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桑干,以及桑干河流域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河套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 2、大同平均海拔
- 3、(五)晋文化探索
- 4、介绍一下大同的历史
- 5、分析桑干河流流域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 6、桑干河在哪里
- 7、关于大同的历史
- 8、海河的流域特征
- 9、桑干河大峡谷在哪里
- 10、桑干河的地理位置
本文目录一览:
1、河套地区包括哪些城市?

河套下辖地区为宁夏、内蒙古、陕西。
河套地区,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
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还有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扩展资料:
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有“塞上江南”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套地区
2、大同平均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位于阳高县六棱山西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出境处的花塔村,海拔仅558米,高差1862米。
大同东南部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盆地分若干小块,最大的大同盆地,位于七峰山、洪涛山和恒山之间的桑干河流域,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分布在大同市区、大同县和阳高县。此外,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尚有一些山间盆地,总面积只有500多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大同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大同受燕山运动影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备。丘陵山地多,平川台地少。全市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桑干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市,把该市割成西北、东南两大区域。形成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境内山脉,分布在西北部的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由东向西横亘全境。主要有双山、二郎山、云门山、采凉山、雷公山等。东南部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境内最高点位于阳高县六棱山西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出境处的花塔村,海拔仅558米,高差1862米。
盆地分若干小块,最大的大同盆地,位于七峰山、洪涛山和恒山之间的桑干河流域,面积为5127平方公里,分布在大同市区、大同县和阳高县。此外,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尚有一些山间盆地,总面积只有500多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来源:
大同市人民政府-大同概况
3、(五)晋文化探索
1.晋商文化
春秋时期,鲁国人猗顿生活贫困,他向富人陶朱公范蠡请教致富方法,范蠡告诉他搞畜牧业易速富。他来到猗氏之南(山西临猗)饲养五畜,经营盐业,于是他富可敌国,成为晋国首富。他为晋商文化带了个好头。
历史上,运城的盐是官商结合,实行地区统销(专销)。齐国管仲主张《正盐策》理论,设专门官员来管理盐铁资源,国家征收盐铁之税。直到汉武帝才规定盐铁归国家统配销售,盐铁专卖,销售权收归国有。不论对盐实行专销还是国家只抽税而放开经营,都离不开商业渠道。所以晋人最早从盐的销售中得到商业锻炼机会。
唐实行专卖制,规定盐池之盐销售于京畿风翔等六州。扩大到今天京津冀陕豫甘各地,都需长途运送,为商业运行加上一个轮子。
清初,政府放开官营,产、供、销放开,由民营企业负责,因此又把寻找市场放手,给商业运行又增添一个轮子。上述几个步骤是专指盐业经营。
