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关于必竟还是毕竟的意思,以及必竟是什么意思的资料,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 1、必竟是什么意思
- 2、必竟哪里错了
- 3、文言文中“毕竟”的意思是什么?
- 4、“必竟”哪个字错了?
- 5、毕竟与必竟的区别是什么?
- 6、必竟什么意思
- 7、毕竟与必竟的区别
- 8、毕竟文言文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 9、必定和毕竟的含义相同吗?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必竟是什么意思

必竟的意思是:终究,到底。必,通“毕”
出处:宋 周弼 《会稽山》诗:“必竟兴亡谁可料,但闻陵谷变飞尘。”
译文:必竟兴亡谁可以预测,只听到山谷变成飞尘。
同义词:
毕竟:
【拼音】[ bì jìng ]
【解释】副词。到底;究竟;终归: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试验毕竟还是成功了。毕竟是年轻人,体力恢复得这么快。
扩展资料:
竟字的组词:
1、竟至
【拼音】[jìng zhì]
【释义】竟然至于;竟然达到:竟至如此之多。
2、竟日
【拼音】[jìng rì]
【释义】终日;整天:竟日游乐。
3、竟自
【拼音】[jìng zì]
【释义】副词。竟然:我想他会按时回来的,到如今竟自没有一点儿消息。
4、竟夕
【拼音】[jìng xī]
【释义】终夜;通宵。
5、竟天
【拼音】[jìng tiān]
【释义】满天。
必竟哪里错了
呵呵,这个问题,一般好像要参加中高考的同学都是会很注意这个问题的。现代汉语中都是用“毕竟”的。但是要是语境允许,“必竟”也是可以的。两个单音节词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新词也是很正常的。再古文里:“必”常作“一定”的意思,“竟”常作“最终”的意思,那么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现在如果需要也是可以用他的意思的,区别也是能不能普及而已(考虑到偏意,情况就会更多些)。刚才的这种构词法其实像鲁迅这样的大师也经常用,即便他向来都是力避生词怪词自造词的,但有时候为了表达好意思,也是在所难免。
文言文中“毕竟”的意思是什么?
【bì jìng】
1.了结。例:汉王充《论衡•量知》:「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责乃毕竟。
2. 到底;终归。例: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 必定。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郑老儿先去望一望:井底下黑洞洞不见有甚声响,疑心女儿此时毕竟死了。
造句:
1.爷爷毕竟是上了年纪,腿脚已经大不如前。
2.李响虽然有些缺点,毕竟还是个好学生。
3.你要收敛点儿,这毕竟不是在家里。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到底:这部书虽然有缺页,~是珍本。近义词:终究 终于 终归 到底 究竟 相似词:毕恭毕敬 竟争 必竟 竟然 究竟 有志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礼毕
“必竟”哪个字错了?
必字错误,正确写法:毕竟。
读音:bì jìng
意思:
1、到底;终归。
引证: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二章:“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毕竟离开了我们。”
2、必定。
引证: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 郑老儿先去望一望:井底下黑洞洞不见有甚声响,疑心女儿此时毕竟死了。”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究竟 [ jiū jìng ] 副词。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引证:曹禺《雷雨》第二幕:“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
2、终究 [ zhōng jiū ] 毕竟;终归。
引证:杨朔《泰山极顶》:“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像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
毕竟与必竟的区别是什么?
