生一日,蜉蝣一世,任何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是什么意思?
- 3、读《诗经.曹风.蜉蝣》: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蜉蝣
- 4、读《蜉蝣的一生》有感
- 5、诗经·曹风·蜉蝣 抒发了什么感情
- 6、诗经·曹风·蜉蝣 抒发了什么感情?
- 7、读巜蜉蝣.曹风》
- 8、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什么意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 9、诗经10 | 蜉蝣,浮生一时,蜉蝣一世
- 10、蜉蝣是很多诗人描绘的对象,诗人们借蜉蝣表达什么感悟?
本文目录一览:
1、诗经:蜉蝣

《 诗经:蜉蝣 》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注释 :
1、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
2、楚楚:鲜明的样子。
3、采采:华丽的样子。
4、掘:穿,挖。阅:穴,洞。
5、说:止息,歇息。
译文 :
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漂亮。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的归宿在何方?
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华丽。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将安息在何方?
蜉蝣初生穿穴出,像你麻衣自如雪。
我的心中多忧伤,我将歇息在何方?
赏析 :
看蜉蝣而叹人生,绝非无病呻吟。倘若人们自以为蜉蝣生命短暂(不过一天时间,朝生暮死、而沾沾自喜,加以嘲笑,这种心态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实际上也是在嘲笑自己。
人生何其短暂:弹指一挥间,转眼就是百年。谁能抗拒死亡的到来?
咱们的祖先,大多只看到眼前的实际利益。要么立功立德立言以求千秋万世不朽,要么纵情声色犬马及时行乐,要么求仙访道以图长生不老。大概,弗洛伊德所说的“死亡本能”在咱们祖先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不妨把这叫做“向生而死”:它看重现世,只顾今朝,哪管身后。这同蜉蝣营营苟苟的一生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与此相反的态度是“向死而生”:既然死亡是不可超越的绝对界限,那么死后人的归宿在哪里?由此思索短暂的一生怎么度过,对死后有什么影响?人生的一切根本问题,在这种思索之中都要被一一检视和审查。
这是基于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深刻反省。我们从《蜉蝣》中读到了这种反省,在庸庸碌碌的叹息中听到了空谷音似的反响。
2、浮生一日,蜉蝣一世,任何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是什么意思?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任何生命都值得被尊重的意思:
一辈子很长,长到望不到尽头,一辈子也很短,短到似乎转瞬之间高考,毕业,成家,中年,老年
自然界中,有一种生物叫蜉蝣,从卵到幼虫阶段,在水中历经3年,数次蜕变,最终成虫。
成虫不食,浮出水面,展翅高空,觅寻佳偶,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后,在一天之内相继死去。雌蜉蝣死前产卵于水中,在生命即将终结之前,完成了自身生命的延续。
蜉蝣从出水到死去,仅有短短的一天,因此,便有了“浮生一日,蜉蝣一世”的说法。
同蜉蝣相比,人的一生,是幸运的。
27mm,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
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然而在它这短短的生命中,却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生活习性与生长繁殖:
蜉蝣的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雌虫产卵于水中,卵微小,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
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稚虫期一般1一3年,一般脱皮20一24次,多者达40次。稚虫取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种类捕食水生节肢动物。
稚虫充分成长后一般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此时虫体与成虫相似,但体色较成虫灰暗,行动不活跃,呈静休状态,不能交尾。
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蜉蝣变为成虫后还要脱皮。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最短仅一天而已,多数只能存活数小时,少数最多为7天,故有朝生暮死之说。蜉蝣成虫在其短暂一生(一天)中负责交配,它必须找到配偶,必须完成交配并产卵,然后在完成一生的使命后,平静地死去。
蜉蝣短暂的一生
成年成虫用它生命的尺度,去丈量时间的长度,它的一世,人类的一天。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为了爱生,也为了爱死,更根本的:一切为了繁殖,为了延续。
02生命的衍生
文学作品中的
感叹于蜉蝣生命的短暂,也感叹于它的惊奇。人本身无法独立于万物生灵而独自生存,借由蜉蝣这一生物的启发,古今中外,诞生诸多有关生命、人生意义的优质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蜉蝣生命的升华,生命虽短,但丰富了内容。总说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历史上诸多传奇的伟人事迹,其本质无不与蜉蝣相类似。
生命的衍生一,以下选自《蜉蝣——人生的一个象征》——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和重要的散文作家,佚名译。
“老蜉蝣说:我看见好几代蜉蝣出生、长大,最后又死去在我的一生中,为了我们这树丛里同胞的福利,我参加过多少次政治斗争啊;可是只有法律而没有道德配合,政治仍旧不能清明,因此为了增进全体蜉蝣同胞的智慧,我又研究过多少哲学问题啊!我们这一族蜉蝣必须随时戒慎警惕,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变得像其他树丛里历史较为悠久的别族蜉蝣一样,顷刻之间,走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我的朋友常常都来安慰我,说我有生之年,尽享荣耀,身后之名,必可流传千古。可是蜉蝣已死,身后之名还有什么用呢?”
“我劳碌追逐一生,没什么乐趣,只有想起这世间万物,不论人虫,若能够长寿并为公众谋取利益,便足以自我告慰;再听听蜉蝣小姐和蜉蝣太太们的高谈阔论,或者偶尔从可爱的白夫人那里得到嫣然一笑,或者清歌一曲,那我在暮年也就心满意足了。”
自拟为蜉蝣,讲述自己的故事。众所周知,富兰克林是美国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老蜉蝣讲到自己参加过政治斗争、研究过哲学问题,劳碌一生,乐趣很少。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线索,那就是老蜉蝣奋斗一生,最关心政府是否贤明公正、宽仁待民,没有法律的配合,政治依然不能清明。
为了增加全体蜉蝣同胞的智慧,老蜉蝣研究哲学,为公众谋取利益等。或许,这就是富兰克林的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你不得不对这只老蜉蝣敬佩万分!