近代晋商文化,主要集中于晋中、太原一带,他们经商方向是西北方,即走西口入蒙疆,出到俄国,或转向陕甘宁,经营的主要商品是茶、布、烟、草药及手工日用品,运回的是皮毛。尤其茶,直接去南方购置茶山,将茶叶推向蒙古、沙俄,开创万里茶路。
晋商文化的核心是一个“信”字。“一诺千金”是最大的商业信誉。晋商的特点除了普遍适用于商业的“信”以外,还有“晋”自己的特色。
山西自己不产茶,烟也不是山西主产。布也非山西主产,更不用说化妆品。所以晋商第一特点是转销,去产地收集商品,再销售到第三地,晋商起了个桥梁作用。
山西主要产品是民用铁器和生活陶瓷。铁器有晋城大阳针、太原并州剪,加上遍地陶瓷。太谷以药——定坤丹、龟龄集闻名全国,加上清徐的醋,汾阳的酒,太原“同锡福”的鞋帽,平遥牛肉、推光漆,这些都是山西特产,盛名遍中国,也是晋商经营的商品。
晋商的另一特色是“票号”,有了“信”做底,山西的票号可以通行大江南北到蒙俄荒地。开创我国近代金融事业,让资本快速流通起来,这才是晋商最显著的特色。它比江南财团依仗洋行带动,先行了一个世纪。
2.关公文化
关公为百姓所崇拜的是“信”、义气,他为刘备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曹操如此优待(上马金,下马银),但关羽一旦知道刘备的确切地址,还是立刻离开曹操。还因为曹操对他优待有加,所以华容道上关羽义释曹操,这股义气亦为江湖朋友所推崇,民间社团、帮会都必定供奉关公。
关公为封建皇帝所推崇的是“忠”,他忠于刘备所代表的汉朝,因此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成语,忠于汉帝可以义无反顾地“过五关斩六将”,杀掉阻碍他的曹操手下将官。这种愚忠精神正是封建统治者所要求的,因此他死后被节节加封,地位日益升高。刘禅封他侯,宋徽宗封他为公,宋高宗封他为王,明神宗封他为大帝,清乾隆封他为关圣大帝。
关公的形象除了忠义还有勇,他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被形容成“万人敌”,所向披靡,可在百万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而且还有刮骨疗毒不皱眉。总之,关羽在人们心目中是勇冠三军之最大勇士。
关公在军帐夜读春秋,他是儒将。他面如重枣,蚕凤眼,更有一部长须,是个标准的美男子,被誉为美髯公。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集忠、勇、义、美各种优秀品质于一身,所以被捧上神坛是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的。关公之所以被当作神,还因为封建时代正统观念:他维护正统的汉室王朝。
3.晋文化探索
狭义“晋文化”是史学界近期热议的话题,专叙春秋战国时期的晋国古文化。但它涉及到地理、地质、历史、考古等学科。
晋文化包含了地域文化及历史文化两个范畴。晋,泛指三晋,即晋国自身及由晋三分而成立的魏、赵、韩三国。但地域似应限制在今天的山西省之内。相对秦、楚、齐、燕,南方吴越,西南蜀及北方胡等古国而言,晋文化具三大特征:一是中华民族最早发祥地之一;二是中原农业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过渡带;三是首先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封建制正式全面替代奴隶制以后,晋文化就逐渐淡化,融入基本统一的华夏文化中。晋文化从地域上可进一步划分为北部的雁门文化区及南部的河东文化区。其分界线划在灵石峡谷中,河东区包括运城、临汾、长治、晋城四个市区;雁门区包括大同、朔州、忻州、吕梁、阳泉、太原、晋中七个市区。这是史学界一致的认识。
太原、阳泉应该属于南部的河东文化区似乎更合适。其理由如下:①公元前500年,晋国正卿赵简子开始建晋阳城。更早在周成王时期,就有“剪桐封弟”的故事,封地在晋祠周围。这说明太原在公元前1000年时已属于周辖区,可以在该区内分封建城,当然应属农耕区,而非游牧区。②参照郭沫若编著的历史图鉴,新石器时代太原、阳曲、交城已有仰韶文化及后来的龙山文化遗址,忻州是空白区,朔州有细石器文化遗迹。这一图鉴说明,一万年以来,太原已有农业文明遗存,草原文明则只在大同、朔州出现。郭沫若编的历史地图中,桑干河流域划入传说中的炎帝部落区,太原归陶唐氏部落区。炎帝部落应该是农业部落,也就是桑干河流域是传说中的农耕文明区。也是该地图,商代的太谷附近为方国箕的所在;它与翼城的唐国并列。这说明商朝时太原盆地已正式进入农业社会,开始建城。西周时期,隰县之北已有蒲邑;昔阳附近有了洛邑,它反映今天晋中、临汾所辖在西周已进入农业社会。而商、西周时太原以北尚未有城村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些地方可能属游牧区(住无定所)。
如今把太原划入北方游牧区的主要依据是考古资料,在太谷发现白燕遗址,证明它是北方文化区的边缘。我们不了解白燕遗址延续时间有多长,仅凭考古发掘到某个历史片段,而将这一区域全部当作该片段的延伸,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这一认识如果推广一下,阳城的下川有细石器的考古资料,能否把晋南也划作草原文明区呢?
