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越中山色镜中看的修辞手法,以及越中山色镜中看上一句是什么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兰溪棹歌 戴叔伦 赏析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 2、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3、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 5、高考语文中的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分别有哪些?
- 6、2007年盐城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7、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用的修辞手法
- 8、兰溪棹歌中的月中山色镜中看的修辞手法
- 9、《木兰溪》 阅读题
- 10、兰溪棹歌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本文目录一览:
1、兰溪棹歌 戴叔伦 赏析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什么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比喻.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2、古诗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手法。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3、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4、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3、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诗歌鉴赏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诗歌表达技巧具体鉴赏]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 .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 .隐语 (谐音) 、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春 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析: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不予分述。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 “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 .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 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 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 .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李白的《春思》亦是一例,作者把“燕草”写为“如碧”、“秦桑”写为“低绿”,引起读者的想象:浓绿才“碧”,浓绿才“沉”,“沉”才“低”。以此更好地衬托出处在燕地的丈夫与处在秦地的妻子相思情之浓厚。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 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 .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 .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 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 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绝句二首 (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 “江碧”二句:江碧鹭白,山青花红,衬托得夺目耀彩。
[鉴赏提示]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全诗写的是一幅幅浓丽春日的画面,表面上看似乎是孤立的,但结以思归的句子,就把久客思归,年华虚度的感情突现了出来。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枫桥: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②江枫:江边枫树。渔火:渔人的灯火。对愁眠:指作者怀着羁旅乡愁睡下。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寺建于南朝梁代,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初诗僧寒山曾在此寺,因而得名。夜半钟声:当时寺院有半夜打钟的习惯,多见于唐代诗人的吟咏。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广泛传诵的名篇,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首句写霜天夜景,暗指时令属秋,统摄全诗。接着写江枫渔火。再由远及近,写出了朦胧月光下寒山寺的轮廓,这些是所见。诗人还写了所闻,月落时的乌啼,寒山寺夜半传来的钟声。于寂静的景物描绘中,杂以对声响的描写,更衬托出秋夜的幽静。同时这首诗对景物的描绘首尾相应,以首句的“月落”、“乌啼”,同末句的“夜半”、“钟声”相呼应。诗中还很讲求设色,把霜、月的明亮和江枫、寺院的暗影交织在一起,又用渔火来烘托霜月冷白,使人感到色彩明丽而不单调。
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官监察御史,与柳宗元友善,政治思想亦接近,两人同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谪。初贬朗州司马,后转连、夔、和等州刺史。二十年中有六次来去洞庭。《望洞庭》是他转任和州刺史时写的,写出了君山的秀丽。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 ①镜未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 ①竹枝词:是巴、渝一带的民歌,唱时,吹短笛,击鼓应节。歌者边舞边唱,音调宛转动人。②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无晴”“有晴”隐喻着“无情”“有情”。“道是无晴却有晴”,表面上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说明,实际却是以“东边日出西边雨”来比喻“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说是。