有生之年,如何行事,如何为人,一切都是选择,每一个个体,都是活生生的人生。生命何其之短,唯有活得精彩充实,才不枉此生。人的一生如何度过,一切也只是在于个人选择罢了,每一个个体的人生,都不同。
每一个曾教我们怎样度过人生,怎样恋爱、怎样选择等等的人,在接受意见之前,我们是否能先想想给自己建议的人的人生是怎么样的?
说到底,这不过是永恒性痛点中的一个罢了。
生命的衍生二,节选自《赤壁赋》,苏轼,北宋,“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同蜉蝣(人生短暂)置身于广阔的天地间,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哀叹人的一生不过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苏东坡感慨着,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也可探一二他那豁达淡然的思维态度
中学时教材上的诗歌,曾经只明其理不明其意,非要经历诸多才能理解一二,客观来说这也是大部分人的宿命。而只有少部分人能够早早超脱于思维,不受束缚。
意识到宇宙的浩瀚,天地的广阔,我们何其的渺小,就应该更懂得敬畏那些值得自己敬畏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市场等等。
但也不可妄自菲薄,个体虽然渺小,也可以很伟大,取决于个体怎样的选择、拥有怎样的价值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践行等,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03蜉蝣一世较于蜉蝣的朝生暮死,人生百年,在造物主面前,也不过是蜉蝣一世。
前不久,看了BBC地球影业出品的《地球:神奇的一天》,成龙满怀深情的旁白:“蜉蝣会在河底沉睡三年,蛰伏很久后孵化。在夕阳时分,那条河上同时有500万只蜉蝣一起孵化。一旦孵化,马上就开始一场盛大的求偶舞会,交配、产卵、死去,生命只有一天。
中国有句古话,‘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这是经典传统的东方哲学思想,我们感受到一生的短暂”。突然间,觉得不是在看纪录片,仿佛是在聆听中国古老先哲的智慧。
你是否曾想象过:
清晨,一只蜉蝣曼妙而出,在水面上起舞,在空中寻觅,生命虽只有一天,但它也有天敌——水中的鱼和空中的鸟,所以大自然自有他的安排——让其以数量取胜,漫天的蜉蝣,舞蹈着属于他们的高光。所有的一天是精彩绝伦的,当夜幕降临后,蜉蝣就走完了相遇、交配、产卵的一生,在生命终点到来之前,把未来托付给下一代。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此短暂,这或许是蜉蝣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了,珍惜那些值得自己珍惜的人事物,你会发现,原来转瞬即逝真的是转瞬即逝啊。
每个晴朗天的夜晚,抬头仰望无数的星河、夜空中无数闪耀的星星点点,不禁感慨,这些闪耀点,是穿越了多少光年才能被我们看见啊。
按目前的宇宙史大约150亿年来算,人类这大约600万年的历史(按目前进化论来说),不就是沧海一粟吗?
生命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了拥有奇妙思维的人类,应当珍惜生命,珍惜独一无二的自己以及在这短暂的3万天里,放弃无用的我执,感受生命多姿多彩的跳动,体会其他生物望尘莫及的苦乐人生。
原来,一切都那么值得。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这不就是万物生灵给我们的启示吗?
3、读《诗经.曹风.蜉蝣》: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蜉蝣
如果此刻是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会选择去做什么呢?
师北宸写作训练营运营团的团长燕子姐姐说:听音乐。
深圳楹联协会副会长赵老师说:看几个笑话开心点。
周公子说,把喝空的桂花酒满上继续品,就是这一刻我最想做的事。
如果是生命短暂而美丽的蜉蝣呢?蜉蝣会选择“婚飞” 。
蜉蝣以卵的形态在水中捱过两三年的时间后,拥有的能飞翔的自由生命仅有几小时。它们会展翅高飞,称为“婚飞”。
雄成虫婚飞时,雌成虫就像舞会上的淑女一样,在旁边观察着、等待着。一旦瞅准对象,就飞上空中去与雄成虫飞舞交配。之后就疲倦地停下来,死亡。
蜉蝣传奇的生命,早被铭刻在《诗经》里。
《诗经.曹风.蜉蝣》里写道:
全诗的意思是说,蜉蝣这个小生命,外观和它的生命历程一样华美到无极,可是它最终的归宿是哪里呢? 纵然有天地之大,八荒六合之广,蜉蝣最终的归宿依然是死亡!
可是蜉蝣自己会为自己的命运忧愁么?那得看蜉蝣自己怎么想了。容笔者先冒昧以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揣度一番。
若蜉蝣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蜉蝣估计没有时间为自己忧愁。
别看蜉蝣仅有几小时生命,那也是很忙的。两次蜕壳,练习飞行,交尾,产卵. . 换到人身上,大约相当于要你三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成年人,同时恋爱择偶,谋定婚姻大事,还顺便生个娃。
用“任重而道远”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蜉蝣还得争分夺秒去完成这个重任。哪里有时间去忧啊愁啊~
要是遇上了儒家思想的祖师爷孔子,孔子慢悠悠说上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小蜉蝣啊,你们活都没活明白呢,想什么归处?你在来处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了么?
若蜉蝣是道家的粉丝,那就更不以生死为意了。
道家的,庄子丧妻他鼓盆而歌,等自己快死了,他和学生去调侃:你们这些傻孩子,非要闹着把我葬到土里去喂老鼠做甚?难道土里吃腐肉的老鼠就比天上吃腐肉的秃鹫更高贵么?
