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庆云诚科技 > 古诗词 >

鉏,鉏麑怎么读

导读1、钼麑,是什么意思,怎么读ju 三声 ni 二声 第一个字右边是"且" 好像手机打不出来 还有一个音念chu二声 觉得人名叫 ju ni好听。 钼麑(一个人)不忍贼民之主触槐死了2、鉏麑的读...

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鉏,以及鉏麑怎么读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钼麑,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钼麑,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ju 三声 ni 二声 第一个字右边是"且" 好像手机打不出来 还有一个音念chu二声 觉得人名叫 ju ni好听。 钼麑(一个人)不忍贼民之主触槐死了

2、鉏麑的读音

鉏麑 [chú ní]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亦作“ 鉏霓 ”。 春秋 时 晋国 力士。《左传·宣公二年》:“ 宣子 骤谏,公患之,使 鉏麑 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 麑 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唐 欧阳詹 《暗室箴》:“昔者 赵盾 ,假寐兢庄。天廻厥害, 鉏霓 以亡。”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哎,罢了罢了,都似这义负恩辜,俺索做 鉏麑 槐根一命殂。”

2.泛指刺客。 梁启超 《新民说》七:“身毙于 鉏霓 之手而不悔者,则 荷兰 之 维廉额们 其人也。”按, 鉏麑 ,《吕氏春秋·过理》作“沮麛”, 汉 刘向 《说苑·立节》作“鉏之弥”,《汉书·古今人表》作“鉏麛”。

3、"鉏麑"怎么读

chúㄔㄨˊ

◎ 古同“锄”:“持~去草。”

◎ 诛灭;除去。

níㄋㄧˊ

◎ 幼鹿。

4、“钅且” 字连起来念什么?怎么打出来? 不要“鉏”

“钅且 ”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第5版,音同“举”,作姓氏时音同“池”,电脑是打不出来的。

“钅且 ”这个字本来应该写为“鉏(音同“锄”)”,在推行简化字之后就成了“钅且 ”,现在户口统计、入学办学籍时,登记的都是“钅且 ”,以前是手写没什么问题,可是电脑录入信息全面普及之后,“钅且 ”字在电脑中却无法打出。

庙荒村七八百名村民,联合向当地公安机关提交了申请材料,要求将“钅且 ”姓改回“鉏”。这个要求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但是改回的范围仅限于身份证和户口本,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钅且 ”姓:

在古代,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而在鉏姓人家,打出的堂号是触槐堂和忠信堂。

据介绍,在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暴虐,宰相赵盾屡屡劝谏,晋灵公根本不听,还密谋杀掉赵盾。晋灵公派刺客鉏麑前去刺杀赵盾,鉏麑进入赵府后,看到赵盾朝衣朝冠,垂绅正笏,端坐于堂上,等待上朝。

鉏麑感到赵盾是一名忠义之臣,不想杀他,但不杀他又违背君命,于是撞庭中的一棵槐树而死。正标推测,触槐堂和忠信堂的堂号可能就因此而来。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小词典说,鉏姓聚居地较集中的地方为安徽蚌埠、蒙城和浙江嘉兴。

内容参考 杭州日报-他们姓“钅且 ”电脑上打不出

5、晋灵公不君的原文拼音

《晋灵公不君》原文:

jìn líng gōng bù jūn。hòu liǎn yǐ diāo qiáng cóng。tái shàng dàn rén,ér guān qí pì wán yě。zǎi fū cháng xióng fán bù shú,shā zhī,zhì zhū běn,shǐ fù rén zài yǐ guò cháo。zhào dùn、shì jì jiàn qí shǒu,wèn qí gù ér huàn zhī。jiāng jiàn,shì jì yuē:“jiàn ér bù rù,zé mò zhī jì yě。huì qǐng xiān,bù rù,zé zi jì zhī。”sān jìnjí liū,ér hòu shì zhī。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yuē:“wú zhī suǒ guò yǐ,jiāng gǎi zhī。”qǐ shǒu ér duì yuē:“rén shéi wú guò?guò ér néng gǎi,shàn mò dà yān。shī yuē:‘mí bù yǒu chū,xiān kè yǒu zhōng。’fū rú shì,zé néng bǔ guò zhě xiān yǐ。jūn néng yǒu zhōng,zé shè jì zhī gù yě,qǐ wéi qún chén lài zhī。yòu yuē:‘gǔn zhí yǒu quē,wéi zhòng shān fǔ bǔ zhī。’néng bǔ guò yě。jūn néng bǔ guò,yǎn bù fèi yǐ。”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yóu bù gǎi。xuān zi zhòu jiàn。gōng huàn zhī,shǐ chú ní zéi zhī。chén wǎng,qǐn mén pì yǐ。shèng fú jiāng cháo,shàng zǎo,zuò ér jiǎ mèi。ní tuì,tàn ér yán yuē:“bù wàng gōng jìng,mín zhī zhǔ yě。zéi mín zhī zhǔ,bù zhōng;qì jūn zhī mìng,bù xìn。yǒu yī yú cǐ,bù rú sǐ yě。”chù huái ér sǐ。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qiū jiǔ yuè,jìn hóu yǐn zhào dùn jiǔ,fú jiǎ jiāng gōng zhī。qí yòu tí mí míng zhī zhī,qū dēng,yuē:“chén shì jūn yàn,guò sān jué,fēi lǐ yě。”suì fú yǐ xià。gōng sǒu fū áo yān。míng bó ér shā zhī。dùn yuē:“qì rén yòng quǎn,suī měng hé wéi!”dòu qiě chū,tí mí míng sǐ zhī。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chū,xuān zi tián yú shǒu shān,shě yú yì sāng。jiàn líng zhé è,wèn qí bìng,yuē:“bù shí sān rì yǐ。”shí zhī,shě qí bàn。wèn zhī,yuē:“huàn sān nián yǐ,wèi zhī mǔ zhī cún fǒu。jīn jìn yān,qǐng yǐ yí zhī。”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 “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遗之。”

shǐ jìn zhī,ér wèi zhī dān shí yǔ ròu,zhì zhū tuó yǐ yǔ zhī。jì ér yǔ wèi gōng jiè,dào jǐ yǐ yù gōng tú,ér miǎn zhī。wèn hé gù。duì yuē:“yì sāng zhī è rén yě。”wèn qí míng jū,bù gào ér tuì。——suì zì wáng yě。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yǐ chǒu,zhào chuān gōng líng gōng yú táo yuán。xuān zi wèi chū shān ér fù。dà shǐ shū yuē:“zhào dùn shì qí jūn。”yǐ shì yú cháo。xuān zǐ yuē:“bù rán。”duì yuē:“zi wèi zhèng qīng,wáng bù yuè jìng,fǎn bù tǎo zéi,fēi zi ér shuí?”xuān zǐ yuē:“wū hū!‘wǒ zhī huái yǐ,zì yí yī qī’,qí wǒ zhī wèi yǐ!”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 “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kǒng zǐ yuē:“dǒng gū,gǔ zhī liáng shǐ yě,shū fǎ bù yǐn。zhào xuān zi,gǔ zhī liáng dài fū yě,wèi fǎ shòu è。xī yě,yuè jìng nǎi miǎn。”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盾,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xuān zi shǐ zhào chuān nì gōng zǐ hēi tún yú zhōu ér lì zhī。rén shēn,cháo yú wǔ gōng。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壬申,朝于武宫。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

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谏。”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晋灵公假装没有看见他),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多日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6、"鉏麑"怎么读 这俩字咋读阿.

chúㄔㄨˊ

◎ 古同“锄”:“持~去草.”

◎ 诛灭;除去.

níㄋㄧˊ

◎ 幼鹿.

7、这两个字是什么字?

鉏麑[ chú ní ]

1.亦作“鉏霓”。春秋 时 晋国 力士。《左传·宣公二年》:“宣子 骤谏,公患之,使 鉏麑 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 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唐 欧阳詹《暗室箴》:“昔者 赵盾,假寐兢庄。天廻厥害,鉏霓 以亡。”明 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哎,罢了罢了,都似这义负恩辜,俺索做 鉏麑 槐根一命殂。”

2.泛指刺客。梁启超《新民说》七:“身毙于 鉏霓 之手而不悔者,则 荷兰 之 维廉额们 其人也。”按,鉏麑,《吕氏春秋·过理》作“沮麛”,汉 刘向《说苑·立节》作“鉏之弥”,《汉书·古今人表》作“鉏麛”。

8、鉏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鉏怎么读?可以表达什么意思?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下面由我为你准备了“鉏怎么读是什么意思”,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资讯!