从地理角度出发,太原与临汾均属汾河水系,其间并无大山阻隔。太原盆地与临汾、运城盆地一样,均为沃野千里,无明显的荒地,也无明显盐碱化地(除盐湖一线以外)。而大同盆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尚有大片荒地,盐碱化十分严重,正是放牧的好去处。忻州盆地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盐碱化沼泽分布的宜牧草场。因此,从今天地理面貌看,忻州归于和桑干河一样的宜牧区还是可以的。当然往前推1~2千年,那里应该是最适宜北方游牧经济区的,而太原则应划归农耕区更合适。
4.新时代的晋文化
辉煌的晋商,在民国时期走向衰落,被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东南沿海资产阶级经济所超越。阎锡山统治山西四十多年,更把山西推向封闭。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激活了山西的文化:《黄河大合唱》(编自壶口瀑布)在世界华人中掀起抗日高潮,其影响力不亚于《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了全国人民“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情。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刘巧儿》一样有全国影响。它们都是妇女翻身,婚姻自由的先锋。太行山区陵川的《赤叶河》歌剧,控诉地主阶级的罪恶。郭兰英的《妇女解放歌》第一次出国门,在世界青年联欢节(1953年柏林)上唱响。
新中国成立初,第一部反映抗战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和《新儿女英雄传》(白洋淀)几乎同时间问世,它忠实地记录了党领导抗日战争的艰苦、坚毅。第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歌剧《刘胡兰》也是随着解放军文工团走向全国。
打倒四人帮后,第一部伤痕文学作品《泪痕》产生在晋中。《一把酸枣》、《立秋》走红全国,临汾的威风锣鼓敲响全国。到了本世纪,原生态歌手阿宝(朔州阳高)、石占明(左权)红遍神州。
领先于神州的古代晋文化,今天重新焕发出青春,在新时代的大潮中又一次独占鳌头。
山西人文地质
4、介绍一下大同的历史
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
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气度是空前绝后的。举目望去: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华贵绚烂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气氛。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王朝的大气磅礴,感受鲜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它(云冈石窟)每一个造像,每开一个窟,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照顾了现实的帝王,一个方面把佛教的内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达进去,我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华严经》的佛教的空间观念,《秒法莲华经》的时间观念,以及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向往的观念,以及将来弥勒佛在世的时候想象的那种太平盛世的观念,无一不在云冈石窟有所体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北魏,距离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说,在北魏哪个时候,以鲜卑人的观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你比如典型的象西安、洛阳,汉长安、唐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秦长安不是在一个地方,洛阳、汉洛阳、唐洛阳,都不在一个地方,都是搬迁过地方,北京比较年轻,辽、金时候,把那地方定为上京或者是中京,元代才正式在哪个地方,定都叫大都,它是元、明、清三代(都城),也就是七、八百年的历史,变了三次,现在北京的考察已经很清楚,元大都的遗址是在什么地方,辽、金时候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明代才定了现在的地方,最起码有三次变迁地方,那么从都城的迁移和固定,这个点来说呢,大同又是唯一的没有挪动地方。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很难说得清他们操守的是什么文化。然而这里毕竟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叠加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大同文化究竟是胡化了的汉文化,还是汉化了的胡文化,还是胡汉交融文化,对这个问题,我经过长久的思考,发现我们大同有个特点,我们大同的居民谈不上五代,就是说有五代人在大同世居,这就不象人家南方人,南方人家有祠堂,有家谱,人家一追溯,我们的祖先是明代的、宋代的、唐代的,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去,人家都能够排下家谱来,大同没有,什么原因呢,古代北方的民族,在这个地方出入来往、相当频繁,因此,每一个民族来了,他们要留下他们的文化,当然这个地方也有本土的汉人,但是汉人在这个地方,占的比重有多大,应该说在百分之五十以下,不是绝对多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地方绝对是胡化了的一种文化,但是呢,汉文化的力量比较大,胡人来到大同以后要学汉文化,他们又把汉人的东西又学进了许多,那么这个时候呢,又汉化了胡,你比如典型的北魏,北魏王朝(在大同)建都九十多年当中,它的治国方针,它的中心内容,大部分采用的是汉人的,所以说,大同的这个文化呢,经过这么多年的变迁,特别应该看到胡汉的交融,这是大同文化的特色,