[鉴赏提示] 这是用民歌体写的恋歌。用双关隐语来表达爱情,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这首诗由于它运用双关隐语的巧妙,常被人们所称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后两句是写女方对男方歌辞中所获得的印象,同时关合着景物描写。这是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的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江 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翕,独钓寒江雪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注] “千山”二句:写大雪中宿鸟不飞,行人绝迹。“孤舟”二句:在这严寒的环境中,写渔翁的独钓,透露出作者处境的严酷,心情的孤寂。“长安”二句:《录异传》:“汉时大雪,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千人。”
[鉴赏提示] 《江雪》作于永州。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作者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罗隐 (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子,新城(今浙江富阳市)人,因不满时政,诗文多寓讽刺,触怒统治者,曾十余次投考进士落第,晚年投吴越王钱缪,做过钱塘令等官。罗
隐的诗歌,多方面揭露了唐王朝末世的黑暗,真切感人,不少诗句后来成为谚语。《雪》,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诗人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雪”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为瑞不宜多”,大雪对城市贫民仍是灾难。
两首诗都运用了铺垫手法:柳诗以雪境作背景铺垫,突出雪中之人斗寒傲雪的精神;罗诗以“雪中贫者”作铺垫,使“为瑞不宜多”的议论言之有据。两诗语言特色:柳诗精雕细琢,极度夸张、概括;罗诗简约、通俗、平实。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
1、“凉月如眉”“山色镜中”都是比喻,一喻初月之形,一喻溪水明净。(意对即可)
2、这首诗一二句写诗人眼中的兰溪,凉月挂柳,水中山色,是静态的景。三四句写动态的景色,桃花雨、鱼上滩,有静有动,充满生机,表现了诗人欣喜之情,渔民欢乐之情,情景交融。(意对即可)
5、高考语文中的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分别有哪些?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6、2007年盐城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1. 【贾谊集的译文盐城市课外文言文要翻译.孙叔敖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2. 盐城2007到2008学年度语文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盐城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甲、必考内容(142分) 1.草屋使人产生知足的温煦和生命的叠重之感;草屋主人勤劳坚韧、纯朴憨厚;草屋环境宁静有情致;草屋风景别样而意味无穷。
(每一点1分) 2.①以季节变换为顺序,描绘了被征服土地上出现的动人“画景”。(2分) ②由嫩绿深绿、青黄相融到金色,突出了“画景”的色彩变化;(2分)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2分) 3.通过写茗苳草点燃草屋的绿意,两棵树庇护着草屋,(2分)衬托出了草屋的安宁而有情致。(2分) 4.“草屋无言”与题意并不矛盾。
(1分)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美好回忆,对草屋主人的真切赞美,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深情留恋,(3分)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的情趣和积极的人生追求。(2分) 5.B(骄,放纵) 6.C(第①句说卢钧办事公正认真;第④句写反叛者的悔悟道歉;第⑤句说的是卢钧失意时的举动。)
7.D(“只接受在京城的‘太保’一职”有误,“致仕”指的是官员退休。) 8.(1)卢钧替他们买健壮的马,大抵三年一换,从此再也没有出现马儿疲乏的事。
(得分点:市,买;率,大抵,大概;易,换。每点1分。)
(2)对孤女和儿女幼小的家庭,用自己的钱粮(俸禄)资助他们,共帮助有几百家。 (得分点:为立夫家:替他们找到婆家;以,用;奉禀,钱粮或“俸禄”。
每点1分。) (3)失志以后,因而内心埋怨,多次推脱有病不做事情。
(得分点:既,已经,或……以后;望,同怨,埋怨,责怪;“不事事”,前一个“事”活用作动词,做。每点1分) 9.(1)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
抒发了作者旅居他乡愁苦悲凉(或苦闷、凄凉等)的心情。 (第一问2分。
虚实结合,1分;具体分析1分。第二问2分。)
(2)两首诗均在萧飒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这层意思,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了自己多病之症,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大为传神。
(相同点和不同点各2分。) 10.(1)辩乎荣辱之境 (2)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3)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4)弓如霹雳弦惊 赢得生前身后名 (5)见贤思齐焉 (每写对一句给1分) 11.C(A.ǎo/niù,chóng/ zhòng,xǐng;B.lòu /lù,sài/sè,jǔ C.qǐ/jī,píng/bǐng,dù/duó; D.huái/huí,xiān,hè/hé) 12.B(B.望文生义。
久假不归: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假,借;归,归还。
A.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铩,摧残、伤害。
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C.难分伯仲:,很难分出高下。
伯仲,比喻事物不相上下。D.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格或方式。
) 13.D (A.搭配不当。“粮食的生产”与“自给”不能搭配。
可将“粮食的生产”改成“生产的粮食”。B.句式杂糅。
可去掉“在作怪”。C.成分赘余。
可删去“老少”。) 14.示例1:你用智慧催化了石油事业,你用人生催化了科技进步。
示例2:您用聪明和才智为祖国炼油催化事业奏响了新的乐章。 (语言生动形象给2分,运用修辞手法给2分。
人称不限。) 15.(1)(百分之一秒时)飞速分离出各种基本粒子(或者:分离出电子、正电子和各种中微子);(2)(最初三分钟终了时)中子和质子组成复合原子核;(3)(几十万年之后)电子、氢核和氦核组成原子。
(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答出3点给5分。) 16.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选所文体的规范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所包含的各个小点。
不求全面,一点突出或多点涉及者均可。 ③错别字每1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不超过30分。 ⑤切入分为55分。
乙、选考内容(18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7.D(A.“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说得不正确。从全文来看应该是美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