蜉蝣若得道家思想的精髓,那应该为解脱高兴啊,它心里大概得这么想:妈的!老子在水里熬了两三年,还只能当一个卵,随着水飘啊飘,啥也做不了。好不容易到岸上来,合欢也只有那么几个小时,生了宝宝后,就连命都没了。这样一辈子真的太难了,再重复一遍给我都不要过呢!
现在好了,老子终于要解脱了,此身来于自然,归还自然,总算不负来过世间这一趟。快哉快哉,一切烦恼从此结束,试问人世间还有比死亡更值得高兴的事情么?那些可笑的人类,竟然要为我忧愁,他们恐怕忧的是他们自己吧!唉,人呐,就是一种爱自寻烦恼的动物,啧啧,孺子不可教、不可教!
蜉蝣若得佛陀智慧,估计佛陀会告诉它:你看到的生老病死,都不是真实不虚的,放下对生老病死的执念,接纳世事变化无常,不要去抗拒无常,你就地即可得解脱。
好吧,那如果是这样, 蜉蝣估计得这样想:蜕壳的痛苦、交配的欢愉、产卵的艰辛、死亡的残酷这些感受都是幻象,甚至这些事情本身也是幻象。唯一真实不虚的就是这些喜乐忧愁欢愉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变化本身才是唯一的不变。 我没啥好难过的,也没啥好开心的,但因为与“本我”,即自性如来同在,我心中总是时时刻刻充满法喜。人为我忧,说明人心中有善意,却不解生死无常之道。我当如何化解他们心中的忧愁呢?也无它法,唯有以我的法喜和功德,尽力也随缘而渡了。
可上面三个儒释道对生死的超脱之法,都是人才能想到的办法。蜉蝣并不知道,那蜉蝣要如何解脱呢?求这个问题的解之前,笔者不由先问自己一句,蜉蝣为何要求解脱呢?
天地生灵,大约只有人才会给自己设下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的难题,以这种解这种难题的思考、交锋、对辩,消磨漫长又短暂的生命。
或许蜉蝣根本不需要解脱,因为蜉蝣眼里,并没有自由和不自由的分别,在水里和在天上没有区别,合欢和产卵没有苦乐区别,生不是欢,死不是悲,蜉蝣早已超脱,何必再像人一样寻求各种解脱之道呢?
——子非蜉蝣,安知蜉蝣苦乐?
——子非蜉蝣,安知蜉蝣之心?
——子非蜉蝣,笔之所至,也不过是自己的心罢了,你心中所思,即笔下所写,你永远也写不过自己的心去。
子亦非我,安知我不知蜉蝣?!
子非我,安知我不解天地众生之心?
子非我心,安知我心不可藏纳宇宙而飞越宇宙之外,安知我心不可当下安住于此心中,而超脱此心之外?
好吧,那骨子里,人家毕竟还是一只道家的小蜉蝣呢。
若你是蜉蝣,你会怎样想呢?
最后,欢迎你留言评论呀!如果懒得评论,直接打赏公子就好~
4、读《蜉蝣的一生》有感
近日,偶然看到了一本书《蜉蝣的一生》,我被“蜉蝣”所吸引,和孩子们一起读了起来。书虽短小,但蕴含深刻。
两个男孩儿发现了一只从未见过的昆虫,于是,上网搜索,居然是——蜉蝣,最不可思议的是蜉蝣只有一天的寿命,两个男孩儿计划如何帮助蜉蝣充实地过好这一日。做海盗船游戏、马戏团表演、牛仔和印第安人游戏、赛车游戏、一起看电影。突然,“蜉蝣”好像睡着了,俩孩子喊了起来:“调皮鬼,快起来哦?”“我想……他已经死了!也许,他的生命已经走完了。”“不,不!”“他太可怜啦。”弟弟放声大哭起来。“可是,你知道吗?我觉得他一点也不可怜哦。他的生命虽然只有一天,但我们帮他度过了多么充实的一天啊!”“对他来说,今天一定过得非常棒!”
文末,有这样一句话“假如只能活一天,你会做什么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说了起来,有人说:“去游乐场!”有人说:“去海边。”有人说:“去看一场电影。”下课铃响了,孩子们还在激烈地讨论,迟迟不愿离开教室。我想读了《蜉蝣的一天》,孩子们会学到很多很多,会对如何把握一天的时间有自己的想法。
回想起来,我对“蜉蝣”最初的印象来自庄子“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据此有了成语“朝生暮死” 。
蜉蝣在《诗经》里——
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诗人不吝华美言语来写蜉蝣,“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极尽蜉蝣姿态之美。蜉蝣之美与脆弱生命产生强烈对比,让人不禁扼腕长叹。
事实上是,蜉蝣的生命仅有几小时。然而在这几小时内,要经过两次蜕壳,练习飞行,恋爱,交尾,产卵,非常忙碌。生命过程虽短,却十分充实。
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随意挥霍的一日,便是蜉蝣的一生,多么残忍的现实!每个今日,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是消磨时光,任时光离我们远了、远了……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最美不过四月天,莫负春光、莫负己!
5、诗经·曹风·蜉蝣 抒发了什么感情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题解]
抒发哀叹人生短促,有如朝生暮死的蜉蝣的感慨。
[注释]
1、蜉蝣(浮游fú yóu):虫名.
2、楚楚:《毛传》:“楚楚,鲜明貌.” 闻一多《风诗类钞》:“蜉蝣之羽,衣裳楚楚,犹言楚楚的衣服,有如蜉蝣之羽.”