这种多民族交融形成的独特文化和民俗风情不只体现在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上,而要从大同的传统民居中去寻找。这些破破烂烂的四合院里传承着大同最鲜活的生机和韵味。古民居、古街巷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建国初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说过:北京城的价值不在于王府、宫殿和寺庙,而在于所有建筑物的空间秩序,我们要保护的不只是文物。大同当然也是如此。漫步这些街巷,你可能会踢起北魏的沙尘,也可能会踩到辽金西京的瓦砾,从中感受那一千六百年的古都遗韵。
(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称,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它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这样一种格局,这个里坊制怎么说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居住区一样,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一个“里”里面,也是棋盘式的,又分成多少个居住的单位,那么,这个街道呢,就是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居住区,那么,中国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后开始变化的,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上,是从北宋开始的,就是打破了过去隋唐时期里坊制的这种结构,那么,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实的保存了这种结构,现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些建筑,以经变成现代的建筑了,但是大体的格局没有变,那个时候它的每一条街和街之间的路口,都有牌楼,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个四牌楼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不到两年时间把四牌楼给拆掉了,非常遗憾。
现在最惨的就是街道的里坊制格局,现在比较还能够看的出的就留下东南隅的一小块,这种东西是不可再生的,所以希望尽快的拿出方案来,如何抢救这一片(传统街区),北京现在不是定了五十几片重点保护吗,我们大同也不妨学学北京,我们就定一片行不行,东南隅这一片,把它保护好,这就是我的一个希望,这样的话,我们大同这个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脉络可以往下延续,
民风、民俗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它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风。
如果讲到大同的民风,可以概括这么三点,第一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县里边,到解放前夕都保存着一种练武的习惯,你象吴家窑呀好多地方,哪个地方好象习惯每个人都舞拳弄棒,这个与这个地方战争频仍、参军的人数多有关系,另外,大同人比较善歌,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剧种),你象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阳高的二人台,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喜罗,浑源的扇鼓,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研究发现,她为什么遗存这么多呢?这是由于当时好多少数民族在这儿交流、融合,每一个来这儿的民族都带着老祖宗的一种音乐的载体,发展到现在那就是那些小剧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比较爱美,过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里边收拾的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讲究衣着,衣着比较爱美。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都长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个个都是美女。其实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记载民间有谚语:“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为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好象从地球蒸发了一样,这个民族到底哪儿去了?其实鲜卑从北魏哪个时候,改了汉姓了,这些人都融合到当地了,鲜卑人有个显著的特点,高鼻子,大眼睛,这些人和汉族人婚嫁、结合,那么生出的后代就要漂亮一点,恐怕这是大同人产生靓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大同工艺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技艺精湛。其中,铜器加工工艺可谓闻名中外。至今在大同,手工制作铜器的作坊还在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大同的铜器加工始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民国《大同志稿》记载:“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民间流传着“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的说法,足见大同铜器的声名远播。描龙绣凤的铜火锅与其说是炊具,不如说是一件工艺品。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时,周恩来总理将雕有“九龙奋月”图案的铜火锅赠送给他,一时使大同铜火锅享誉四方。