鉏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鉏读音

[chú]

鉏什么意思

古同“锄”:“持~去草。”

诛灭;除去。

鉏相关的词语及典故

鉏子:该被诛除的败家子。汉桓宽《盐铁论·后刑》:“家之有鉏子,器皿不居。”

鉏治:剪除;整治。宋沉辽《伯少卿埋铭》:“民顽,悍吏多为奸,公至逾年,峻法鉏治。”《朱子语类》卷一一四:“私意窃发,随即鉏治,虽去枝叶,本根更在。”《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炜在官,鉏治凶恶无所贷。”

鉏耘:(1).犹耕种。宋苏辙《泉城田舍》诗:“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鉏耘。”(2).犹整治。唐韩愈《醉赠张秘书》诗:“至寳非雕琢,神功谢鉏耘。”一本作.(3).铲除,消灭。《汉书·王尊传》:“拊循贫弱,鉏耘豪彊。”

鉏铻:亦作“鉏吾”。1.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六韬·军用》:“盖重车上板,结枲鉏.(2).栉齿状物。《吕氏春秋·仲夏》“饬钟磬柷敔”汉高诱注:“敔,木虎,脊.

鉏畲:锄地﹐种田。

鉏耰:亦作“鉏櫌”。1.鉏和耰。锄田去草和碎土平地的农具。《史记·秦始皇本纪》:.(2).借指耕作。宋王安石《白沟行》:“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鉏櫌:见“鉏耰”。

鉏烟:亦作“鉏烟”。谓在云烟之中耕耘。宋方岳《感怀》诗之三:“敲月不知僧某.见“鉏烟”。

鉏牙:形容物体像锯齿那样的不平正。《周礼·考工记·玉人》“牙璋中璋七寸”汉郑玄注:“二璋皆有鉏牙之饰于琰侧。”孙诒让正义:“鉏,《释文》引沉重音徐加反,即读为樝也。鉏牙,谓就其剡处刻之,若锯齿然,不平正。”

鉏吾:见“鉏鋙”。

鉏头:锄头。清厉鹗《拨不断·晚秋田家》曲:“稻熟租分斛面匀,菊香醉枕鉏头稳,是非休问。”

鉏畲:锄地,种田。宋陆游《冬日出游十韵》:“问路鉏畲叟,争桥乞供僧。”

鉏商:春秋时鲁国叔孙氏的车夫名。狩猎时曾获麟。《左传·哀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西狩於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杜预注:“鉏商,名。”宋王安石《悲哉孔子没》诗:“蚩蚩尽鉏商,此物谁能珍。”.

鉏强:剪除强暴。明李东阳《前陕西按察司副使刘公墓志铭》:“鉏强抑暴,民甚安之。”

鉏耨:鉏和耨。借指耕作。《战国策·燕策一》:“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干大王。”

鉏麑:亦作“鉏霓”。1.春秋时晋国力士。《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2).泛指刺客。梁启超《新民说》七:“身毙于鉏霓之手而不悔者,则荷兰之.

鉏霓:见“鉏麑”。

鉏民:该被诛除的坏人。汉桓宽《盐铁论·后刑》:“家之有鉏子,器皿不居,况鉏民乎。”

鉏灭:铲除,诛灭。《新唐书·崔戎传》:“至兖州,鉏灭奸吏十馀辈,民大喜。”

鉏麛:见“鉏麑”。

鉏僇:犹杀戮。《新唐书·酷吏传·周利贞》:“利贞,宗武旧党,鉏僇桓敬。”

鉏犁:(1).锄和犁。借指耕作。唐顾况《酬信州刘侍郎兄》诗:“愿为南州民,输税事.(2).铲除,整治。章炳麟《无政府主义序》:“批擣政家,鉏犁驵侩,振泰风以播.