3、於我归处:《郑笺》:“君当于何依归乎”
4、采采:犹“楚楚”,鲜明貌.
5、阅:洞穴.《正义》:“蜉蝣之虫,初掘地而出,皆鲜说(悦)也.”
6、说(税shuì):休息.《集传》:“说,舍息也.”
[参考译文]
蜉蝣翅膀薄又轻,衣裳华丽真鲜明.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程!
蜉蝣展翅翩翩舞,华丽鲜明好衣服.我的心里多忧愁,可怜何处是归宿.
蜉蝣穿洞向外飞,双膀洁白似麻衣.我的心里多忧戚,我的归宿在哪里
6、诗经·曹风·蜉蝣 抒发了什么感情?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算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生物,生于春夏之交,朝生暮死,寿命不过短短几小时,活得最长的也不过数日。
《淮南子》中提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又将蜉蝣的生命与长寿的鹤作对比,“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盖其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
曹操《龟虽寿》有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世上生物千万,寿命各异,无论可以存在多久,到头来终究化为尘埃,随风消散。蜉蝣虽朝生暮死,但只要充分享受有限的生命,长寿短寿,意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于生命短暂,蜉蝣的婚配产子全在一天内完成。春夏之交,从午后开始,成群的蜉蝣便开始“婚飞”,各自进行交配,将卵产于水中。做完这一切,它们便毫无遗憾地等待生命的逝去。
第一次知道世上存在着蜉蝣这样一种生命,没由来地心中竟然有些感伤。朝生暮死,这个词带着迷离虚幻之感,似有着难以参透的寓意,好像只有在神仙幻界才会出现。曾有一段时间,我十分沉迷于庄子的文章,当时我便觉得,若是世间万物都需要分派别,那蜉蝣一定是属于道教的,因为蜉蝣的生命本身就含着无限寓意。
和蜉蝣相比,人算得上非常长寿了。一般来说,人的寿命有百年,这百年之中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但是人和动物不同,人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生物。越是聪明,需求的越多,也越不能满足自我。在大多数人眼中,百年太短暂,如沙子从指缝漏下,匆匆便没有了。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称霸天下,一生风光无限。可正因为太风光了,他才会愈发留恋这个世界,异想天开地要求取不死药。而中国历史上欲长生不死,沉迷炼丹的皇帝又何止他一个。
7、读巜蜉蝣.曹风》
《曹风·蜉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情调敏感脆弱,充满感伤情绪,精于比喻,意象鲜明,富含哲理。
作品名称
曹风·蜉蝣
作者
无名氏
创作年代
周代
作品出处
《诗经》
作品体裁
四言诗
蜉蝣之羽⑶,衣裳楚楚⑷。心之忧矣,於我归处⑸。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⑹。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⑺,麻衣如雪⑻。心之忧矣,於我归说⑼。[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曹风:曹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⑵蜉(fú)蝣(yóu):一种昆虫,寿命只有几个小时到一周左右。
⑶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⑷衣裳:比喻蜉蝣的羽翼如衣服一样。楚楚:鲜明貌,蜉蝣的翅膀极薄而透明。一说整齐干净。
⑸於(wū):通“乌”,何,哪里。归处:即死后的归依之处。古代死人谓之归人。
⑹采采:光洁鲜艳貌。
⑺掘阅(xué):挖穴而出。阅:通“穴”。一说改变容貌。一说鲜明的样子。
⑻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此处比喻蜉蝣的羽翼。
⑼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2][3][4][5][6]
白话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3][4]
创作背景
关于《曹风·蜉蝣》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3][4][5]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稍长,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但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漂亮的小虫。它身体软弱,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那姿态是纤巧而动人的。而且,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因而,这小东西的死,会引人瞩目,乃至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二千多年前,敏感的诗人借这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说起来,是“人生百年”——或者往少说,通常也有几十年。但相比于人对生命的贪恋程度,这远远是不够的。而且,人作为自觉的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就意识到死的阴影,于是人生短暂之感愈益强烈。当然,活着是美好的,而且人与其他一切生物不同,他们懂得以人的方式来装饰自己,懂得追求美的姿态。然而放在死亡的阴影下来看,短暂生命的装饰与姿态,实也是最大的无奈与最大的哀伤。于是,蜉蝣的朝生暮死的生命过程,它的弱小、美丽,以及它对自己鲜明的羽翼、鲜洁的容貌的炫耀,被诗人提取出来描画成人的上述生存状态的象征。