大同素有“煤海”之称,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已有当地居民开采煤炭用以炊煮取暖的记载。唐宋时大同煤炭开采已较为发达,成为商品、流通市场。明代诗人于谦曾有一首咏《煤炭》的诗: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炬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由于煤炭采掘历史悠久,矿工众多,以往民间有每年冬至庆祝矿工节的习俗。当天,大街小巷、商店住户门前都要用煤块垒成圆碉形“旺火”。到了晚上,满城大大小小的旺火点燃, 一片欢腾热闹的气氛。如今大同市已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大同矿务局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企业,每天通过铁路、公路将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5、分析桑干河流流域盆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桑干河流流域盘地形成原因大约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等古湖泊的湖水大都已消失,变成湖积平原。古代丰沛充盈的泉水、连同降落在这些盆地及其周围山区的雨水,汇集一起,总成大河,顺势东注,过涿鹿一怀来盆地,与“三家店河”联为一体,今桑干河的雏形大致形成了。[1]
桑干河,是一条名称多变的河流。先秦典籍《山海经》中称它为浴水。《山经·北次三经》:“又北五百里曰谆于毋逢之山,……浴水出焉。”谭其骧先生认为,浴水即治水,也就是今永定河。《汉书,地理志》称它为治水,其于雁门郡阴馆县下云:“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人海,过郡六,行千一百里。”《汉书,燕刺王传》又记作台(音怡)水。上述的浴水、治水,实为一水,或因字形相似而传抄致讹,或因读音相近而用字有别,一般多以治水为是。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又称其为㶟水,文云:“㶟水出雁门(郡)阴馆(县)累头山,东入海,或曰治水也。由此可知桑干河战国称浴水,西汉称治水,东汉至北魏时期称㶟水,隋唐后称桑乾河。而桑干河下游在不同历史时期却有着更为繁杂的名称变化。如永定河曾有过清泉河(汉魏)、高粱河(汉魏)、卢沟(金),元、明以后又有浑河、小黄河、无定河等称谓。而河流名称的变化,反映出随着流域内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水文状况亦日益恶化,尤其是明清以后变得易淤易决,水患频仍。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大规模整治河道、修筑河堤之后,下游始有永定河之名。
至于桑干河,是”干“字20世纪50年代后汉字简化为”乾“的结果。[1]
6、桑干河在哪里
山西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旧作桑乾河,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古称漯水、溹涫水。为永定河的上游,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干河流域是晋冀交界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以阳原泥河湾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
桑干河位于山西北部及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旧作桑乾河,相传每年桑葚成熟的时候河水干涸,故得名。古称漯水,溹涫水。为永定河的上游,是海河的重要支流,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上源为山西省的源子河与恢河,一般以恢河为正源,两河于朔州附近汇合后称桑干河。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与夹河村之间汇洋河后,经官厅水库后,始为永定河。长506千米,流域面积2.39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黄黄水河、御河、浑河、壶流河等。
桑干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旧时河道经常淤堵,特别是下流河段水患频繁。17世纪末,在采取广泛的防洪措施之后,下游始称永定河。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建设册田、官厅水库及下游分流,水患基本消除,但由于上游水源减少,断流成为威胁桑干河的重要因素。桑干河流域是晋冀交界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了以阳原泥河湾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
7、关于大同的历史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
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
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
第三条就是都城, 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
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
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
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我们大同这个平城的内城呢从北魏哪个时候到今天,将近一千六百年都过了,没有动地方,整坨坨的在这个地方,这就不同于我们中国前头已经从都城学会划出的八大古都。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
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
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
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这气度不仅辉映在云冈石窟的大气磅礴和华严寺、善化寺的雄伟精巧,更渗透在古城的血脉里。自北向南穿越大同的这一条河被称为“御河”,这名字透着都城的味道,应该北魏时就有了。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