鉏颣:谓铲除弊端,治理创伤。《新唐书·儒学传序》:“高祖始受命,鉏纇夷荒,天下略定。”

鉏耒:鉏和耒。泛指农具。《晋书·桓宣传》:“或载鉏耒於轺轩,或亲芸获於陇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凡此诸君,以洪笔为鉏耒,以纸札为良田。”

鉏垦:耕种。宋惠洪《次韵道林会规方外》:“朝来强鉏垦,秃笔时呵冻。”此谓笔耕。

鉏龃:犹鉏牙。清赵翼《自鸣钟》诗:“一条金线绾铁臬,鉏龃痕边度岞崿。”参见“鉏牙”。

鉏翦:诛灭,剪除。《新唐书·郑注传》:“时,训已在禁中,日日议论帝前,相倡和,谋鉏翦中官。”

鉏鹤:鹤嘴锄。《旧唐书·僖宗纪》:“展鉏鹤以成锋刃,杀耕牛以恣燔炮。”

鉏灌:锄地灌溉。泛指耕作。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诗:“荒畦当鉏灌,蠹简要签整。”元牟巘《东坡九日尊俎萧然有怀今岁重九因辄继和》:“而此庭前菊,鉏灌少人工。”

鉏钩:锄头和镰刀。泛指农具。《汉书·循吏传·龚遂》:“诸持鉏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

9、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君

学习目标

1. 熟读全文

2. 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3. 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4. 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内容概要

1.内容梗概及文章主旨

孔子在《春秋》里写道"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按《春秋》的义例,凡是被杀的国君称名,是因为国君无道,这里称晋灵公夷皋的名,就是贬斥晋灵公无道。"晋灵公不君"一文,开头就说"晋灵公不君",定了贬斥晋灵公的调子,预示晋国要发生大乱,国家要失去稳定。晋灵公厚敛雕墙,违反儒家薄赋敛,轻徭役,藏富于民的思想。以弹子射人以为乐,杀宰夫,不敬大臣。赵盾因晋灵公荒淫无道,苦谏其勤政爱民,触怒灵公,因而险遭灵公谋害。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谋杀了晋灵公,迎回赵盾执掌大权。晋国的太史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让朝中大臣都知道。赵盾对董狐说:"弑君者是赵穿,不是我的罪。"董狐说:"你是相国,君主被害时你没有离开晋国,还是晋国之臣,后来又没有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弑君的不是你是谁?"赵盾慨叹自己念着祖国,反自找忧患。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好史官,赵盾是好大臣。赵盾因史官的纪史原则而受到了弑君的恶名。赵盾要是越出了国境,这一罪名就可免了。

本文的主旨: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三个典型事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理做了形象化的说明。

2.重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叙事的"详而博的特点,

(3)材料的富有魅力;情节的曲折,跌宕多姿

(4)体会语言的简明,人物的传神。

重难点提示

一、文学常识简介

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2.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3.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重点词语解释

1.不君,不行君道。厚敛,加重赋税。以,连词,当译作来。

2."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 宰夫,厨子。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中"莫之继也"怎样解释?

提示: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 "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补过,补救过失。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提示: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chú nń)贼之" 患:厌恶。之:代骤谏。贼之:杀赵盾。这里的"之"代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中的"嗾"、"夫"、"獒"的意思各是什么?

提示: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夫:指示代词。那个。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

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

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中的"免之"的解释?

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

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三、关于课文的几个问题(难点)

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

提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以鲜活生动的材料集中突现了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第一部分以典型的事例写晋灵公的苛政、奢侈,及虚言接受士季的劝谏。第二部分写晋灵公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对劝谏他的赵盾连续下毒手。第三部分写灵公被赵穿所杀,赵盾身背弑君之名。

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

提示:

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吗?是的!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提示:

唐人刘知己《史通》评《左传》说:"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清人章学诚也说《左传》"叙事之文其变无穷……"如本文写晋灵公的荒淫无道,一是写他厚敛以雕墙极度荒淫,一是写他的残暴,有对宫外百姓的"从台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有对宫内宰夫的"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这样的材料实属"罕闻",把晋灵公的昏聩、残暴与狰狞彰显而出,表现力极强。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提示:

本文所叙之事概括说来仅是《春秋》所述"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一句,但此事之来龙去脉,即赵盾为何弑其君,该不该弑其君,晋灵公又怎样被弑,究竟是不是赵盾所弑等等,仅凭此一句很难弄得明白。本文细细道来,讲述得明明白白,让读者知晓了事情的全过程。这是其"详";文中不仅叙述了晋灵公的种种荒淫无道的行径,叙述了赵盾与士季进谏的经过,讲了晋灵公如何遣使鉏麑暗杀赵盾以及借宴请之机谋杀赵盾,还叙述了赵盾因何背负弑君之名等等。这是其"博"。一"详"一"博",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内容的丰富性,是非的可判断性,而且把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具象地表现了出来。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提示:

紧张动人的情节赋予本文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其中士季与赵盾商议进谏所预示的危险,鉏麑行刺一段对鉏麑心理矛盾的刻画,提弥明搏獒场面之惊险,赵盾身背弑君之名的无力辩解等等,这些情节的叙述和描写,有悬念,有虚实,有动感。或令人惊悚,动人心魄;或诱人体味,发人深省。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耐人寻味。确有变化莫测,情趣横生之妙。此种曲折踪跌宕,还体现在叙事笔法的灵动上,正如清人文章学家章学诚在《章氏遗书》中所概括的:"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逆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者,错综叙者,假议论以叙者,夹议论而叙者,先叙后断,先断后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合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叙倒叙,回环叙,离合变化,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细读本文,虽不能一一对号,但也要窥其一斑,领略其叙述的笔走龙蛇,变化万千之一了。

四、古文翻译

译文:

晋灵公不行君道,重敛赋税来粉饰宫墙。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以取乐)。(一次),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杀了厨师,(把尸体解了)放在篓中,让宫女抬着经过朝庭送出去。晋国大臣赵盾、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向宫女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和士季)打算进宫规劝晋灵公。士季说:"我俩要是一同进行规劝,他若不肯接受,就没有人再去进谏了。"士季前进三次到了檐下,灵公才理睬了他。灵公抢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事情不难有个好开头,但很难能有个好结尾。'像《诗经》所说的,能够真正改正错误的人太少了。您若能改正错误贯彻始终,就连整个晋国也可以永远安固了,岂只是群臣能有所依赖。《诗经》上又说:'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说的就是周宣王能接受大臣规劝改正错误。您能够补救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晋灵公(虽然说改)还是没改。赵盾又多次进谏。晋灵公对赵盾的劝谏非常反感,于是就派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早晨,鉏麑潜入(赵府),(见赵盾)卧室的门已经开了。赵盾已经穿戴好朝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退了出去,自言自语地感慨:"(他在家里还)不忘恭敬国君,真是晋国百姓的好官。我杀了百姓的好官,就是不忠;放弃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季九月,晋灵公请赵盾(进宫)饮酒,暗中埋伏下武士打算在宴席上杀害他。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这件事,快步走上殿堂说:"做臣子的陪侍国君饮宴,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节了。"于是提弥明扶着赵盾走下殿来。灵公忙唤猛犬追咬赵盾。提弥明徒手同猛犬搏斗了一阵把它打死。赵盾(愤愤地)说:"废弃忠良豢养恶犬,恶犬虽然凶猛有什么用!"(提弥明保护着赵盾,)一边打一边往外走,结果提弥明为伏兵所杀。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休息在桑树浓密的荫凉处。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很,赵盾问他生了什么病,灵辄答道:"我已经三天没有吃饭了。"赵盾送给他东西吃,灵辄却留一半不肯吃。问他这是为了什么,灵辄说:"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赵盾让他把食物全吃了,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一些肉,装在口袋里让灵辄带回去。后来灵辄做了灵公的武士,(在这次事件中,)灵辄把兵器倒过头来挡住其他武士,掩护赵盾脱了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我就是饿倒在桑林里的人。"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什么也没告诉就走了,于是逃亡了。