《曹风·蜉蝣》开篇即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第二章意思大致相同。第三章,描述蜉蝣的初生,刚刚破土而出的时候,麻衣如雪,那薄如麻丝的翅羽好像初雪一样洁白柔嫩。但它很快就飞翔起来,尽情挥舞生命的光采。相比之下,人当然要学习蜉蝣精神,生之光华,死之绚烂。
这诗的内容简单,结构更是单纯,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变化不多的诗句经过三个层次的反复以后给人的感染是浓重的:蜉蝣翅膀的小小美丽经这样处理,便有了一种不真实的艳光,那小虫的一生竟带上了铺张的华丽;但因这种描写之间相隔着对人生忧伤的深深感喟,所以对美的赞叹描画始终伴随着对消亡的无奈,那种昙花一现、浮生如梦的感觉就分外强烈。
《曹风·蜉蝣》的情调自然是有点消沉的。但人一旦追问自己:“你是谁?你往哪里去?”深入骨髓的忧伤根本上是无法避免的。特别是在缺乏强有力的宗教的古代中国,由于不能对生死的问题给出令人心安的解答,人心格外容易被忧伤笼罩。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对死的忧伤、困惑、追问,归根结蒂是表现着对生的眷恋,这也是人心中最自然的要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在世间各自发出声音和光色,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但这也就是世界的基本面目。[3]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矣,而欲其于我归处耳。”
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楚楚‘’采采’‘如雪’,其人得意在此,傍人赞叹正在此,盖一念为朝生暮死,则其得意处,正可悼可畏处也,故曰‘心忧’。‘于我归’者,叹其失所归也。”
清末吴闿生《诗义会通》:“喻意危悚。”
读后感:人生如蜉蝣,短暂又美丽。回望不能回去的从前,唯有叹息之后继续努力。
再挖:
1丶麻衣如雪
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出自唐代武元衡的《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
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
曹国:
周代诸侯国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9个义项
曹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87年),周代诸侯国之一,国君姬姓、伯爵。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西南部。[1]
曹国之域“襟带河济,扼控鲁宋”,居于要冲,诸侯四通,是诸侯各国往来必经之地。陶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下之中”,全国性经济大都会。
西周时期,曹国实为一方大国,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起过重要作用,与晋、鲁、卫、蔡同列“十二诸侯”。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曹国逐步沦为中原二流诸侯国。晋楚争霸,曹国成为受害者之一。晋公子重耳落难之时经过曹国,曹共公无礼对待。晋文公即位,讨伐曹国,曹共公被俘。晋、楚城濮之战(今山东鄄城西南),楚国失败,曹国亲附于晋国。
春秋末期,曹、宋交恶。曹悼公被囚至死,曹国内乱,曹伯阳继位,好田戈之事,离晋侵宋。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曹。[2]
曹国灭亡,其后裔以国名为姓氏,曹叔振铎即为曹姓始祖,汉相曹参即其后裔。
中文名
曹国
外文名
Cao State
简称
曹
所属洲
亚洲
首都
陶丘(定陶)
地理风俗国都城邑相关遗迹君主世系世系简表文学作品《史记》记载信息简表
历史沿革
国名来源
据文献记载,颛顼帝曾孙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之女嬇为妻,生六子,其五子名安。大禹之时,其族人形成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部落,并且遭到大禹的攻伐。《吕氏春秋》“禹伐曹、魏、屈骜、有扈,以行其教”。进入夏朝,逐渐发展成为部落国家。
封邦建国
夏末,商汤伐桀,灭三朡,曹氏部落迁至三朡故地。《曹州府志》“汤伐三鬷,更其国曰曹”。商末,武王伐纣,迁晏安之后于邾,封弟叔振铎于曹。[1]
曹氏始祖—曹叔振铎
曹叔振铎,周文王与太姒所生第六子(诸子排行十三),分封于曹,西接成周,东连齐鲁,北临河济,南控江淮,处在司马迁《史记》中称为“天下之中”的膏腴之地。[1]
曹叔振铎作为周初首批封君之一,在灭商立国之初已成年,且立有大功。《史记·周本纪》载:纣亡,武王举行入城仪式,周公旦把大钺,毕公高把小钺,左右保卫,叔振铎当驾驭手,师尚父牵牲,此处可见叔振铎地位之重要。《史记·管蔡世家》:曹叔振铎者,周武王弟也。作为西周非常重要的十二诸侯之一,与鲁国共守王朝东土。
西周宗法礼制盛行,曹国为同宗之国,遵循周礼,深受周天子器重。自曹叔振铎至曹惠伯,曹国与邻国相安无事。
西周晚期,曹国内乱。曹惠伯三十六年(公元前761年),曹穆公弑曹废伯自立。此后,君主谥号皆称公。
诸侯会盟
齐桓公即位,管仲辅政,尊王攘夷。曹昭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邢,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击退狄人,迁邢国于夷仪(今山东聊城)。不久,狄人攻破卫国,卫国仅有七百余人逃过黄河,齐桓公、宋桓公、曹昭公再次出兵,保护卫国,并在楚丘(今河南滑县)助卫人筑城复国。
中原诸侯国
曹昭公六年(公元前656年),齐国为遏制楚国北上侵略中原,齐桓公会合诸侯大败亲楚的蔡国,接着攻楚。此后,又攻陈、郑。