汉语词典上没有必竟这个词语。
毕竟,读音为bì jìng,意思是终归、终究、果然;坚持。表示加强转折的副词,经常在但是后面出现,有时也独自出现。
引证于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白话文:“果然是西湖六月,特有的风光就是与别时不同。”
扩展资料:
近义词:
终于[ zhōng yú ]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试验~成功了。身体~强壮起来。她多次想说,但~没说出口。
造句:
1、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中美警方通力合作终于抓住了恐怖分子。
必竟什么意思
必竟的解释
终究,到底。必,通“ 毕 ”。 唐 贾岛 《投孟郊》诗:“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宋 周弼 《 会稽 山》诗:“必竟兴亡谁可料,但闻陵谷变飞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内科又说:‘是肺经受风,必竟要吃消风散毒之剂。’”《红楼梦》第二六回:“必竟是 寳玉 恼我告他的原故。”
词语分解
必的解释 必 ì 一定 :必定。必然。 必须 (一定要)。必需(不可少的)。势必。未必。事必躬亲。 决定 ,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必”。 固执 :“毋意,毋必”。 果真,假使:“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笔画数: 竟的解释 竟 ì 终了,完毕:继承先烈 未竟 的事业。 到底, 终于 : 毕竟 。有志者事竟成。 整,从头到尾:竟日。竟夜。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竟然 。竟至(竟然 至于 )。竟自(竟然)。 部首 :立。
毕竟与必竟的区别
没有“必竟”这个词语,是“毕竟”的误写,就是把“毕”写成了“必”。“毕竟”意思是终归、终究、果然;坚持。表示加强转折的副词,经常在但是后面出现,有时也独自出现。
“毕竟”造句:
1、毕竟是学生,他不得不听从学校的安排。
2、毕竟咱们此刻还是学生,因此咱们就应以学习为重。
3、我不想批评你,毕竟你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4、小日本虽然是发达国家,毕竟国土面积狭小,自然物产稀缺。
5、毕竟我在你们公司只呆了一个月的时刻,因此我就没有去参加你们公司的庆典活动。
6、毕竟他没有参加过正规的训练,因此能够有这天的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7、我毕竟是个孩子,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学这学那的。
毕竟文言文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1. 文言文中“毕竟”的意思是什么
【bì jìng】
1.了结。例:汉王充《论衡•量知》:「贫无以偿,则身为官作,责乃毕竟。
2. 到底;终归。例: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3. 必定。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五:「郑老儿先去望一望:井底下黑洞洞不见有甚声响,疑心女儿此时毕竟死了。
造句:
1.爷爷毕竟是上了年纪,腿脚已经大不如前。
2.李响虽然有些缺点,毕竟还是个好学生。
3.你要收敛点儿,这毕竟不是在家里。
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到底:这部书虽然有缺页,~是珍本。近义词:终究 终于 终归 到底 究竟 相似词:毕恭毕敬 竟争 必竟 竟然 究竟 有志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 礼毕
2. 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1、名词: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例句:“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代词:此,这。
例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是可忍孰不可忍。
3、形容词:对的,正确的 。
例句: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东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动词:赞同;认为正确;肯定;遵从;表示肯定判断。
例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北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5、助词: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
例句:唯余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
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二年》
内抱贪浊,唯利是图。——东晋·葛洪《抱朴子》
3. 文言文翻译
1。(建造的城墙高)挖的沟壑深,那么民力就耗尽了。
2。收下财礼、迎娶新妇,表示男女有别
3。老虎不知道走兽因为害怕自己而跑掉(却以为是狐狸吓跑了它们)
4。国家政治混乱时,不肯退隐,仍然居高位而且富有,是可耻的
5。有德行的人一定也有勇气,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
6。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
7。遇到财物不要随便获得,遇到危难不应苟且逃避
8。您不要违背了承诺而误了约定的时间
9。不免沦为小人一类
10。不认为我怯懦
11。对于世事改变不能随之变通
12。皇上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法令?
13。你和我啊!竟然达到这种地步?
14。童心本来就是天真(空)的,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呢?
15。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
16。夫差啊,你忘了越国人杀了你的父亲了吗?
4. 处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是 shì〈名〉(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
“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3)姓◎ 是 shì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代〉(1)此,这 [this;that]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 贾谊《论积贮疏》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shì〈形〉(1)会意。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3) 对的,正确的 。
[correct]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
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是 shì〈动〉(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清· 刘开《问说》(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3)订正 [correct]。
如:是正(订正;校正)(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5)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 沈括《梦溪笔谈》(8)又如:他不是学生(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
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12)表示让步 [be…,but]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 柳永《雨霖铃》(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15)尝试。
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16)像;似 [like;resemble]。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 shì〈副〉(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2)“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
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3)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4)很,非常 [very]。
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 shì(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
虽则是)(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
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4)表示原因、目的。
“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5)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
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6)或者 [or](7)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8)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9)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
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是 shì〈助〉古汉语结构助词,一般用于成语中,辅助动词宾语前置,通常与“唯”联合使用(有例外)。如: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今周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
必定和毕竟的含义相同吗?
必定和毕竟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必定:一定;毕竟:副词,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究竟、最终、到底。
例句:
1. 他必定会来ㄧ有全组同志的共同努力,这项任务必定能完成。
2. 有人认为散文比诗歌好,但这毕竟是个人的看法。
关于必竟还是毕竟的意思和必竟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请阅读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文由网上采集发布,不代表我们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cqycseo.com/zixun/27022.html