宣公二年九月二十七日,赵盾的同族赵穿在桃园地方杀掉了晋灵公。赵盾往外国避难尚未走出晋国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就回来了。晋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死了他的国君晋灵公。"把这一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解释说:"不是这样。"董狐说:"你是晋国的正卿,逃亡而不过国境,回朝以后又不讨伐杀死国君的罪人,那么不是你杀的是谁杀的?"赵盾叹息说:"唉!'我怀念祖国反而自找忧患',这两句诗大概说的是我啊!" 孔子评论说:"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赵盾如果走出国境,就会避免弑君的罪名了。"

五、分析

熟读全文,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提示(要点):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君像个君样,要按君道去做,臣像个臣样,要按臣道去做,父子也一样。

2.晋灵公不君,是说晋灵公不行君道。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屠杀宰夫,不但知错不改,还暗杀、谋害忠臣,哪里像个国君呢?

3.赵盾身为臣子,他对晋灵公滥杀宰夫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他盛服待朝,"不忘恭敬"。从赵盾对待饿坏了的灵辄来看,又做到了养民也惠了。赵盾的确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才子的形象。灵辄按子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的君臣之道啊!最后,《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责备他呀!这是名分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确是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出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观念。

10、鉏姓的姓氏渊源

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国著名神箭手羿,又称“夷羿”,属于以居邑名称或氏族称谓为氏。穷鉏氏,即有穷氏,以地命氏。鉏,为古代地名,即玉函山,当地亦称兴隆山、小泰山等,位于今山东省济南市城区南约五公里处,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的山。据典籍《集韵》注释:“鉏,详余切,音徐;人名。”在史籍《左传·成公十八年》中记录有西鉏吾,即读音为xú(ㄒㄩˊ),是东夷族有穷氏族人所读之豫音。到了春秋时期,羿的后代自鉏地迁于穷石(今山东德州)之后,鲁国人读其音为“仕居反”,即chú(ㄔㄨˊ)音,后音讹为chí(ㄔˊ),属异地音讹所致。但实际上,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原居豫鲁之交处,至今河南省的台前县一带仍读其音为xú(ㄒㄩˊ)。古鉏国,在今黄河下游的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远古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迁其国至今山东省的德州市一带,这在史籍《左传·襄公四年》中有记载:“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在夏王朝时期,传说中的神箭手羿就曾跟从夏王朝名臣四岳之女姮娥在玉函山学剑术与箭术。因为玉函山“有玄石,火之有玄液,淬之以为器,利斫黄金”,因而称为“鉏”,古代史籍中记作鉏国(今山东济阳与济南交界一带)。

在史籍《夏本记》中记载,羿出生于射正官的家庭,射正官是夏王朝中执掌弓箭、训练射手的官员,所以羿自小练得箭法如神,并且他的手又长而有力,能拉强弓,又肯刻苦练习,所以羿的箭术越发地高强。后来,夏王朝的君主太康整天就知道游玩渔猎,不理正事,引起羿及其所率有穷鉏氏部族民众的极大不满,羿就说:“先之伏羲,礼婚丧,制八卦,教民结网捕鱼,君临天下。有祖少昊,百鸟名官,亦君临天下。炎黄有仓颉,阳虚山青文授天书,鸟迹代绳,造字以惊天地、泣鬼神。我为夷者,人挎其弓也。铁者,夷之金也。今太康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罪莫大焉。非羿冀刀兵之利,实太康之有罪于天下。今鉏举兵,以攻夏,实万邦之幸也!”遂起兵造反,将太康阻于国外,不让他回来然后,羿将帝室自鉏迁于穷石,建未有穷,因夏民以代夏政。而太康因打猎游玩,无法归国,又被羿阻于洛水之阴有十年,太康无奈,建了阳夏之城,后不知所终。羿则在家臣寒相浞的唆使下自即天子位,不久,寒相浞又谋害了羿,自己把持夏王朝朝政。后来,四岳为佐护夏王朝,起兵逐杀了寒相浞,迎还少康为帝。四岳将起头闹事的娥姮囚禁于月宫,派吴刚去看守着她,并教训娥姮:“尝帝舜荐帝禹于天,为嗣。及帝舜崩,三年丧毕,帝禹辞,辟帝舜之子商均于阳城。而天下诸方皆去商均而朝帝禹,帝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商均未敢专也。及帝禹立而举皋陶,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政焉。及帝禹崩,虽授益,佐帝禹日浅,天下未洽,故天下诸方皆去益而朝帝启。帝启者,帝禹子也,遂即天子位。益亦未敢专也。有扈氏不服天子政,帝启伐之于甘,天下咸服。今有穷鉏氏不服天子政,予惟危天下言我私心。予故亦未敢专也。若从之,败,天子将伐季萴;胜,后世战乱之始也。女慎思之!”