曹共公二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曹共公、许僖公在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齐桓公逝世,齐国内乱,宋会合曹、卫、邾四国军队进入临淄,平定齐国内乱,拥立齐太子昭继位。宋襄公自恃定齐有功,企图承袭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曹共公十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求霸心切,先执滕宣公,又邀曹共公、邾文公、鄫子于曹南会盟,鄫子后至,宋襄公命邾文公执而祭鄫子于睢水之社。曹不服宋,宋襄公伐曹。宋襄公对邻国滥施暴虐,弄得众叛亲离,人心丧尽。最终,楚、宋泓之战,宋襄公大败。[2]
晋文伐曹
曹共公十六年(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逃亡至曹国,曹共公无礼,欲观其骈胁,遭致重耳怨恨。曹国大夫僖负羁与妻子认为重耳必会归国并且在诸侯中称霸,并私下接待。[3]
城濮之战
曹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伐曹,攻城时战死的人很多。曹军将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晋文公很担心。听取舆人的主意,扬言要在曹国人的墓地驻扎宿营。曹国人恐惧,害怕墓地遭掘,把晋军的尸体装进棺材运出来,晋军趁机攻入城,俘虏曹共公,指责曹共公纳美女三百人,而不肯听取僖负羁的劝谏。[2][3]
晋、楚城濮之战,楚国失败,曹共公归国,诸侯分曹,国势日下。此后,曹附於晋。
会晋征战
曹文公五年,诸侯联军伐邾;六年,齐侵鲁,并攻曹;十年,伐郑;十八年,伐陈;十九年,伐郑。
曹宣公六年,诸侯联军在“鞍之战”大败齐国;七年,伐郑;十一年,楚侵郑,救郑;十四年,伐郑;十七年,伐秦。
曹成公四年,诸侯联军攻郑;六年,伐齐国、攻郑、侵楚、陈;十年,楚侵陈,救陈;十二年,楚围陈,救陈;十四年,攻郑;十五年,伐郑;十六年,攻郑,郑求和;十九年,攻秦;二十二年,卫石买擅取曹地重丘;二十三年,晋拘捕石买、孙蒯,攻齐。
曹武公七年,诸侯联军攻齐;八年,伐卫国;九年,在宋举行“弭兵之会”。
国乱而亡
春秋末期,曹、宋交恶。曹悼公朝宋,遭宋景公禁锢至死,曹国内乱,继任的曹声公、曹隐公先后被弑,曹靖公死后,曹伯阳继位。
西周诸侯国
曹伯阳六年(公元前496年),曹国鄙人公孙彊好田弋,献白雁于曹伯阳,讲述涉猎技巧,深受宠信。由此向公孙彊询问国事,公孙彊应对得体,命其担任司城,执掌国政。
曹伯阳十四年(公元前488年),公孙彊陈说称霸之道,曹伯阳接纳。于是,与晋断交,并攻宋。宋景公围曹,晋国不救。郑国认为宋灭曹与其不利,救曹侵宋。
曹伯阳十五年(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曹,俘曹伯阳及公孙彊并杀之,曹国灭亡,存国636年。[2]
地理风俗
曹国之地处“雷夏、菏泽之野”,疆域约南至今曹县南境与宋国相邻,北至今鄄城县南境,西至今东明县西境与卫国相连,东至今巨野县、成武县西境与鲁国毗邻。版图面积相当于今定陶区、牡丹区、曹县。其后又扩大,西南至今开封市以东,东南至今巨野县以南。
曹国地理图
《汉书·地理志》:“济阴定陶,《诗风》曹国也。武王封弟叔振铎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阳、陈留,二十余世为宋所灭。昔尧作游成阳(今鄄城东南),舜渔雷泽(今菏泽东北),汤止于亳(今曹县南),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稿,恶衣食,以致蓄藏。”[4]
国都城邑
国都
陶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陶丘,在山东定陶西南七里。《竹书纪年》:“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九十年帝游居于陶”。[5]
陶丘是战国时期水陆交通中心,曹国地处平原,道路易修,车辆易行;同时,陶丘又位于济水南岸,济水是主要水路通道。顺济而东,可达齐鲁;溯济而西,可抵宋、韩、魏、秦;济水经菏水再入淮入江,可抵吴、楚;济水本与黄河相通,沿济水入黄河,可至赵、燕。司马迁称:“交易有无之路通”。
西周曹国
陶丘是战国时期经济商贸中心。司马迁《史记》中称陶为“天下之中”。此地四季分明,沃野千里,是“春种一粒粟,秋收成万颗籽”的富庶之地。古书载有“富比曹、卫”的说法,足见当时此地富庶为世人所钦慕。《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自鸿沟以东,芒砀山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
范蠡(陶朱公)定居于此,成就千古商祖。孔子门生子贡(端木赐)倡儒门之风,经商于曹、鲁之间,富致千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取其利,必先喻其义,”成就儒商之首。
城邑
《左传》及其他文献中多有记载曹国城邑。主要有以下几个城邑和地区:
名称
史书记载
地理位置
重丘
《左传・襄公十七年》:“卫石买,孙蒯伐曹,取重丘”。
今山东荏平西南
鄸邑
《左传・昭公二十年》:“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今山东菏泽西北
郊邑
《左传・定公十二年》:“卫公孟疆伐曹,克郊”。
约今山东菏泽西
展开全部
相关遗迹
仿山墓群系周代曹国贵族墓地。据《定陶县志》记载:“仿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层阜隆然,古曹国葬地,积壤之高,仿佛若山,自叔振铎至曹伯阳二十五代并司祠焉。”另据《曹南文献录》转引《寰宇记》亦曰:“仿山古曹国葬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纣,大封宗室以及功臣。“曹叔振铎封于曹。”所以,古定陶在两周时期是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曹国历代国君为显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权势,将墓封土尽力加大,逐渐形成如此之高阜,即仿山。仿山现存碑刻,亦可作为此论之佐证。[6]
仿山曹国墓群碑林