B.“一个中国人都见不到”说得不正确。相关的原文是“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
C.原文中无此说法。相关的原文是“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
) 18.B(“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说得不正确。原文中说“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并不是“只会赚钱”。)
19.(1)从不同角度选择日常生活的具体典型事例,富有说服力。(2)将美英两国的例子一一对比,观点易为人所接受(3)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晰。
(每答对一点给2分) 20.(1)英国的文化骨髓是精英的,是贵族式的,美国社会是多元、综合、自由、开放的。(2)多数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好奇阶段;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热情,对中国社会了解深刻,研究深入。
(3)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
3. 江苏省13市的语文中考试卷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doc。
一、(12分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人事局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沉缅 倍加珍惜 按图索骥 出淤泥而不染B.蛰伏 先礼后兵 流光异 。
苏教版江苏省邗江中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原创]。
2、下列词语的书写邗江中学,江苏省邗江中学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盅惑 余荫 镌刻 幅圆辽阔B、嗜好 婆娑 萌孽 万籁有声C、湮没 。江苏省徐州2003语文中考试卷。
州市200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本卷满分150分江苏省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
(2分)(要求:卷面整洁,2010徐州中考语文 。(苏教版)江苏省兴化中学2006~2007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月考试卷。
D.召唤(zhào) 吮吸(shǔn) 烙印(lào) 翘首期盼(qiáo)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躁 嫉妒 沉缅 怨天尤人B.廖廓 寒暄 汲取 至高无尚 。
苏教版高一语文目录,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2分)(要求:卷面整洁,苏教版高一语文。
D.召唤(zhào) 吮吸(shǔn) 烙印(lào) 翘首期盼(qiáo)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躁 嫉妒 沉缅 怨天尤人B.廖廓 寒暄 汲取 至高无尚 。
江苏盐城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联考试卷。
A.编纂 杜撰 百啭千声 抱头鼠窜B.箴言 缜密 爱憎分明 蒸蒸日上C.树阴 荫庇 应有尽有 莺歌燕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
(2分)(要求:卷面整洁,盐城阜宁。
A.编纂 杜撰 百啭千声 抱头鼠窜B.箴言 缜密 爱憎分明 蒸蒸日上C.树阴 荫庇 应有尽有 莺歌燕 。(人教版)2007年度江苏省六校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必修2。
07年度江苏省六校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必修2第一部分(共42 分)一、(18 分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
(2分)(要求:卷面整洁,高一人教版必修每小题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青荇(xìng) 百舸(gé 。江苏省高邮中学2006-2007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1月月考试卷。
A.号háo 号令 号称 号丧 号啕大哭B.校jiào 校对 校勘 校场 犯而不校C.数shǔ 数说 数伏 数落 数见不鲜D.落luò 。
江苏省高邮市,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2分)(要求:卷面整洁,江苏省高邮中学。
A.号háo 号令 号称 号丧 号啕大哭B.校jiào 校对 校勘 校场 犯而不校C.数shǔ 数说 数伏 数落 数见不鲜D.落luò 。
江苏省徐州2003语文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苏省徐州2003语文中考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略)一1、略2、(1)坠 抉(2)犹豫不决或举棋不定(3)“看了这个故事江苏省中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2分)(要求:卷面整洁,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2010徐州中考语文变得豁达起来。”
或“这个故事 。06-07年上学期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和姜堰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附答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江苏省姜堰中学,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
(2分)(要求:卷面整洁,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江苏省姜堰市全部与所给注音相同的一项是( )A.传(chuán) 宣传 传媒 名不虚传 不见经传B.弹(tán) 弹跳 弹头 弹冠 。(人教版)江苏省江都市仙城中学初二语文三月份月考试卷。
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月考语 文 试 卷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4分)qí cháng qiè diàn秀 。
江都市仙城中学,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一(20分)1、全卷书写。(2分)(要求:卷面整洁,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江都市仙城中学官网。
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月考语 文 试 卷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4分)qí cháng qiè diàn秀 。
详见:。
4. 初中重要的古文