居于玉函山的羿部落族人,被称为有穷鉏氏,古时“鉏”与“除”二字通义,因此“有穷鉏氏”又称“有穷除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鉏氏、或除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读音作xú(ㄒㄩ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武子之子季公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左传·襄廿三年》记载,鲁国王族正卿季武子有个儿子叫季公弥,又称公鉏氏。其正卿之位是在周敬王姬丐(姬匄)十八年(鲁定公姬宋八年,公元前502年)受传的,被史书称作“公鉏极”,即鲁季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鉏”为姓氏者,称鉏氏,又称除氏、徐氏。鉏,在典籍《集韵·鱼韵》中解释:“鉏、阙,人名。<春秋传>有西鉏吾,音祥余切。”祥余切,就是读音作xú(ㄒㄩˊ)。古时“鉏”与“除”二字通义。

在鲁季公(季公弥)的鉏氏后裔中,后来多取“除”为姓氏,称除氏,亦有为鉏氏、徐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力士鉏麑,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著名的人物叫鉏麑,是晋国著名的大力士。鉏麑,在史籍《吕氏春秋·过理》中记作“沮麛”,在史籍《汉书·古今人表》中记作“鉏麛”,而汉朝史学家刘向在《说苑·立节》中则又称其为“鉏之弥”。在晋灵公姬夷皋执政时期(公元前620~前607年在位),晋灵公自己贪图享乐,残虐不君,受到正直的佐政大夫赵盾(公元前?~前601年待考)多次劝谏,因此晋灵公感到非常腻味和恼怒,干脆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盾家的大院,待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的话。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鉏麑是个有正义感的晋国人,实在下不了手去杀害赵盾,便又退了出来。之后,鉏麑为难地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在鉏麑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鉏氏、麑氏,后鉏氏族人中有改为通假字“除”为姓氏者,称除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邑地城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食采于城鉏。城鉏原为宋国之邑,故址在今山东省的汶上县,后为卫国所夺。

在该卫国大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城氏,后有人改为鉏丘氏,再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鉏氏,后又简改为除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邑地城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郑国的执政上卿祭足把持朝政。周桓王姬林十八年(郑庄公姬寤生四十二年,公元前702年),郑庄公逝世,郑国马上就发生了继嗣之争,郑庄公的小儿子姬突赶跑了哥哥姬忽继位,是为郑厉公。在郑厉公执政时期(公元前700~前696年在位),发觉执政并不过瘾,因为国家军政大权全在祭足手中,自己实际上被架空了。郑国从此一片混乱,没过两年郑昭公又被臣子杀死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君主位的是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即郑子姬癖、郑子姬婴,但也都死于非命。郑国自乱,使郑庄公开创的大好局面全部付诸流水,从此,郑国无力再与周边的其他诸侯大国争峰了。参与这次事件的强鉏、公子阏、公父定叔三人,在郑昭公即位后于农历9月追查先前之事,公子阏被杀,强鉏被判为刖刑,也就是把双脚砍掉,公父定叔则早就见势头不对而逃至卫国去了。由此,后世的君子们都说“强鉏不能卫其足。”

在强鉏的后裔子孙中,有取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强氏、鉏氏,后该支鉏氏族人中有人简改为除氏,世代相传至今。

关于鉏和鉏麑怎么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折字组词-困字组词
  • 晨的拼音-晁的拼音
  • 春不老萝卜,春不老萝卜好吃吗
  • 予怎么读 矜怎么读拼音
  • 蜀中无大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 靓怎么读,靓怎么读什么意思
  • 路轨大牌是什么 路轨什么意思
  • 广博的近义词-广博的近义词有哪些
  • 万箭穿心,万箭穿心结局是啥意思
  • 把水澄清拼音-把水澄清的读音
  •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5275.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