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大同,展示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融汇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埋藏着丰富的资源,传承着古朴的民风,今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依然散发着恒久的光辉。
扩展资料: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区划沿革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析大同城、郊置大同市,隶属察哈尔省,大同市分5个区。
1949年10月,东、西雁北合并,划归察哈尔省,设雁北专署,属县有: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大同、怀仁、朔县、平鲁、右玉、左云。
1952年12月大同市辖一、二、三区和口泉矿区。
1954年7月大同县与怀仁县合并为大仁县。
1958年6月市隶属雁北专区。1959年1月23日雁北与忻县合并为晋北专区,大同市隶属晋北专区。雁北合并为6个县:阳高、浑源、灵丘、左云、山阴、朔县。
1961年7月24日晋北专区撤销,大同市复归雁北专区领导,辖城区、口泉区、古城区、怀仁区。同年11月复归山西省直辖。
1962年雁北又恢复13个县的设置,1964年11月撤销古城区、怀仁区,恢复大同县、怀仁县。市辖两区、两县。1965年7月将大同、怀仁二县划归雁北专区。
1966年2月将城区、口泉区所辖农业区划出,成立郊区,大同市辖三个区。
1970年4月,大同市划归雁北领导,9月建立矿区,10月成立南郊区、北郊区和口泉镇。
1971年北郊区改为新荣区。
1972年3月复为省辖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个区,17个街道,287个居民委员会,22个乡,5个镇,252个生产大队,1125个生产队,351个自然村。
1989年1月,朔州市成立,雁北管辖的平鲁、朔县、山阴划归朔州市。
1993年7月10日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怀仁、应县、右玉三县划归朔州市,将天镇、阳高、广灵、灵丘、浑源、左云、大同7县划规大同市,实行市管县。大同市辖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4区7县。
2018年2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大同市城区、南郊区、矿区,设立大同市平城区、云冈区,同意将南郊区古店镇划归新荣区管辖,同意撤销大同县、设立大同市云州区,区划变更后大同市辖4市辖区6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同
8、海河的流域特征
海河是河北省第一大河。也是华北区重要河流之一。流域范围:西起山西高原、北到内蒙古高原,东临渤海,南抵黄河北堤。总面积263631平方公里(包括徒骇、马颊河流域)。在河北省境者125754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48%。
流域内北有燕山东西横贯。西有军都山、太行山呈东北一西南走向,三山形成一弧形屏障,环抱着海河平原。由于大地构造的断裂和沉降作用。在山区形成若干山间盆地。海河平原按成因可分为山前冲积洪积扇平原、中部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河各支流由山地流向平原,由于坡度骤减,流缓沙沉。河床越淤越高。不得不依靠大堤束水,久而久之,河床即高出两岸地面,形成“半地上河”或“地上河”。河道泄洪能力日益减小,两河之间形成河间洼地,每遇洪水,易决口泛滥,沥水往往积于洼地,无处可排,成为河北省洪、涝、碱极易发生的地区。
海河平原又称河北平原,地势南部由西南倾向东北,北部自西北倾向东南,海河各支流由北部和西部的山地流向河北平原,在地势最低的天津附近汇集,然后经海河干流东流入海。 流域内地质构造可分北、西、东南三部分。
流域北部大部位于阴山、燕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西段的阴山山地多由前震旦纪花岗片麻岩、闪长片麻岩等组成,部分地区有中生代碎屑岩及大量的火山岩。东段的燕山山地广泛分布着震旦纪石英岩和矽质灰岩,下古生代浅海相沉积页岩和灰岩以及上古生代含煤构造。阴山及燕山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强烈,断层发育,地面长期隆起上升。岩石受到风化剥蚀,形成了平缓的丘陵山地。
流域西部的太行山,属新华夏第三条隆起带的一部分,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平缓复式褶皱组成,东与河北平原以断裂带接触。北部小五台山脉的岩石为片麻岩、片岩及花岗岩,南部则由震旦纪及下古生代沉积的石英岩、砂页岩及灰岩组成,为永定河、拒马河、滹沱河、漳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在桑干河上游、冶河井陉盆地以及漳河的涉县一带岩溶发育,泉水丰富。
流域东南部的河北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第二沉陷带。基底由一系列北北东及北东向的隆起和拗陷相间排列而成,其上有深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厚达数千米。这里的沉积物除山麓有洪积扇堆积,滨海地带夹有薄层海相沉积外,大部分为河湖相沉积物。沉积层中局部地区尚夹有第四纪玄武岩喷发夹层。 海河流域属暖温带半干早、半湿润季风气候。虽濒临渤海,但渤海为一内海,对气温影响不大,因此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变化较急骤。
海河流域年平均气温4一14℃,10℃等温线大致自河北省东北部的山海关、绕北京市北侧,再转向西南,穿过流域,1月平均气温为一2~-9℃,7月平均气温除较高山地外,都在20℃。大部为23~27℃。
海河流域年降水在中国东部沿海各流域中是最少的,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多在400~700毫米。降水的地区分布不均,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降水最多,年降水量为700~800毫米,形成一个弧形的多雨带。多雨带内又有几个多雨中心,如蝉房、獐(犭么)、漫山、铁岭口、坡仓等地均位于多雨中心处,年降水约在700毫米。燕山以北,太行山以西距海较远,又处于背风坡,年降水仅400~600毫米。如蔚县、张家口均在400毫米左右。河北平原各地年降水量为500~600毫米。但在冀县、衡水、深泽、束鹿一带仅400~500毫米,是海河平原降水最少的地方。