仿山墓群,举目东望,突兀隆起,绿荫覆盖,仿佛若山。由东西两山构成:东山阜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中间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两山共占地约3.8万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伟,在菏泽地区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君主世系
曹叔振铎,姬振铎,文王昌子。武王封其弟于曹。卒,子太伯脾立。
曹太伯,姬脾,叔振铎子,继叔振铎而立。卒,子仲君平立。
曹仲君,姬平,太伯脾子,继太伯而立。子宫伯侯立。
曹宫伯,姬侯,仲君平子,继仲君而立。卒,子孝伯云立。
曹孝伯,姬云,宫伯侯子,继宫伯而立。卒,子夷伯喜立。
曹夷伯,姬喜,孝伯云子,继孝伯而立。卒,弟幽伯彊立。
曹幽伯,姬彊,孝伯云子,夷伯喜弟。继夷伯而立。前835一前826在位。弟戴伯苏杀而自立。
曹戴伯,姬苏,孝伯云子,幽伯疆弟。杀幽伯而自立。前826一前796年在位。卒,子惠伯雉立。
曹惠伯,姬雉,戴伯鲜子,继戴伯而立。前796一前760年在位。卒,子废伯石甫立。
曹废伯,姬石甫,惠伯雉子,继惠伯而立。前760年在位。既立,弟穆公武杀而代立。
曹穆公,姬武,惠伯雉子,废伯石甫弟。杀废伯而代立。前760一前757年在位。卒,子桓公终生立。
曹桓公,姬终生,穆公武子,继穆公而立。前757一前702年在位。卒,子庄公射姑立。
曹庄公,姬射姑,桓公终生子,继桓公而立。前702一前671年在位。卒,子僖公赤立。
曹僖公,姬赤,庄公射姑子,继庄公而立。前670一前662年在位。卒,子昭公班立。
曹昭公,姬班,僖公赤子,继僖公而立。前662一前653年在位。卒,子共公襄立。
曹共公,姬襄,昭公班子,继昭公而立。前653一前618年在位。卒,子文公寿立。
《东周列国春秋篇》曹共公
曹文公,姬寿,共公襄子,继共公而立。前618一前595年在位。卒,子宣公庐立。
曹宣公,姬庐,文公寿子,继文公而立。前595一前578年在位。诸侯伐秦时,庐卒于师。子成公负刍杀太子自立。
曹成公,姬负刍,宣公庐庶子,杀太子自立。前578一前555年在位。卒,子武公滕立。
曹武公,姬滕,成公负刍子,继成公而立。前555一前528年在位。既立,屡次参与晋会诸侯之盟及征战。卒,子平公须立。
曹平公,姬须,武公滕子,继武公而立。前528一前524年在位。卒,子悼公午立。
曹悼公,姬午,平公须子,继平公而立。前524一前515年在位。朝于宋,宋囚之。弟声公野立。悼公卒于宋,归葬之。
曹声公,姬野,平公须湏子,悼公午弟。继悼公而立,前515一前510年在位。隐公通杀而自立。
曹隐公,姬通,武公滕子,平公湏弟。杀声公野而自立。前510—前506年在位。靖公露杀而自立。
曹靖公,姬露,平公湏子,声公野弟。杀隐公通而自立。前506一前502年在位。卒,子废公阳立。
曹废公,姬阳,靖公露子,继靖公而立。前502一前487年在位。宋景公灭曹,俘君而杀之,曹遂绝祀。
8、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什么意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蜉蝣
意思是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以“蜉蝣之羽”为比,这个小生命的翅膀,像一件华美的衣裳那样艳丽多彩。但这种美丽来之不易,且只有一天的美丽,宛如昙花一现。诗人见此情景生发感慨。一种珍惜生命、把握现在的紧迫感油然而生。
蜉蝣
先秦:佚名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译文
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我将如何安排人生的归宿?
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实在有点比拟不伦的感觉。不过从诗的内容来看,它所传达的是贵族阶层的情绪,应无疑问。
《国风·曹风·蜉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自我叹息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诗,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困惑。
曹风是春秋时曹国的民间歌谣。曹国位于齐、晋之间,在今日的山东省西南部的荷泽、定陶、曹县一带,是一个较小的诸侯国。其统治者曹共公与晋文公(前697~前628)是同时代的人。他的生活非常腐化,所以人民都感到悲观失望。《诗经》只收存曹风4篇,其代表作就是《蜉蝣》一诗。
周武王灭商纣王,建立周朝之时,分封自己的兄弟振铎于曹地,其地在今山东省定陶西南一带,也有认为是今之曹州之地。在公元前487年,因为当时战争不断,楚国经常攻伐宋国和其他国家,所以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地势,军事力量等等,各自组成联盟。
曹国曾与宋国和晋国结盟,在宋景公三十年时,曹国背弃了宋国和晋国,于是宋国伐曹国,晋国坐视不救,宋国终于灭了曹国,并兼并了曹国的土地。
《蜉蝣》一诗表达了曹国人民对好景不常、年华易老、生命短促、人生不知何处是归宿的伤感悲叹。它将人生比喻为朝生暮死的生命微弱的昆虫——蜉蝣,引发人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促使人们思索短暂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
9、诗经10 | 蜉蝣,浮生一时,蜉蝣一世
《诗经.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简释】
1.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生命一天,朝生暮死
2.楚楚:鲜明的样子。
3.采采:华丽的样子。
最初读《诗三百》这首《曹风.蜉蝣》之时,年龄尚小,只觉得蜉蝣这种昆虫好美,看,衣裳楚楚,衣服采采,还麻衣胜雪,美好的词儿都给了这小小的蜉蝣啦。不过这诗有四句“心之忧矣”,大抵这诗的基调也是不快乐的了,那时觉得人生美好又漫长,每天有冰淇淋,有糖果,有小伙伴一起玩,哪里还会“忧”什么呢?
1.