诗歌鉴赏六种题型 中国是诗的国度,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古代诗歌鉴赏越来越多地成为各地中考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2007年中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领悟情感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江西、云南、广东梅州、浙江嘉兴等地的10多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嘉兴)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 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最后一题:“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技巧点拨】 诗歌是最适合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因而理解一首诗的思想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
据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一考点的热度指数最高了。那么,我们怎样把握诗歌的情感呢?一是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二是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三是注意题后的注释和题干的提示。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综合检测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山东腾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阳、江苏无锡等地的10来份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山东滕州)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雪 梅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最后一题: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技巧点拨】 很多时候,命题人往往会在最后一题中设计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这种题目初看较难,其实仔细分析便会发觉很容易。只不过是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番综合罢了。
【参考答案】 运用托物言志(或类比)的手法;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但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更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三、赏析评价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泰州、山东滨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题目。 兰 溪 棹 歌 ⊙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最后一题:“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精彩传神,营造出优美活灵的意境,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作简要赏析。 【技巧点拨】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种题型,但命题人员对它却十分青睐。
此种题目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同学们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说出其妙处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鱼抢春水,涌上溪滩,啪啪蹦跳,看到这一情景,令人荡漾起欢乐之情。 四、分析技巧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河南非课改区、浙江温州、四川安岳、广东广州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一题: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
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技巧点拨】 几乎可以这样说,大凡考到诗歌鉴赏,写作技巧(艺术手法)是必考内容之一,它很少在盛宴上缺席。
这种题型涉及的面很广,如:词语锤炼、诗眼寻找、对比的手法、象征的手法、虚实的结合、动静的结合等。 【参考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五、描绘画面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湖北黄冈、贵州铜仁、四川内江、江苏盐城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技巧点拨】 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诗歌,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参考答案】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六、诗意理解型 【热度指数】 (2007年有浙江丽水、广西梧州、四川乐山等地的试卷设计了此类试题。)
【中考再现】 (2007年浙江丽水)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题目。 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最后一题:诗的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
7、凉月如眉挂柳弯月中山色镜中看用的修辞手法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一轮凉月别做了人的眉毛。
满意请,
8、兰溪棹歌中的月中山色镜中看的修辞手法
是 越中山色镜中看 是说水面平静 月光皎洁 “镜”突出了水面的平静无波 又有“静”的意思 写出了月夜江边的宁静 全文结合 静中有动 动中有静 不失为佳作
9、《木兰溪》 阅读题
我从小与木兰溪相伴成长(2)木兰溪使我产生了与生俱来的漂泊感(3)木兰溪是我心中的河流(4)我和木兰溪一样在寻找生命的过程
13、运用了比喻(排比) 用多种喻体进行反复譬喻,突出溪水晶莹、纯净、幽雅忧郁的特点,把溪水的特点写得具体可感。
10、兰溪棹歌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诗的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诗中属动态写景的句子是越中山色镜中看,意思是: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
(3)结合全诗来看,首句在写月时加一个凉,有什么作用.“凉”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关于越中山色镜中看的修辞手法和越中山色镜中看上一句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yunying/357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