海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5~10月降水量较多,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其中又以7、8两个月最多,可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降水的集中程度,在东部沿海各省中也是最突出的。
夏季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降落,大暴雨(日降水量在100毫米)与特大暴雨(日降水量200毫米)多出现在太行山东麓与燕山南麓。例如1939年1月9~15日的一次暴雨,北部中心在昌平,降水量318.4毫米,南部中心在石家庄,降水量为351.7毫米。1963年海河流域出现特大暴雨,其中心是在内丘县的獐么,7天降水量为2051毫米,相当于该地正常年降水量的3倍,一日最大降水量竟达865毫米。造成了巨大灾害。
海河流域降水的另一特点是降水年变率大,平均年变率一般在20%。最大年变率可达70~80%,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一般为2~3倍,个别站可达5~6倍。如1963年夏季太行山东麓广大地区降水量普遍在900毫米,而1972年夏季只降120~150毫米,相差6倍多,个别站甚至达到10倍。
海河流域春季降水量只占全年10%左右,春季降水变率又大,这时正值作物需水时期,有的年份4~5月份滴雨不下,春旱现象经常发生。
海河流域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以及春旱秋涝等现象直接影响到海河的水文特征。 海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不大,但流域各部分也有差异,永定河、滹沱河及浊漳河上游,山势陡峻,盆地内黄土广布,这里除高山地区有零散的森林分布外,植被覆盖度较小,再加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成为海河流域几个主要的泥沙源地。
大清河及滏阳河上游地区为太行山迎风坡,山高坡陡,降水丰沛。原来森林茂密。植被覆盖度高。这里黄土分布虽较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几被破坏殆尽,致使60%的面积成为光山秃岭,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采取了封山育林等一系列保护植被的措施,山上残存的次生林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新植林面积也在逐年增加,水土流失现象逐渐减轻。
潮白、蓟运河中、上游在燕山迎风坡,降水较多,黄土分布少。海拔1000米的山地有成片森林,1000米以下地区为次生林和灌丛草坡、植被生长情况较好。其中长城以北的植被覆盖度大于长城以南,下游燕山丘陵坡地区多灌草丛,植被较差。由于海河流域目前植被援盖度较小,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普遍和严重,海河也因此成为一条多沙的河流。 海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史前文化,并在元、明、清三代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远在200万年前的洪荒时代,海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流域发现了小长梁遗址、马圈沟遗址,距今136万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60-70万年以前,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生活着原始人类,我们称之为“北京人”。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海河流域从永定河的上中游到漳卫河的上游都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至前3000年,海河流域内,新石器遗存主要有:山西鹅毛口石器遗址,河北磁山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和山西蔚县三关等遗址,分别分布在永定河支流桑干河、子牙河支流滏阳河、漳卫南运河支流卫河上。磁山遗址,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桑干河流域的涿鹿是黄帝部落的定居点,并在此驯养牲畜,种植农作物,逐渐发明了畜牧业和农业。相传,黄帝令羲和占日、常羲占月、臾区占星气,于是有了原始的天文学;令仓颉造字、大挠作干支,于是有了最初的文字和历法;令伶伦制乐器,开始有了音乐的最初创作。不仅如此,他们还发明了养蚕、缫丝、织帛。同时,黄帝时代开始建造“宫室”,开我国原始建筑艺术之先。另外,在古代文献中,还有黄帝族同炎帝族、黎族、苗族、夷族在涿鹿一带争战并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民族的传说。据记载,大禹治水活动主要在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也就是今河北平原。
相传,商朝的始祖曾在漳河下游一带活动,以后又在大清河支流易水河畔放牧。西周王朝建立。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全国封藩建卫。在重要的封国中,海河流域有两个:卫,都朝歌(今河南汲县北),淇水一带是其统治中心;燕,都蓟(今北京市),永定河下游一带是其统治中心,势力远及滦河支流青龙河源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和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海河流域的农业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达,形成了一些经济都会。赵国的邯郸、中山,燕国的蓟以及卫国的濮阳,都是当时远近驰名的城市。特别是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沟通了中原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区内外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一时期,反映各阶级、各阶层利益的各家学派,相互展开激烈的论战。