以后也读了很多遍《蜉蝣》,都是读过就过去,当歌唱,日子明媚着,哪里还会去伤春悲秋,感慨抒怀呢。
直至前不久,去看了BBC地球影业出品的《地球:神奇的一天》里,成龙满怀深情的旁白:“蜉蝣会在河底沉睡三年,蛰伏很久后孵化。在夕阳时分,那条河上同时有500万只蜉蝣一起孵化。一旦孵化,马上就开始一场盛大的求偶舞会,交配、产卵、死去,生命只有一天。中国有句古话,‘浮生一日,蜉蝣一世’,这是经典传统的东方哲学思想,我们感受到一生的短暂”。那一刻,觉得不是在看BBC片子,仿佛在聆听中国古老先哲智慧话语的纪录片,成龙的声音在此处也极富韵味。
彼时,想起的就是这首《曹风.蜉蝣》,受了些触动,勾起了些人和事,竟有些热泪盈眶了,因着小小的昆虫。
再去了解蜉蝣,原来俗称“一夜老”,西方称为“五月之蝇”。蜉蝣本是一种渺小的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在水中孵化后,继续在水中生活一年到三年,待成熟阶段,爬到水面的草上,蜕壳变为成虫蜉蝣,这是第一次蜕壳,接着再蜕第二次壳,才能振翅高飞,寻找配偶,在空中飞舞着交尾产卵,完成其物种的延续后结束生命,这一切都在3个小时左右完成,之后疲倦的停下来死亡。这几个小时的生命中,蜉蝣忙忙碌碌,因其口腔不发达,完全不饮不食。
所以说,蜉蝣的一生,一般都是朝生暮死。蜉蝣又是一种那么漂亮的小虫。它身体柔弱,却有着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是透明,薄如蝉翼的翅膀,可谓白衣胜雪,身体尾部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飘舞在空中时,愈显得它小小的身姿飘逸轻盈。蜉蝣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纷纷坠落地面,似落英,似黄花。这小东西的死,给人一种死而静美,乃至惊心动魄之感。
2.
这样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的生命,想必也是先民为之感叹的原因之一。草,木,虫,鱼在远古先民的意识里也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人的生命也如露水,虫儿般短暂即逝。虫儿不思不想,人呢,脆弱的心灵,免不了触景伤怀,感物悲心。 我们羡慕着古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它们在古人眼里都是那么的美,美好的歌儿来唱诵,美好的词儿而来赞叹。光彩琉璃的今日,多久了,我们没有闻闻自然的花香,听听虫儿的鸣叫。看到一滴露水,和晨起的白霜,是否也会而怦然心动了呢。
《诗三百》中,曹风只有四首诗,《蜉蝣》是其中的一首。曹,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的分封地,后为宋所灭。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序》以为是讽刺曹昭公的奢侈,后人有赞同也有不赞同的,以蜉蝣来讽刺国君的奢侈,或许有点不妥。不过从曹国的特定背景来看,一则其地多湖泊,适宜于蜉蝣生存,一则其国力单薄,处于大国的威逼之下,这里的士大夫也许因此对人生更多忧惧和伤感,所以借蜉蝣而感叹前途渺茫,人生短促。
《本草纲目》里,李时珍说:或曰,蜉水虫也,状似蚕蛾,朝生暮死。对于任何生命来说,这朝生暮死都是残忍的的词语吧。如此,对人生,对生命,对时光的思索和追问,千百年来就是一个永不寂灭的话题了。
三国魏曹孟德的《短歌行》脍炙人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至今很多人在特别的际遇里,都会想起这首诗,借以抒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同样,三国魏的阮籍《咏怀诗》之七十一,写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这一系列短寿的生物,它们在世间各自的声与色,最后也感叹说: “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3.
蜉蝣展翅飞舞,衣裳华丽真鲜明。心里好生烦忧,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蜉蝣振翅飞舞,华美鲜明好衣裳。心里好生烦忧,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蜉蝣破土而出,洁白如雪似麻衣。心里好生烦忧,哪里才是我的归宿?
相比较于蜉蝣的朝生暮死,人生百年,在造物主面前也不过是蜉蝣一世。 蜉蝣这独特的生命特征,也走进了苏东坡那首名作《前赤壁赋》,这篇文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文中写到“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东坡感慨着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也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生与死,是人的宿命。但“死亡对真正的诗歌而言从来不是生命的绝唱。”《蜉蝣》这朴素的民歌,引发了后世的哲思,当属庄子所说 :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
后世历代文人骚客,也莫不是承接了庄子的衣钵,给出诗意的回答,我想还是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吧。“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将自己融入这广大浩渺的自然中,随顺这生命的河流,便可获得永生。
浮生一时,蜉蝣一世。 莫不是万物生灵给我们的启示。
文|七徽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14天
往期《诗经》目录
诗经 |荇菜,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经 |卷耳,思念是一种病,不见你不痊愈
诗经 |芣苡,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
诗经|木槿,仅荣一瞬,原来你是这样温柔的坚持
10、蜉蝣是很多诗人描绘的对象,诗人们借蜉蝣表达什么感悟?
蜉蝣目(英文:mayfly,学名:Ephemeroptera)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蜉蝣目和蜻蜓目可同分为古翅次纲,他们的翅不能折叠。蜉蝣目昆虫体形细长柔软,体长通常为3-27mm,触角短,复眼发达。
中胸较大,前翅发达,后翅退化,腹部末端有一对很长的尾须,部分种类还有中央尾丝,稚虫水生,成虫不取食,寿命很短,最短仅一天而已,但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
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单眼3个。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胸部以中胸最大,亚成虫和成虫都能够在空中飞行。
成虫体壁薄而有光泽,常见为白色和淡黄色。有翅一对或两对,飞行时振动频率很小。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翅的表面呈折扇状。
足细弱,仅用于攀附。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卵巢按节排列。两性生殖孔均成对。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腹部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鳃的多样性。鳃的着生位置、对数、大小、形态等各方面都可能变化。腹部背板常具各种不同的刺突和隆起。有些种类腹节背板的侧后角强烈突出并向背方延伸。蜉蝣尾丝的形状多种多样。
在活动能力较小的种类中,尾丝各节相对较长而细弱,节上不具毛,只在两节的连接处具稀疏的毛。而游泳能力较强的种类往往中尾丝两侧密生细毛,尾须的内侧长有细毛,相邻的细毛交织成网状而使尾丝具桨的功能,在游泳时产生动力。
关于诗经蜉蝣给我们的人生启示和多角度欣赏 诗经 蜉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43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