他们竞相办私学、著书立说,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思想家慎到、公孙龙和荀子,政治家燕昭王和赵武灵王,军事家鬼谷子和孙武,名臣赵胜和蔺相如,名将乐毅、廉颇和李牧,水利专家西门豹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海河流域社会动荡不安,战火连绵不绝,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缓慢。西晋时,许多文人以避世的态度隐逸山林饮宴谈玄,研经作赋,其中以竹林七贤最为著名。据考证,他们的活动地方就在卫河上游(今河南博爱境内)。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其中,汉、前赵、后赵、前燕、后燕、南燕等国均定都于海河流域内。北魏时玄学盛极一时,佛教获得进一步传播,文学、史学、艺术、地理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海河流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如地理学家郦道元、数学家祖冲之、画家杨子华、书法家卢谌、崔悦等。这一时期,雕塑和民歌大放异彩,兴盛一时。随着佛教的传播,海河流域内大兴石窟,其中云岗石窟举世闻名。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海河流域人口增多,水利大兴,农业发达,手工业(以丝织业、制瓷业和造纸印刷业为主)兴盛,水陆交通便利,商业往来频繁,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隋朝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南北大运河,它的开凿对巩固中央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和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南北朝时,南北方的经学已经产生区别。《隋书·儒林传》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朝继承北朝的治学风气,发扬光大。在桥梁建筑上,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位于河北交河上)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唐朝建立后,海河流域文化灿烂夺目,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科学技术等领域成果辉煌,造就出魏征、李百药、李吉甫、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孔颖达、僧一行等杰出人物。
北宋一代,宋辽以界河为线把海河流域分成两部分。靖康之难后,海河流域处于金朝统治之下。宋辽时期,海河流域制瓷业和寺塔建筑业十分发达。在制瓷业方面,河北曲阳的定窑以其精细的制作、惊人的装饰技巧和优雅的风致冠绝当世,一时之间引得各地瓷窑效仿,形成了定窑瓷系。定窑瓷系以白瓷为代表,在宋代各窑中出类拔萃,独领风骚,“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可略表其优雅韵致之一二。 与其齐名的,还有磁州窑系。它的窑场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重要窑口有河北磁县观台窑、河南鹤壁窑、修武当阳峪窑等。在寺塔建筑业方面,以 山西应县木塔闻名于世。此外,还有建于宋代的我国砖木结构最高的古塔—河北定州开元寺塔以及静志寺塔基地宫和净众院塔基地宫,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辽金殿阁以及天津蓟县独乐寺部分建筑等。金朝时期,流域内产生了元好问、赵秉文等著名文学家。
从元朝起,海河流域的北京成为历代都城,海河流域便成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9、桑干河大峡谷在哪里
桑河大峡谷景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
桑河大峡谷生态旅游区位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桑干河流域——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最南端,王家湾乡与阳原、涿鹿县交界处,东起王家湾村,西至王家背、郭家山。距北京约150公里,距张家口80公里,距宣化区政府所在地50公里,交通交流便利。
桑河大峡谷景区的瀑布峡是主要的旅游景点。峡谷内河流蜿蜒,水量丰富,地势起伏,水流多样,环境优美。峡谷全长6公里,中间有2公里长的瀑布,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中游有辛家自然村,上游有张家湾自然村。丰富的山泉水资源可以保证该区域的景观用水量,也适合亲水观光项目。
景区内完成的山地漂流项目是2018年重点旅游项目。通过人为设置不同路段的特点,丰富高山漂流的形式,设计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漂流环境,在满足泄洪要求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长约3km的高山漂流。
10、桑干河的地理位置
桑干河(Sang-kan River,亦作Sangkan Ho或Sanggan He)。又名桑乾河、治水、湿水、索涫水、小黄河、浑河。
桑干河属海河流域永定河 ,由上游源子河、恢河在朔城区马邑汇合后为桑干河,流经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在怀仁县古家坡附近进入大同市,经河北省汇入永定河。朔州市界流域面积8618平方公里,省界流域面积为17744平方公里,河道长度为241km,其中朔州段长为124km。在朔城区东榆林村建有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为6500万立方米,水库大坝控制流域面积3430平方公里。本段河道主要支流有两条即黄水河与浑河,分别于应县西朱庄、怀仁县新桥附近汇入桑干河。并在干流东榆林水库下游罗庄、黄水河入汇口下游西朱庄附近分别设有两个水文测站。东榆林水库下游至怀仁县新桥(浑河入口),全长81.3千米。
关于桑干和桑干河流域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52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